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郁文阿姨去"战斗"
郁郁乎文哉——怀念红色报人郁文同志
□宏红(西安城墙)
1926年10月9日,浙江慈溪的百年书斋里,诞生了"翁郁文"这个蕴藉典雅的名字。当芦沟桥的烽火染红华北平原时,年仅十一岁的少女已跟着兄长站在街头,用稚嫩却坚定的嗓音传唱《松花江上》。及笄之年,她将名字凝练为单名"郁文",仿佛把江南的灵秀与革命的火种熔铸进笔端,让青春在时代的熔炉中淬炼成照亮黑暗的星火。
1944年,十八岁的郁文在党旗下立下誓言,将生命镌刻进共产主义的壮丽史诗。次年深秋,她以"光明使者"的隐秘身份奔赴上海,在十里洋场开启了双重人生的淬炼:当晨光掠过外滩的钟楼,她是《联合晚报》穿梭于市井街巷的干练记者;当夜幕笼罩法租界的石库门,她化作《青年知识》编辑部的伏案身影,让带着油墨温度的铅字成为唤醒青年的晨钟。
在霓虹与阴影交织的"孤岛",她的钢笔是刺穿铁幕的投枪,是书写春秋的史笔。看似寻常的市井新闻里,暗藏着解放区捷报的密码;杂志扉页的风花雪月间,流动着地下交通站的红色电波。这位身着旗袍的江南才女,用墨香替代枪炮的轰鸣,以报纸版面为隐形的战壕,在日伪统治的心脏地带,构筑起传播真理的精神堡垒。
她让文字成为划破长夜的星辰——那些在排版间隙埋下的革命火种,终将在黎明前的黑暗里燃成燎原之势。当新中国的曙光映红长江两岸,郁文同志早已用她的笔,在历史的扉页上写下了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以文字为刃,以信仰为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民族的觉醒筑起永不倒塌的精神城墙。
如今,当我们翻开泛黄的报刊合订本,依然能看见那位手持钢笔的女战士,在时代的褶皱里静静燃烧。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新闻力量,从来不止于文字的优美,更在于穿透迷雾的勇气,在于与人民同呼吸的热枕,在于为理想赴汤蹈火的赤子之心。这,正是我们代代相传的红色新闻精神,是永不褪色的青春注脚。
2025.5.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