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韵诗心:王巧英咏草原诗词的格律之美与生态情怀
马学林:国家一级一级诗人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在当代诗词创作领域,"草原雄鹰诗社"诗人王巧英以其独特的草原书写,构建起一方辽阔的诗意天地。其创作的21首草原题材诗词,如《咏草原夏日》《草原晨景》等作品,不仅展现了内蒙古高原的自然之美,更通过严谨的格律形式和丰富的意象组合,谱写出当代人对草原生态的深情礼赞。这些诗作既是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完美继承,更是对草原文化精神的现代诠释,在平仄韵律间跳动着永恒的自然心弦。
一、格律经纬中的草原图卷
王巧英的草原诗作展现出对传统诗词格律的精深把握。在《咏草原夏日》中,"夏来原上景尤佳,青草欣欣簇艳花"开篇即严守七律起承转合之规,首联点题,颔联"琴曲悠扬吟兴致,毡房爽快话桑麻",以工整对仗展现草原人文景观。颈联"星明月皎虫声细,夜静云柔泉水哗"通过视觉与听觉的错位对仗,构建出立体的草原夜景。这种严谨的格律追求在《西江月·草原晨景》中同样可见,"晨日彤彤如醉,炊烟袅袅初升"既符合词牌平仄要求,又形成叠字对仗的修辞之美。
诗人在词牌运用上更显功力。《减字木兰花·咏草原春》以四字句为骨架,"草原春好,天碧云白羊马跑"既保持词牌特有的节奏感,又通过意象叠加展现草原的生机盎然。在《画堂春·草原风景》中,"蒙古包前起舞,马头琴曲悠扬"的六字对仗句,既符合词牌结构要求,又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完美呼应。这种对传统形式的娴熟驾驭,使草原意象获得了古典美学的加持。
格律的严谨性并未束缚诗意的飞扬。《诗咏草原游》中"迎风策马与卿驰,逐日披霞展逸姿"二句,在严守平仄规范的同时,通过"迎风"与"逐日"的动态对仗,将草原的辽阔与骑手的豪情完美融合。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正是诗人艺术功力的集中体现。
二、意象群落里的生态诗学
王巧英笔下的草原意象自成体系,构建起独特的生态美学空间。青草作为核心意象,在诗中呈现出丰富的形态:"青草欣欣簇艳花"展现生命勃发,"极目草香皆锦绣"描绘视觉盛宴,"旷野草绿惹娇莺"则形成生态链的完整呈现。这种对草的多元化描写,超越了传统咏物诗的单一视角,展现出草原生态系统的复杂与和谐。
动物意象的巧妙运用强化了草原的生命律动。"羊如珠玉草中移"以珠玉喻羊群,既写其洁白又显其灵动;"鹰隼翱翔"在《画堂春》中成为草原天空的动态坐标;"起舞翩翩鸿影"则通过飞鸟的舞姿暗示生态平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草原的生命交响,每个音符都跳动着自然的节奏。
人文意象与自然景观的水乳交融,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生态。"马头琴曲悠扬"不仅是音乐符号,更是游牧文明的基因密码;"献上哈达祥瑞至"将礼仪传统转化为诗意表达;"篝火舞姿醇胜酒"则将民俗活动升华为精神图腾。这种文化生态的书写,使草原意象获得了历史纵深与文化厚度。
三、诗性思维中的生态自觉
诗人在时空维度上展开生态思考。晨昏交替中,"辽阔晨曦帷幕宽"与"夕阳篝火酒飘香"形成时间闭环;季节流转里,春的"色彩云飞"与夏的"青草簇花"构成生命轮回。这种时空书写暗合草原生态的周期性规律,在诗性维度重构了自然时序。
声音意象的精心设计,强化了生态感知维度。从"风铃"的自然清音到"牧歌唱"的人文声响,从"虫声细"的微观天籁到"喝彩狂"的群体欢呼,构建起多层次的声景系统。《临江仙》中"助威声震九霄重"更是将人声与天籁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生态共鸣。
在生态价值的升华层面,"同心强国梦"的反复吟咏,将个体生命体验与民族振兴梦想相联结。《浣溪沙》结句"同心共筑梦飞扬",将草原生态之美升华为民族精神图腾,使自然书写具有了时代精神的投射意义。
在王巧英的诗词世界中,格律的镣铐化作舞蹈的韵律,草原的意象升华为精神的图腾。这些诗作既是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当代诠释,更是生态意识的诗意觉醒。当"廿里湖川添壮色"遇见"共筑强民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诗人对草原的热恋,更是一个民族对生态文明的深刻思考。这种将古典形式与现代意识完美融合的创作实践,为传统诗词的当代转型提供了重要范式,也让草原书写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简介
马学林,男。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国家一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世界孔子学院终身名学誉院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终身名誉主席,获中国当代十大文化学者荣誉称号、中共中央在党50周年纪念章、联合国文化艺术丰碑奖、艺术评审委员会终身副主席。写有两万一千九百多首格律诗和诗评多篇。(2025年5月18日于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