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沂蒙山小调的回响》,探红色沂蒙的历史余音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初读"看云草堂主人"李萌政委的《沂蒙山小调的回响》,几年前那段自驾沂蒙的红色之旅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沂蒙,这片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土地,古称“琅琊” ,总面积17191.2平方千米,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这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让它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孕育出了独特而迷人的地域文化。
临沂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2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这里诞生了诸葛亮、王羲之等历史名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更是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罗荣桓元帅率一一五师在此建立根据地,抗大分校、山东分局、山东省委以及《大众日报》纷纷扎根于此。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新四军军部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旧址等革命遗址,都是那段光辉岁月的有力见证。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临沂市登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8处、馆藏革命文物3177件、馆藏品1.5万余件,数量居山东省第一位,它们默默诉说着当年的烽火硝烟与热血豪情。
解放战争时期,孟良崮战役在这里打响。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华东野战军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地区的重点进攻,在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展开进攻作战。当时,蒋介石妄图以“磨心战术”围歼华东解放军,国民党军兵力众多,攻势汹汹。但华东野战军凭借着卓越的战略部署和顽强的战斗意志,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成功切断整编第74师与各部的联系,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经过激烈战斗,至16日下午,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全部被歼,师长张灵甫阵亡。此役,华东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3.2万余人,俘虏1.9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鲁中决战”计划,重挫了其对山东地区“重点进攻”的战略,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经典范例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更是沂蒙人民坚定支持革命、无私奉献的生动体现。在战役期间,沂蒙人民踊跃支前,他们用小推车推出了战争的胜利,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沂蒙山区,是沂水与蒙阴的简称。这里山岚纵横,河流遍布,山青水秀,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而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还传颂着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红嫂”用乳汁救伤员,她的无私与勇敢,诠释了军民鱼水情深;抗美援朝的英雄残疾军人朱彦夫,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回国后又带领乡亲们建设家园,他的坚韧与担当,令人敬佩不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临沂地区的子弟为国牺牲的人数众多,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人民的幸福。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沂蒙山小调》,最初名为《反对黄沙会》,是由李林和阮若珊两位文工团员创作而成。这首歌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和美妙动听的曲调,深受广大军民的喜爱,从山东各大解放区传唱开来,传遍全国。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不断加工修改,融入了时代的强音,最终成为赞颂沂蒙山区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幸福生活的革命历史民歌。如今,当我们再次唱起这首歌,仿佛能看到当年军民并肩作战、同仇敌忾的场景,能感受到沂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读罢《沂蒙山小调的回响》,沂蒙的山水风光、历史人文、红色故事与革命精神,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沂蒙,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段永远值得铭记的历史,是一部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的壮丽史诗。

附原文:
十年前的金秋十月,我踏上了寻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旅程。应镇江老首长刘勇政委之邀,我与蒙古族歌手塔娜同行,从山东章丘返回镇江的途中,特意在费县停留。刘政委一家人的热情接待,让我们倍感温暖。
我们驱车来到薛庄镇白石屋村,这里是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的脚下,也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1940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在这里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歌曲在白石屋旁的山崖上首次演唱,迅速传遍四方,成为沂蒙精神的象征。驻足于这片山坳间,山风裹挟着浓重的沂蒙方言,将歌词中的“青山绿水”“风吹草低”化作具象的画卷。这种以方言为媒介的艺术表达,将劳动号子的粗犷、爱情絮语的婉转、抗争呐喊的激越,浓缩成“土气、大气、美气”的旋律,如蒙山溪流般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白石屋村建起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和纪念亭。纪念碑上镌刻着《沂蒙山小调》的词曲及作者,提醒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站在斑驳的纪念碑前,塔娜与刘政委夫人并肩而立,深情地唱起这首民歌。她们的嗓音一高一低,一个清亮如山中泉水,一个浑厚似黄土地的回响,民歌唱法的质朴与真挚在叠唱的韵律中交融。歌声在山谷中层层荡开,仿佛穿透时光的幕布——当年文工团战士在白石屋前教唱时,乡亲们围坐学歌的场景恍若眼前。
沂蒙山,这片红色的热土,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也孕育了这首传唱数十载的经典民歌。当“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的旋律升起,刘政委望着远处的山梁,感慨道:“我父母是南下的干部,虽离家多年,但每次听到这支小调,总觉得根还扎在这儿。”作为沂蒙子弟,他自幼爱听这首民歌,“高粱红来豆花香”的歌词,早已成为刻在血脉里的乡音。这种扎根土地的集体记忆,让民歌超越了个人经历,化作一方水土的精神图腾。
在全球化浪潮中,《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共同构建起中国民歌的“听觉图腾”。前者以五声音阶的简约之美征服世界剧院,后者借“嫦娥一号”将东方意蕴送入太空。而在数字时代,这些经典正以更鲜活的姿态“破圈”:在临沂打造的红色文旅路线上,游客可循着民歌地图探访抗战遗迹;短视频平台上,年轻音乐人将电子节奏注入传统旋律,让《沂蒙山小调》在手机屏幕间焕发新生。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白石屋村。回望那片山峦,耳边仿佛还回荡着《沂蒙山小调》的旋律。这次旅程,让我见证了民歌从“文化记忆”到“时代强音”的蜕变。当95后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教唱改编版小调,当沉浸式民歌剧场的灯光照亮年轻人湿润的眼眶,我确信:这些从土地深处生长出的旋律,必将在守正创新中永葆生机。正如山崖上的纪念碑,虽无华丽装饰,却因承载着千万人的情感记忆而巍然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