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苜蓿菜 家乡味
作者:季志林
关中人对苜蓿有忘不了断不掉的特殊情结。
苜蓿,豆科苜蓿属多年生植物,号称百草之王。传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苜蓿籽在长安郊外种植,但史书并无确切的记载。不过据有关历史资料显示,苜蓿确实在西汉时传入我国,随后在关中地区逐步推广,是养殖牛马等大牲畜的优质牧草。
苜蓿不仅蛋白质含量很高,而且富含维生素(K、C)和铁、钙等矿物质,具有促进消化、调节血脂、抗氧化抗炎、改善贫血、利尿消肿等功能。
关中人一直把苜蓿当菜吃,所以将苜蓿叫作“苜蓿菜”。
每到初春,苜蓿便早早露出鲜嫩的芽尖,三、五天后就可以掐取嫩芽,关中人叫“撅苜蓿”。经过一个冬天的营养积蓄,刚开春的苜蓿菜可与南方茶园中的毛尖相媲美。
苜蓿的繁衍能力很强,即使被掐去芽尖,用不了几天仍会长成绿汪汪的一片。六、七十年代,各个生产队都有几十头牛,富裕一点的还有几匹马或者骡子,这就需要种植大量苜蓿作为饲草。每年开春,苜蓿是菜,进入夏季,苜蓿便是草。
我记得当年在家乡时最喜欢清晨撅苜蓿,太阳刚刚升起,关中大地麦苗泛绿,微风拂面,陆续绽放的杏花桃花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妩媚妖艳。此时,生产队会统一组织妇女儿童下地撅苜蓿,然后分给各家各户,从此,关中人的餐桌上就出现了许多与苜蓿菜相关的特色美食。
最普遍的吃法就是蒸“疙瘩”。将新鲜苜蓿菜洗净切碎,撒上面粉搅拌均匀,上笼蒸二十分钟左右即可。出笼后你会闻到浓郁的菜香,然后捣些蒜泥,加入些许精盐和辣椒面,泼上烧开的菜籽油,再加酱油醋调拌苜蓿菜“疙瘩”,这是关中人最喜欢的吃法。
其次是蒸苜蓿菜馍。蒸馒头时掺入新鲜苜蓿菜再揉光,苜蓿菜馍出笼后趁热蘸上蒜泥油泼辣子醋水就可开吃,自然是油泼辣子越多越香,浓浓的菜香和油泼辣子的香味融合在一起,管保让你吃得鼻尖冒汗,直呼过瘾!
以上两种吃法既好吃又省粮,所以在关中地区非常普遍,流传甚广。时至今日,我还是忘不了苜蓿“疙瘩”和苜蓿菜馍,那是真正的家乡味!
除此之外,下挂面时放些苜蓿菜,再打俩荷包蛋,挂面软和,菜香诱人,这是常给老年人做的美食。
关中人普遍爱吃面条,尤其是油泼扯面配苜蓿菜最具特色,一老碗又筯又光的扯面加入鲜嫩的苜蓿菜,放上蒜泥辣椒面用热油一泼,香辣味马上扑鼻而来。农村人喜欢“趷蹴”(蹲)在门口吃饭,年轻人甚至还端上老碗“趷蹴”在土堆顶上,有滋有味的边吃边聊天。一碗筯道香辣的油泼面下肚,那心里别提有多舒坦!据说国内某协会评选十大面条,陕西油泼扯面居然没有入选,依我看那是评委们没有在关中生活过,如果让他在这里住一个星期,保准再也忘不了油泼扯面。
苜蓿菜还有很多吃法,譬如苜蓿菜花卷,苜蓿菜锅盔,苜蓿菜煎搅团汤,苜蓿菜糊糊等,花样迭出,各具特色。
苜蓿菜有如此多的吃法,对于人口较多的家庭来说,生产队分回的苜蓿菜明显招不住吃,于是,我和当年的一群顽皮小伙伴们经常偷偷的在邻村地里撅苜蓿,没办法,填肚子要紧,我想,许多和我同龄的人可能都有过这一段不太光彩的经历。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在的餐桌越来越丰盛。但是,关中人依然爱吃苜蓿菜。
不但农村人爱吃,城里人更爱吃,唯一的区别是过去吃苜蓿菜主要为了充饥,现在吃苜蓿菜则是为了尝鲜。城里人说,苜蓿菜是来源于大自然的有机食品,绿色生态,营养丰富,吃苜蓿菜才是返朴归真。
于是,城里人的餐桌上也有了苜蓿菜,春天的农贸市场,鲜嫩的苜蓿菜倍受青睐,包括高档酒店,凉拌苜蓿菜,苜蓿炒鸡蛋,苜蓿菜疙瘩,苜蓿水饺等菜品俨然成了客人们必点的佳肴,不同的是他们把苜蓿菜“疙瘩”叫“麦饭”。
因为对苜蓿菜情有独钟,因此,我在市农业局工作期间曾大力倡导在荒山荒坡种植紫花苜蓿,既解决了城乡群众生活所需,又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牧草资源,苜蓿一年至少可割2一3茬,晾晒成干草后还可当作奶牛冬季饲料,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这就是苜蓿,春天发嫩芽撅了一遍又一遍,夏天成牧草割了一茬又一茬,到了秋天照样紫花盛开,香飘四野,绽放出一派丰收美景。
我偏爱苜蓿的品格,在人类与饥饿作斗争时,它挺身而出让无数人填饱肚子,人们之所以忘不了它,是因为它曾经在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了人类。
我欣赏苜蓿的个性,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根系发达,枝叶旺盛,不用施肥,无需浇水,投入少,产出多。
我赞美苜蓿的精神,从古到今,它深深扎根于关中大地,貌不惊人,花不争艳,但却为人类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展示出一种无私无我的高尚品质。
这样的植物,你想说不爱它都不容易!
2025年5月18日于咸阳渭滨苑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