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东方红》
图文/鲁新建
人常说:写作来源于灵感,灵感就像一根银线,能串起珍珠般的记忆。五一节前夕,我在坦克十二师的新闻引领老师,原《人民军队报》社的邓祥燕主编,他从成都来西安办事,让我全程陪同。我们住在西安政院招待所,享受着军招对退役军人开放的实惠便利,在帮他办完事以后,我俩便在房间谈天说地,论人生。
我知道,他退休后不甘无事可做,一直忙于筹建老家的“红色教育基地”项目,几年奔波下来,总算有了眉目,总体而言,辛苦一地,喜忧参半。
我俩感慨道:人这一生忙忙碌碌,干不了几件事情。尤其退休后,表面看,衣食无忧,享有大把时间精力可供利用;实则不然,你若不抓紧时间,任凭光阴虚度,余生很快就会易逝殆尽,让你追悔莫及。
说话间,我顺手打开房间电视,屏幕前,“神二十载人飞船”发射现场直播,还有“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55年纪念日介绍,我俩又引出了新的话题。我说,我居住长安区,紧邻西安航天城和卫星测控中心,对于卫星发射,神州系列载人飞船升空返回报道,我最为关注。
我说,我去年在你老家高寺观赏游览,晨起登山漫步,听鸟鸣雄鸡高唱;夜晚轻松入眠,闻稻香丰收锅里,听取蛙声一片,真可谓是人间仙境呀。
曾记否,我俩站在村小学校旧址的院落中心;遥望星光流淌光阴河,看七星连珠,卫星飘逸,童年岁月近在咫尺。我在享受滤去城市灯火,几十年未见的万籁寂静,星空璀璨与星空相伴美景时候,让我不由想起童年时父母亲为我捧起的星星点灯;想起戍边时的酒泉基地卫星升空;想起你笔下浓墨重彩写就,牵动我心灵的《好人赵洪斗》美文,想起我与李民政老科长劳苦功高的“西行漫记”;想起我的写新闻启蒙老师王保义,军旅诗人翼华那首意境优美的诗句:
《星辰是夜的思想者》
也许所处的方位就是夜的中心
银河就在头顶,只要你
点亮帷幔后的灯盏
我会举起北斗星的勺子
为你舀一瓢银河中的醇酒
无路的夜,风是一匹识途的黑骏马
我忍俊不住对老邓师兄说道:这一连串珍珠宝石般的美好记忆,我真想写篇东西,感怀今生呀。老邓听后拍案叫绝道,你可以写,我支持。
1972年时,我刚好12岁,正是“少年强则国强”的青葱懵懂时月。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牵动着千家万户,村村通的有线喇叭,敲打着老家村民无眠的夜晚。广播站提前告知,今夜十一点钟,卫星将通过家乡的上空,村民可用肉眼查看,以饱眼福。
我按照老家夏季屋外乘凉的习俗,早早打扫干净老屋门前的小庭院落,再给炙热烧烤的地面洒上凉水降温,天刚麻黑,我就铺上凉席,平躺地面,仰面朝天数星星。记忆中,儿时有多少个纳凉的夜晚,我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听着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牛郎织女”不畏王母娘娘强暴,划条银河阻挡两人相爱,他们约定,每年搭建鹊桥,坚守七夕相会传情。又有多少次,我随着父亲手指的方向,辨认出北斗七星。父亲讲,象勺子一样的七星聚焦点上,那颗看到最亮的星辰,就是北斗星。
父亲反复叮咛我说,如果夜晚你在野外迷了路,只有找准了北斗星,你回家就有了方向。
我们一家人席地而坐,不觉得观星时辰一到。忽然间,我看到一颗晶亮的小星星,由东向西,在静悄悄的移动,我手指天空大声喊道:啊!看见了,我看见了。这时候,收音机里也传来“东方红,太阳升”清亮悦耳的乐曲声。我仰头望着父亲追问说:这颗卫星,是从哪里上到天上去的。这时候,只听父亲说,你好好念书吧,长大以后,就会知道了!
八十年代初,我来到祁连山下文殊沟当兵,每当夜幕降临需要轮值时,我站在全团位置最高的通信连哨位上,背靠巍巍祁连雪峰,遥望大漠戈壁托起的群星璀璨的夜空,我脑海里不由想起,宋代诗人秦观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凄美诗句;想起家乡夜空“东方红,太阳升”响亮的乐曲声。我站岗与满天繁星作伴;星光,积雪与我军帽上的五星徽章交相辉映时,我就想起每当祖国卫星发射升空的时候,我们通信连,还有隔壁的523通信总站的岗位上,我们官兵全力以赴为保障北京卫星指挥中心通向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通信指令能够畅通无阻。从此后,在离驻地大约二百公里开外的地方,近在咫尺的“东方红一号”升上太空的基地,我对父亲曾经问询的答案,就在离我们驻地不远处,再向我招手致意!我想,离我这么近了,近到伸手可及的地步,如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
1984年初,我随邓祥燕上调坦克师担任新闻干事,来到位于酒泉市的师政治部宣传科新闻办抽调工作。那时候,新闻干事王保义老师已经离开师部,调任兰州甘肃省军区工作。
李民政老科长从46团组织股上调师组织科任科长。我熟悉他,是从他陕西耀州人,习惯每日蹲在地上,摊开当天的报纸,一页一页翻着看认识开始。后来才知道,他在团里就爱好新闻写作,并荣立过三个三等功。在组织科,我们是近邻,他在整理基层上报材料时,能够发现新闻线索为题材,无论是撰写内部材料,还是报刊投稿,经常挑灯夜战搞写作,是机关采写上报新闻稿件最多的在职干部。以后邓祥燕调任人民军队报社当编辑,在备选来搞中,还有七八篇稿件未发,都让老邓发了“特快专递”。因此圈内人都称“李民政,笔杆硬”,我敬佩之余,我俩结为写作挚友,相伴好多年。
赵洪斗是宣传科的专职摄影干事,在我的印象中,他时常身背相机,整天忙碌跑上跑下,动不动,摄影大作就在军内外报刊上露脸获赞誉,我对他更是拜师求教,向他学习。有一天,赵干事悄悄问我,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你去过没有!我听后喜出望外,急忙打听情况,以待时机成熟。后来得知,赵干事经常陪同上级来访首长去基地照相,他乘坐的小车里常留有空位,我方便的话,可以搭便车一同前往。
那些年,我与洪斗师兄的新闻采写拍照任务繁重,弓拉得都很满,容不得半点松懈,因此上,几次洪斗邀请,我都婉言谢绝了。此后,我想去基地参观,虽有冲动,却一直未能成行。
1990年3月,赵干事为游览嘉峪关的师部卫生院官兵照相,返回途中,出车祸不幸遇难,我的去卫星基地愿望从此久藏心底,因赵干事去世受到异常压抑,一晃几十年过去,这一心结从未解开。
2023年8月份,正是西北边陲旅游的黄金季节,我有幸陪同李民政老科长和家属前往酒泉坦克师部游览,李科长说:他此行目的,主要是看望赵洪斗家属,还有儿子赵军一家。28年没有见面了,思念之情浓烈,很想去看看!
李科长留有赵军的微信,加之熟悉老部队,我们一行从师部北门进入,刚进家属大院不远,就遇见洪斗老嫂子在楼下早已等候,顿时让人分外惊喜。
老嫂子拉着李科长,嗓音响亮地大声说道:大老远,我就听到你的声音,觉得好熟悉,我一猜就是你,赶快进屋!
李科长与赵洪斗交情深厚,属于同龄同年兵,都从55师一路上来。两人调任师部后同住家属区,又是邻居相处,一呆就是八年。两位嫂子都在军人服务社上班共事,往常谁家有事,都能互相帮衬,且不分里外,亲如一家。那年赵洪斗不幸遇难,老嫂子悲痛欲绝,几天滴水未进。当时李科长已经离开师部组织科,在文殊沟47团任政委。他放下手头繁重的事务工作,专程赶回师部为赵干事料理后事。他和家属那段日子牵肠挂肚,日夜安慰照料。尤其是照看还在酒泉上小学的儿子赵军,从每日接送到吃住,几乎全部包揽,无微不至,操尽了心。
李科长转业离队那年,他特意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赵军,还特别叮咛道:你是军人的后代,军烈属的孩子,一定要发奋念书,立志成良才,长大后向你父亲学习,为国效力。
转眼28年过去,我们见到赵军时,他身材魁梧,1.9米高的大个子,说话办事沉稳,浑身显露出军人气质。那年面对父亲的突然离世,他忽然间一夜长大了,从调皮捣蛋贪玩,变得勤奋好学上进。他从小学到初高中、高考一路拼杀,报名考上西安陆院后,自愿要求分配回到坦克师。他从侦查营当排长起步,苦练过硬本领,后升任师宣传科副科长,大干了三年,成就了部队文武双全的好干部,现已转业酒泉政法系统工作,实现了父亲遗愿和战友的嘱托。
我们围坐在一起,彼此畅所欲言,感慨万千。洪斗嫂子不仅落实了优抚政策,每月享有退休金,还住进大平米单元房;身边有儿子赵军一家时常孝顺照顾,老嫂子其乐融融,非常满意。
第二天,赵军一家招待们聚餐吃饭时,又带来好消息,儿子刚刚收到了厦门大学发来的录取通知书。我们闻讯为此举杯庆贺,祝福洪斗老嫂子儿孙好运,颐享天年。
酒泉最后一天的行程安排,原是参观仰望已久的卫星基地,受“神十九”发射前场地准备影响,有关部门早已经告知游览被取消。正当我们懊悔之际,晚上十点多钟,赵军打来电话,确认愿望可以满足,约定第二天早起,驱车向基地出发。
赵军特意换了一辆好车,带着我们一路奔驰,赶路四个小时,辗转来到戈壁深处的基地检查站,在履行完检验手续后准许放行。直到此刻,我们才相信,终于见到了渴望已久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我们首先参观发射区域,经多方引导,举世瞩目的卫星发射指挥大厅展现眼前;每一次卫星点火发射的指令,监测都出自这里。尤其是指挥员报告发射成功后的电视新闻画面,都从这里对外发布。我们又来到室外发射场参观,近距离仰望高耸入云的神州载人火箭发射塔;每次火箭进入塔内,从这里点火发射,直指苍穹。
我们接着游览生活服务区,参观问天阁,航天员每次的出征仪式在此举行,隆重而热烈。我们走进飞天公园,这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我们看到了向往已久的“东方红一号发射”纪念碑;早期用于卫星发射的军绿色火箭实体模型庄严矗立,我们在此合影留念,留下宝贵神圣的“到此一游”。
我们漫步航天大街,这里虽然缺少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青砖红瓦房,老式建筑随处可见。这一切,仿佛都在默默述说着航天人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都在书写着几代航天人为国争光添彩的精神和荣耀;基地的所见所闻,身临其境于这里的,都值得我们拥有和传承,视为高山仰止,铭记在心。
我有时在想,当你遥望星空,看那上千颗人造卫星在夜空中循环穿梭,这和你身居闹市,隔窗俯视大街上的车水马龙没啥两样。我们活在人间,在忙碌中写就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人造地球卫星傲游太空,探索着宇宙未知与奥妙。尽管两者相隔万里,有天地之别;他们同样需要努力和付出,需要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的强有力支撑,同样值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豪和骄傲。
仰望星空,在天之灵。无数革命先烈的不朽英魂,让生命穿越时空,也许早已化作满天星辰,用闪烁的目光,注视着中华苍茫大地;用虔诚期待的心,在为子孙后代祈祷祝福,保佑平安!
我们离开基地,踏上归途。夕阳余晖洒满的路面上,赵军驾车抄近道快速行驶。仅有的两车道,又是上下行车道并列的简易沙石公路,来回穿梭的急驶车身,几乎是擦肩而过。高低起伏的马鬃山在不远处伴随车辆缓慢前移,轮胎濺起的碎石子飞向路基两侧的戈壁滩上,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赵军高大的身躯,有力的双手紧握方向盘,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他说:这段公路修筑于基地建设初期,路直面窄,沙石打滑,稍不留神,行车就会误判窜出路基,导致人仰车翻。
我坐在副驾位置上,紧张地注视着前方,忽然间,我想起李科长说过:赵干事遇难前,曾有三次遭遇车祸,发生地点,都在通往基地的半路上。最严重的一次,赵干事摔伤胳膊致骨折,住院疗养两个多月才痊愈。
我透过车窗望去,脑海里恍惚呈现出,赵洪斗身挎相机,随车前行的身影。车出事故后,他瘦弱的身躯,艰难地从翻扣的车厢里使劲爬出,依然坚强地挺立着,势如耸立待发的火箭,他的英姿,那样高大,树立在我的心中,高尚光耀无比。
我们驱车,不断地追逐着“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观,伴随着夕阳余晖落下地平线,一颗闪亮的长庚星,显露出矫健身影。它视乎眨着隐秘的眼睛,高挂在橘黄色的天穹上,它似乎在昭示;越是忙碌的生活,越要学会从容淡定,舒缓心情,以平常人的心态,放慢脚步,享受哪怕是夜晚片刻的宁静和欢愉。
斗转星移,尤如夸父逐日。当黎明的曙光初现大地时,昨夜闪烁的长庚星,早已化作东方天幕上空一颗最亮的星——启明星;它用俊亮清澈的眸子,迎接着“东方红,太阳升”号角的吹响,让人在平静中感受蓬勃向上的力量;当我告别被昨天困扰的自己,请相信,每个清晨都是一天新的开始,一轮红日将从东方冉冉升起!
2025年5月17日于西安,长安
作者简介:鲁新建,60年出生,陕西省长安区人,兰州大学新闻系自学大专学历,80年入伍在西北装甲兵从戎十三年,历任部队师、团新闻报道员、干事,军地双拥办专干等职,获得新闻工作优秀成绩三等功二次。转业后相继在宝鸡图片社,宝鸡摄影学校,西安陕西正爱救助服务中心从事秘书文字材料撰写和摄影作品拍摄工作。业余爱好创作诗歌,散文,评论,摄影等文学作品至今,在军队地方报刊及网络媒体刊登发表作品百余篇,其中有十余篇参选荣获比赛奖并收编于文学作品专辑。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