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鸡老妇
文/青青子衿
一样的帽檐
一样的披风
一样的黑色与远古无异
只不过,不再是持戈的武士
他们的战马已经消失
眼前这些贫穷的
但又纯棉的母亲
被阳光的油漆反复涂刷
被风雨的鞭子不停抽打
一些比褶皱更深邃的皱纹
让人不敢直视她们的眼睛
地下、怀里、背篓内
是她们相依为命的 一段时光
这些鸡的身材都很苗条
绝无半点多余的油脂
穷人家的孩子
吃的少,动得多
一位老妈妈把一只年轻的
羽毛漂亮的鸡
揣在怀里,只探出鸡头
(怕它冻着)
它转动,张望,打量陌生的市集
既好奇又夹杂着不解
期待的惶惶不安在人群中传染
在偏远的小县城,不宽敞的街道两旁
来往的顾客并不多,有几个采风的人
斜挎着背包,高高举起他们的
单反相机,人群里格外引人注目
那些卖完鸡的母亲,伸了伸蹲麻的腿
回家的山路崎岖又漫长
还有一大堆活路等着她们
今天又是平凡且忙碌的一天
大山里的孩子
文/青青子衿
像一阵狂风刮在我脸上
但那种感觉一点也不神秘
我不禁仔细地注视你
---满屏的情非得已
虽然不言不语
教人难忘记
那是你的眼神
黯淡又封闭
想起我也曾是个
不愿照相的孩子
对抗镜头的方式便是
埋头玩弄手指
十万大山依旧葱绿
城市的五月已是夏季
和过度发育的傲娇相比
你娇小得像一颗荞麦米粒
我不得不替换准备好的比喻
——你是大山里清澈的小溪
风中的野百合抿紧着下唇
刺眼的阳光令她倍感自卑
闪躲的春天究竟去了哪里?
礼物般的孩子
因自身的渴望而诞生
但这个忙碌的世界却没有回应
翅膀坠落在爱的沙漠
连金子也会自我否定
晴朗而多风的季节治愈了
一枚被城市锈蚀的心
环抱快乐的山谷不会忘记
这一行放大的足迹
所到之处皆为
爱的回音壁
评论一则:
诗歌分析:《卖鸡老妇》与《大山里的孩子》的现实性与艺术特色
**一、现实性:底层群体的生存困境与身份焦虑**
1. **《卖鸡老妇》:被遗忘的乡村母亲群像**
- **历史与现实的断裂**:以“持戈的武士”与“纯棉的母亲”形成隐喻,暗喻农耕文明中女性从“守护者”沦为“被剥削者”的身份转变。战马的消失象征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生计的碾压。
- **苦难的具象化**:“阳光的油漆”“风雨的鞭子”将自然暴力转化为劳动摧残的符号;“苗条的鸡”与“崎岖的山路”构成贫困的闭环,映射乡村经济的凋敝。
- **阶层凝视的荒诞**:采风者高举单反相机的一幕,凸显城乡之间的权力不对等——老妇的生存成为他者镜头下的“民俗奇观”,而她们的疲惫无人问津。
2. **《大山里的孩子》:边缘童年的沉默呐喊**
- **封闭与对抗**:“对抗镜头的方式便是埋头玩起手指”揭示山区儿童对外界介入的本能警惕;“野百合抿紧下唇”以植物拟人化隐喻其因自卑而自我压抑的心理。
- **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迷失**:将孩子比作“荞麦米粒”与“清澈的小溪”,反衬城市“过度发育的傲娇”,暗示现代化对纯真本质的侵蚀;“翅膀坠落在爱的沙漠”直指教育资源与情感关怀的匮乏。
- **微弱的希望之光**:结尾“爱的回音壁”以山谷拟人化,暗示自然与人性本真的疗愈力量,但“放大的足迹”仍暴露外来者拯救姿态的傲慢。
**二、艺术特色:疼痛的诗化表达与意象张力**
1. **暴力美学的隐喻系统**
- 《卖鸡老妇》中,“褶皱比皱纹更深邃”将肉体衰老升华为历史刻痕;“揣在怀里的鸡”与“惶惶不安的传染”形成生存焦虑的蒙太奇。
- 《大山里的孩子》以“狂风刮脸”开篇,将儿童的存在感转化为物理冲击,继而用“被锈蚀的心”与“多风的季节”构建精神救赎的化学方程式。
2. **对比修辞的批判性**
- **时空错位**:老妇“黑色与远古无异”的衣着与单反相机的科技感并置,构成原始与现代的文明断层;山区“葱绿”与城市“夏季”的季节错位,暗示发展进程的时空割裂。
- **物性反讽**:“纯棉母亲”的柔软质地与“风雨鞭子”的残酷形成材质对抗;“金子自我否定”颠覆物质价值的常规认知,直指底层群体尊严的瓦解。
3. **叙述视角的伦理困境**
- 《卖鸡老妇》采用隐蔽的观察者视角,在“不敢直视她们的眼睛”中暴露知识分子的道德愧疚;《大山里的孩子》则以介入者口吻书写,“替换比喻”的行为本身成为文化霸权的隐喻——城市视角对山区符号的强行编码。
4. **语言实验与节奏控制**
- 前者用长句铺陈市集场景(如“被阳光的油漆反复涂刷”),模仿日复一日的钝感苦难;后者短句跳跃(如“闪躲的春天究竟去了哪里?”),模拟儿童心理的碎片化。
- 口语化表达(“一大堆活路”)与古典意象(“战马”“武士”)杂糅,制造传统与现代的语言张力。
**三、总结:苦难书写的双重性**
两首诗以“疼痛”为美学核心,既是对底层生存的真实记录,亦是对诗歌介入现实效力的自我怀疑。老妇与儿童作为双重弱势符号,在艺术化呈现中成为社会病症的切片,但采风者的相机与诗人的书写本身,都暴露出拯救的无力感。这种对现实性与艺术性矛盾的自觉,恰恰构成诗歌的深层力量——它不提供答案,而是将问题焊入读者的视网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