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民生热点话题。
当下城乡教育发展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城市教育发展具备优质的师资力量,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农村教育依然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尴尬境地。要保证教育的均衡推进,唯有发挥政府之手宏观调控方可解决。
转变固有观念,让教育发展更加全面,完成向教育立国的华丽转身。在1977年,中国总设计师就提出恢复高考,让停滞不前的文革中国看到了曙光,从那时开始教育的朝阳便开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冉冉升起。但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也会形成城乡教育呈现出两极发展态势,这也就造成很多人过分注重城市教育而忽视乡村教育,把更多的教育重心放置城市,乡村的教育一度偏离。错误的教育观念不仅会造成中国教育的失衡,更会让二元教育发展根深蒂固。对此,要保证教育成为中国发展的根本,就要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让城乡教育成为强国立国之基。
倾斜教育资金,让教育发展更加强劲,保证向教育大国的完美蜕变。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发展并非依据空话,而是需要以强大的财政作为后盾,可是在当下发展中教育资金的投入过程中有些“天女散花”,缺少了针对性的投入,这也让乡村教育短板凸显的较为明显,如教育基础设施不堪一击,教育师资力量严总失衡。教育资金的针对性不强和投入方向的偏差,都难以让教育更好的均衡发展,也会让教育发展的后劲不足。所以,为了保证教育大国持续构建,让中国教育发展的更加具有后劲,就需要在教育资金投入时更加具有倾斜性,向更加需要的地方进行投入。
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蹴而就。教育一直以来是国家极为关切和迫切解决的问题,教育的均衡和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去思考多元的方法来实现,推进教育的发展不仅会让中国在文化大国的实现上更加迅速,也让中国文化强国的发展更加具备实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翘首企盼让教育发展能够助推中国的文明大国尽早实现!
人才兴则国家强
李端棻认为,人才是国家强盛的关键,视学生为“国脉”。1903年京师大学堂的学生集会抗议俄国侵占东北领土,受到清政府的镇压。消息被李端棻获悉后,他义愤填膺,悲愤至极。当即写下了《闻京都学生遇害》一诗。诗中指出:“黑气漫漫压帝畿,嘻嘻怪事是耶非。学堂未获收明效,文字翻能贾祸机。狝薙同胞曾得计,摧残国脉更何悲。党人两字真心法,一网轻投漏网稀。”( 李端棻:《闻京都学生遇害》,张周全主编:《李端棻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60页。)其中“狝薙同胞曾得计,摧残国脉更何悲”一句,鲜明地流露出李端棻对清政府屠杀青年学生,“摧残国脉”的愤慨和抗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二十大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抓好广大青年学子的思想教育和学业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于国家发展实际的需要。
教育兴则国家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8页)等内容与李端棻教育思想有很多契合点。为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李端棻的教育改革思想,汲取其教育改革思想的精华,这对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李端棻认为,要培养“救时”的人才。在“救时”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李端棻提出了“一经五纬”“分斋讲习”“普通学说”等思想主张。这对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李端棻教育改革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强国和改革创新”。此举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具有高度的切合性。
总之,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维护其政治的稳定性、维系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作用不可忽略。李端棻作为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其终极目标在于挽救民族危亡局势,实现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强大。他站在时代前列倡导教育改革、培育新式应用型人才,他的“一经五纬”教育改革框架,不仅有效指导当时全国教育改革,而且其精髓为当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着指导和借鉴意义。此外,李端棻还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者。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积极支持和参与变法维新,试图通过革新政治制度和改革教育体制来改变国人的思想意识,通过培养各类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才来提高国人的民族教育素质和民族文化素养,振奋民族精神,以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目标。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