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桥散忆
文/张 勇
如同人体分布着的脉络一样,辽阔山川大地上到处是江河湖泊。有水就有桥,石桥、木桥、铁桥、索桥……具体有多少呢?不大好说清。不过,那些古桥名桥会得到保护、修葺,可以入诗文、入图画,有的还能载入史册,成为建筑文化的遗存。
在见过的不少多姿多样的桥中,不知怎的,总能想起家乡高桥的石拱桥。
这座石拱桥,沉静地跨在流水上和无边际的岁月之中,巳存在了许多年月,应是名副其实的古桥。据镇政协组《秀美黑山》资料介绍:高桥,又名大平桥,建造于东川、西川河流入黑山河口处,是旧时秦楚、秦蜀古道上的咽喉之地,也是现今沙砚公路和黑沙公路的必经之处。古石桥高约8米,内径跨度约10米,依河石座基,用石礅、石块、石条砌筑而成,桥面宽约5米,护栏由石柱、凿卯、石条贯通连接,桥头石碑雕有滑稽的石猴。桥头东存有古骡马店和上驮的骡马道遗迹。另外,清雍正四年任商州知州王如玖主持编撰的《直隶商州总志》中,对州域内石桥也有记载:“今存三座,一座城东白杨店,其余两座均在黑山,一座镇西三里人称高桥,一座镇中跨樊家川河之上,将东西两街连成一体。”由此推断,高桥应是建于明朝末年或清朝初期。
桥,永远与水连在一起,也永远与匆匆来去的人生影像连在一起,与一些断断续续的乡愁连在一起,与一些村落、田园、鸟鸣、月色连在一起,与一些当地的发展变革连在一起。尽管这些年来,许多处于冲繁要道的桥都在更新、在进化,但对高桥石拱桥的一些记忆,仍如逝水上一个充满诗与远方的场景证物,像似从古旧的书页里悄然流来,时不时横钭又横钭。
高桥是栖憩时光的所在。旅途驻足时,总是看见石拱桥就那么静穆真切地跨在流水上,跨在两岸乡野四时风光朝暮嗨明变化中,叫人想起桥的那边一片熟悉的田园和村舍。仲夏时节,万物并秀,“绿阴铺野换新光”,绿色成了这片土地上最生动的表情。在蒙蒙烟岚氤氲中,桥南绵亘的山脉主峰玉皇顶,气势巍峨,岩石层叠,气候分明,霞举云高,生态多样,植被茂密,迎面山坡蓊郁葱茏,花果满枝,景色秀丽而妩媚。桥头右拐不远处,一棵有几百年树龄的古柳,树干粗壮高大、树皮粗糙已呈棕褐色,树冠如一把撑开的大伞,半遮半掩地站在河岸边,满树柔软下垂的枝条缀上了翠绿翠绿的叶,一阵微风佛来,像一片片起伏的扁舟在空中摇荡。村落与山水田园互为镜像,藏不住的诸多形态和细节便徐徐展来。夏夜炊烟袅袅里,坐在桥头乘凉,又可听桥下哗哗的水声,看挂在树梢上的月亮,纾宽身心的压力和疲劳;春天来了,高高矮矮的山桃花、樱桃花、连翘花、刺槐花、棠梨花、山枣花、金银花,在夹有泥土清香的风里,一树树、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地在枝上灼灼开,竞相布满山坡、路旁、河岸、田园和村落,那桥的护拦上不时会有蜜蜂、蝴蝶和鸟儿停留,年轻的女人走过时,身上粘落的沁人花气,招得蜜蜂在头的顶上嗡嗡地飞,桥和女人就让心酥酥麻麻地感动,恨不得自己就是女人脚下的桥、女人头上的蜜蜂了,机灵一动自会吟出“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类的诗来;冬天里的高桥也很美,当飘飘扬扬的雪花覆盖了桥面时,上面除了车轮辙印和过往行人的脚痕外,还印着梅花形的犬痕或雀鸟的爪印,雀鸟的爪子如“个”字,钭钭地写出山村风情野趣。
高桥也是乡愁印记的所在。正如古诗文里说的长亭和短亭。高桥的石拱桥,是一种很特别的从乡野生长出来的文化场景,是岁月悠悠中劳动智慧呈现出来的美好事物,常被从此经过走出大山的人看作乡愁的象征物。人在旅途,身居闹市,生活所累,高桥离我们渐行渐远,遥远的事物总是叫人怀念。流水上的高桥在苒苒烟气中若隐若现,离人生很远却离梦境很近。那是来自古老田园的诱惑和召唤,把都市与乡野联结起来,把古老与现代联结起来,把人生的失意和得意联结起来,甚至生老病死、爱怨悲欢,那是遥远的关于生命的梦痕,也是偶尔的一声喟叹。流水上的高桥,跨在我们的遥念之中。在欢饮时,在怅然时,在独处时,在闲读时,便会忽然想起它,在遥远的地方它充满悠远而又迷人的情意。
元曲作家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一共列出九种景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言简意丰,意蕴深远,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尤其是“小桥流水人家”六个字,几乎便成为写山水田园景观的绝唱。仔细品读这首小令,其实曲中景物既是作者旅途之中所见,是眼中物,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又是心中物。这种陡然生出的充满诗意的惆怅莫名,这种借景抒情的最真切的人生感叹,便是一种阔大悠悠的乡愁。文化的背景总是充满诱惑力的山水田园,城市或众生的背景也是山水田园。而对于高桥的石拱桥,它作为人生旅途中乡愁印记最典型的象征物,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这种象征意味本身。它是乡愁,也是一种久远的极具魅力的文化。
遥念是一种情感,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智慧;高桥是一种记忆,更像流水是一种逝去。
【作者简介】张勇,笔名訥言,1964年生,热爱生活,喜欢悦读写作,大学文化。已有数百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文章在《陕西日报》《华商报》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平台发表。有3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及获省级以上奖励作品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三卷)》《商洛文学·获奖卷(1978~2022)》等版本。出版文集《案牍筆谈》。《灞柳文学》总顾问,《世界文学》签约作者。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