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搅 团
文/杨烨琼
离家不远处有家搅团店。路过时,便总免不了隔三差五地去咥上一次。
可最近好像已有一周多时间了,那门总是关着,没有营业,今天见门终于开了,就又忍不住想过过嘴瘾。
进了店,见还没有顾客,就打着招呼问了句 “搅团好了没?”
老板夫妇的眼光一同从择莱的手上移了过来。见是我,忙几乎同声到“好了!好了!”
男主人问“水围城?”我笑着点点头。于是夫妇俩一同进了厨间。
我喜欢吃“搅团”,喜欢吃“水围城”。每每吃着热呼呼的搅团,内心便会涌起一股暖暖的情愫。
小时候,地里的粮食产量低,普遍缺粮。虽家里种着粮食,却总是缺粮,不够吃。
婆,是家里的吃饭总管:做啥饭?几个人的饭?舀几碗面等等都是婆决定的。由于她老人家精打细算、井井有条的操持,八、九口之家的日子在紧紧巴巴中倒也顺畅舒心。
在我的印象中,打搅团(即就是做搅团)婆最拿手,母亲和二娘是比不上的。
每次打搅团前,婆都会早早准备。有野菜的季节,她会去地里溜达一圈,回来时总会用围腰兜着一大把绿油油的的野菜,这便是搅团的佐料。绿油油的野菜配上搅团,绿白相衬,色彩爽目,吃起来味道也十分鲜美。
搅团有好多不同的吃法,搅团漏鱼、搅团块等,可凉拌,清凉爽口;也可汤煎,热气腾腾,温暖舒服;还可以葱蒜煎炒,香气四溢,让人闻而向往。
“水围城”是“搅团”的一种吃法,也叫“然窝搅团”。把刚出锅的粘稠的岩浆状的搅团舀在碗里,放上佐菜,浇上早已准备好的调料汤水。看去,炒好的红萝卜丝、绿菜高堆在金黄的搅团之上如高城突出,城周水漫汤围,故而人称“水围城”。
那时,打一次的搅团,婆总变着花样,要吃两天,凉调了当菜就着玉米珍子吃,煎了稀汤做晚饭……总之,变着花样,变换着口味。婆总是能利用有限的食材,尽心变换着不同的花样、不同口感的饭食,满足着大家的口味,温暖着家庭的快乐和幸福。
搅团好吃,但做起来其实不易。打搅团时,先要用适量的玉米面掺少许麦面搅拌成糊,然后一边慢慢倒入锅内烧开的水中,一边用长擀面杖插进锅里使劲搅拌,使面糊均匀,不停地搅拌也避免了粘锅。此时需要锅下大火熊熊,而一根擀面杖也必须不停地搅动。当玉米面糊略浠一些时,搅动起来尚不是很费力气,而当锅中的稀糊到处冒泡时,则要依据老经验判断软硬。
做搅团,讲究软硬适中。太硬,囗感太糟;而如果太软,则无形稀松,全无劲道。只有软硬适中,才既有搅团的劲,又有搅团的软。
如果锅里的搅团糊太硬,就要兑些早已准备好的开水,再不停地搅动;而如果太软,就往锅里撒些玉米面,再不断地搅动。如此不断地或是加水、或是加面,而手中的擀面杖要不停地搅动。
搅团,搅团,全在一个搅。俗话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不论加水或者加面时,搅动擀面杖的手不能停,要使劲地搅拌,直至水与面互相交融,均匀、光滑,搅团中无细小的干面疙瘩颗粒,同时,锅底的搅团因为不停地搅动而不会焦,这样的搅团才软硬适中,光滑爽口。
搅团的软硬不好控制,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陷入加水稀松、加面干硬的循环中,原本打算打半锅的搅团就会打成了满满溜溜的一大锅。据说西府某村有个媳妇看着打搅团简单,便夸下海口“搅团有啥做的?看我的!”于是下厨大显身手。不过,一通加水、加面,硬是把锅里加得往出溢,搅团则不是太硬了就是太软了,总是调理不好,从此再也不敢夸口说搅团好打了。此事还在西府一带落下了“骄傲媳妇打搅团------越打越多”的俗语到处流传。
婆的个子矮小,身体又单薄,又是小脚,打搅团时就显得很是吃力。个子矮小,相对锅台就高。我常见婆把笤帚放倒在地上垫在脚下,以增加身体高度,便于搅拌。
一锅搅团打成,吃起来有好多搭配。可以简单吃,盐醋辣子的调料水浇在出锅入碗的搅团上,简单自然地香,这种吃法在我小时,人们常这么吃。如果更讲究些,绿菜、葱炒红罗卜、蒜苗炒菜都可配着搅团吃,甚至可以配上红萝卜臊子吃。
现在小搅团店的一般吃法,是绿菜加上一勺炒菜,盐醋辣子凉调漏鱼或切块,或是汤煎搅团。而调料中少不了油泼辣子、蒜泥、姜沫、芝麻等佐料,吃起来到也清新爽口。
就搅团配的野菜而言,麦蒿萍菜绵软爽口,人汉菜略显筋道,而韭菜的香扑鼻……
正在想着这些成年旧事的时候,男主人已端上来了一碗水围城,还拿了半块搅团锅巴来。锅巴黄葱葱地,入口干脆,发出呵嚓呵嚓的声音。
一边吃着,一边和他们两口聊了起来。这才弄清了最近大约一周没开门的原因。
原来最近刚好到了猕猴桃的采摘时节,他们俩口在网上销售自家将近五亩地的猕猴桃呢。男主人说:六、七天没来,天天有人打电话问为啥没开门。我们走时给门上贴了“卖桃,暂停7天”的告示的,可能是风给吹走了!
中秋前后,是猕猴桃的销售时节,订单特别多,他们既要收单又要发货,两口子忙不过来,就暂停了搅团店的营生,专门在家收单发快递,销售猕猴桃。说着这些的时候,老板两口满脸的喜形于色,我知道他们的猕猴桃一定销售得不错。
还没等我问,两口子就你一句他一句的述说起来。原来他家的猕猴桃有四亩多已经基本上通过网上销售出去了,现在只剩下了些次果,量也不大。他们高兴地告诉我说今年价格还可以,卖完今年的桃子,净收入能达到四万以上。
男主人说:“自古往今干啥都要用心呢,不用心什么事都干不好!我作务猕猴桃用心,果品就好,客户就多,回头客也多。我卖搅团,真曲实料用心做最好的搅团,来的人就多,比如你,就喜欢常来!”
我知道了,任何事,即使一种食品,只要融进了心意、信念、爱心、责任,那其中就有了更多的味道,就会有一种吸引人的味道!比如婆做的搅团和这搅团店里的搅团!还有店主的猕猴桃也是如此。
看着他们满脸的喜悦,我感觉吃在嘴里的搅团瞬间变得格外美味!
[作者简介]:杨烨琼,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职工作家协会、宝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理事,宝鸡市地名规划专家库专家,作品见于《作家文摘》《中国地名》《文化艺术报》《西北信息报》《宝鸡日报》《秦岭文学》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乡风呓语》,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