文/欢喜有约
在华夏大地的西北边陲,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有一片被岁月温柔抚摸,又被历史重重镌刻的土地——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它静卧在湟水河的中下游,像是一位洞悉世事的智者,见证着一万年的沧海桑田,承载着无数的传奇与故事。
回溯到一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被远古力量塑造的大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激烈碰撞,如同一场震撼天地的创世之舞,造就了雄伟的青藏高原,而乐都,正是这场地质巨变的产物之一。它被抬升、被切割,最终形成了如今独特的地形地貌:南高北低,从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境内大部分地区是层峦叠嶂的山区,沟壑纵横,仿佛是大地书写的神秘符文。
湟水河,这条乐都的母亲河,自西向东蜿蜒流淌,贯穿全境。它是乐都的生命之源,千万年来,用清澈的河水滋润着这片土地,孕育出肥沃的河谷平原。河水的流淌声,如同古老的歌谣,诉说着乐都的过去与现在。在湟水河畔,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让乐都成为了河湟地区重要的农业产区。
乐都的气候,属于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温度为6.9℃,四季的更迭在这里有着独特的节奏。春季,来得稍晚一些,当春风终于吹过这片土地,大地渐渐苏醒,沉睡了一冬的麦苗开始返青,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夏季,短暂而凉爽,阳光明媚,湟水河波光粼粼,田野里油菜花金黄灿烂,与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秋季,天高气爽,是丰收的季节,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果园里果实累累,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气息;冬季,寒冷而漫长,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给乐都披上了一层银装,此时的乐都,宛如一个静谧的童话世界。
在历史的长河中,乐都的名字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新石器时代,这里是柳湾原始氏族(古羌人)的聚居地,虽然那时还没有具体的名称,但柳湾彩陶的出土,让我们得以一窥远古先民的智慧与生活。那些精美的彩陶,上面绘制着神秘的图案和符号,是古羌人对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的热爱,它们是乐都历史最古老的见证者。
周朝时,这里是西戎的领地,西戎是古羌人的延续,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到了汉朝,公元前60年,破羌县在这里建立,县治位于如今的乐都区老鸦村范围,老鸦城遗迹便是那段历史的实物见证。古城虽已历经千年风雨的侵蚀,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雄浑与沧桑,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呼啸,看到戍边将士的身影。
392年,后凉吕光建立乐都郡,“乐都”二字首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自此,这个名字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397 – 414年,乐都郡成为南凉国的国都,一时之间,繁华尽显,成为了河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凉国在乐都的统治,虽然短暂,却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成为了乐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凉、西秦先后统治这里时,依然沿用乐都郡的称呼。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西平郡改为鄯善州(今西宁市),孝昌二年(526年),乐都改为鄯州,州府也迁至乐都。此后,历经西魏、隋、唐,鄯州一直是乐都的重要称谓。唐朝时,鄯州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还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节点,商贸往来频繁,文化交流活跃,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宋朝时,这里先被称为邈川城,唃厮啰之前,李立遵被称邈川大首领,“邈川”是吐蕃对这里的称呼。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军占领邈川后改为湟州,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湟州又改为乐州。金国灭北宋后,于1132年占领乐州,乐州在不同政权的交替中,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置碾伯卫,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碾伯右千户所,宪宗成化年改置碾伯守御千户所。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置碾伯县,此时的碾伯县包括今乐都、民和、化隆三县,属西宁府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青海建省,碾伯县改为乐都县,此后,乐都县的名称一直沿用,直到201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乐都县设立乐都区,乐都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乐都的历史上,战争的硝烟从未完全消散。这里地处边陲,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无数次的战火洗礼,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悲壮与豪迈。
汉朝时期,为了打通西域通道,巩固边疆统治,汉朝与匈奴在河湟地区展开了长期的战争。乐都作为河湟地区的重要据点,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汉军在这里修筑城寨,屯兵戍边,与匈奴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这些战争,虽然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苦难,但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乐都的多元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与唐朝在河湟地区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夺。乐都成为了唐蕃战争的前沿阵地,双方在这里反复拉锯,互有胜负。著名的大非川之战、青海湖之战等,都发生在离乐都不远的地方。这些战争,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乐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吐蕃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北宋时期,唃厮啰政权在河湟地区兴起,与宋朝时和时战。乐都作为唃厮啰政权的重要领地,见证了这段复杂的历史。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军进攻唃厮啰政权,占领了邈川城(今乐都),并将其改为湟州。此后,宋军与吐蕃军队在湟州一带多次交战,战争的硝烟弥漫在这片土地上。
光绪十二年,乐都还爆发过一场反抗清政府的碾伯起义。那年6月,乐都遭遇特大冰雹,庄稼颗粒无收,房屋被淹,百姓流离失所。然而,官府不仅发放的赈灾粮杯水车薪,碾伯知县还将征粮时间改为春秋两次,百姓苦不堪言。祸不单行,知府又要求百姓捐钱修桥修路,否则便没有好日子过。天灾人祸之下,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大年三十,百姓们前往衙门求情,却遭到县令带兵镇压,愤怒的百姓冲进县衙打砸抢。碾伯知县跑到西宁知府告状,带头人被抓,直到新知县上任才被释放。虽然这场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为乐都百姓埋下了反抗的种子,也成为了乐都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乐都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乐都的文化天空。
源贺(403 – 479),原名秃发破羌,鲜卑名贺豆跋,西平乐都人,是北魏名将,南凉景王秃发傉檀之子。南凉灭亡后,他随家人投降西秦,后因兄长秃发虎台和姐姐秃发王后谋杀乞伏炽磐事泄遇害,他与弟弟秃发保周逃往北魏。源贺被明元帝拓跋嗣赏识,赐姓源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封他为西平侯,历任龙骧将军、平西将军等职。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他因破北凉之功晋爵西平公,升任征西将军。源贺一生征战沙场,为北魏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品格,成为了乐都人的骄傲。
源子恭(? - 538),本姓秃发,字灵顺,是源贺的孙子,司徒源怀的儿子。他凭借门荫,起家司空行参军,迁主客郎中,一生功绩繁多。他曾平定河州叛乱、氐族叛乱,镇压六镇起义和各地民变;武泰初年,击退南梁大将夏侯亶的进攻;孝庄帝回朝后,拜侍中、右光禄大夫,封临颍县侯,还曾击破尔朱世隆。源子恭是北魏末年至东魏时期的重臣战将,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栻(1740 – 1803),字敬亭,号对山、怡云道人,又号洗心道人,今乐都碾伯镇人。他16岁考中秀才,第二年入国子监,乾隆四十二年(1777)考中举人。吴栻一心谋求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却事与愿违。为了养家糊口,他在乐都、贵德、化隆、永登、张掖等地教书,后又在张掖提督府做幕宾,奔波于河西、河湟之间近30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诗文著作,内容丰富,数量之多,在历代河湟文人中实属罕见。他的诗名远扬,作品淳朴自然,重在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的真实情感,当时的文坛称“甘肃(包括青海)三吴”之一(临洮吴镇、秦安吴澄、碾伯吴敬亭) 。吴栻的诗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河湟地区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乐都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柳湾彩陶无疑是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柳湾,这个位于乐都区高庙镇东面的小村庄,看似平凡,却蕴藏着震撼世界的文明密码。
柳湾彩陶博物馆,是一座收藏和展示柳湾彩陶的殿堂。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远古的柳湾原始氏族社会。馆内陈列着上万件精美的彩陶,它们造型各异,有盆、壶、瓶、罐等,每一件彩陶都有着独特的设计和装饰。彩陶上的图案丰富多样,有几何纹、动物纹、人形纹等,这些图案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这些彩陶不仅是实用的生活器具,更是远古先民的艺术杰作和精神寄托。几何纹代表着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抽象表达;动物纹则反映了他们与动物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动物力量的崇拜;人形纹更是展现了他们对自身形象的关注和对生命的思考。柳湾彩陶的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了泥条盘筑法、慢轮修整法等,体现了远古先民高超的制陶技艺。
柳湾彩陶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河湟地区古羌人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让我们得以窥探那段遥远而神秘的历史。柳湾彩陶,是乐都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向世界展示了乐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乐都的农业,是这片土地上永恒的旋律。肥沃的湟水河谷平原,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农作物,它们是乐都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慷慨馈赠。
小麦,是乐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广袤的田野上,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在春风中摇曳,仿佛是绿色的海洋。到了夏季,麦浪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空气中弥漫着麦香。农民们挥舞着镰刀,收割着一年的希望,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青稞,这种适应高原环境的作物,也是乐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稞不仅是藏族人民的主食,还可以用来酿造美酒。在乐都,青稞酒是人们庆祝节日、招待客人的必备佳酿。每到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用新收的青稞酿造美酒,酒香四溢,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油菜,是乐都的一大特色农作物。每年夏季,油菜花盛开,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宛如金色的地毯铺在大地上。油菜花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可以榨油,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食用油。
除了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乐都的蔬菜种植也颇具规模。这里的蔬菜品质优良,口感鲜美,远销省内外。辣椒、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乐都的农民们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为人们的餐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在乐都的山区,畜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牧人骑着马,唱着悠扬的牧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牧歌图。畜牧业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肉食和奶制品,还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湟水之滨乐都地,千秋岁月韵悠长。
源贺英名传后世,吴栻诗韵颂流芳。
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乐都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文明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书写着乐都辉煌的未来。这片土地,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它将永远是湟水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
作家简介
文/欢喜有约,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建造师、工程咨询师。曾在《河湟》、《柳湾》《税务学习》等文学杂志发表过作品,作歌词《纳顿之光·黄河谣》、《世界第一碗》、《梦飞扬》等。系乐都区作协会员,《都市头条》“欢喜有约”专栏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