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虽小,但却拥有自己的“飞地”。
这“飞地”就是中湖和天子山,而天子山街道的黄河村就是武陵源区最遥远的“飞地”。
由于交通不便,我在武陵源工作了三十多年,无论教书还是从政,去中湖和天子山办事的机会相对较少,特别是去黄河村的次数屈指可数。
前不久,武陵源区文联和区作协组织一批本土作家去天子山街道黄河村采风。我们乘坐一辆商务车,上午八点半从武陵源城区出发,绕道张家界市城区,然后上杨家界大道,再经过中湖乡,尽管路况很好,车子速度也很快,但是我们到达黄河村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左右了。我们真切地感受了一番武陵源区最遥远的“飞地”黄河村居民出入武陵源城区的艰难了。
武陵源的“飞地”与武陵源经济社会发展相伴而生。
1989年,武陵源因旅游而建区,其版图面积不足400平方公里。其中264平方公里的版图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域,其余为中湖、协合两个乡和军地坪、索溪峪、天子山、锣鼓塔等四个街道的版图,既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缓冲区,也是武陵源人民的生产生活区域。武陵源区不仅版图面积小,常住人口也仅6万人左右,真可谓是“袖珍区”。然而,武陵源建区30多年了,从区政府所在的武陵源城区至中湖乡和天子山街道,至今仍没有直达的公路。无论是中湖乡和天子山街道的群众去武陵源城区办事,还是武陵源区的干部去中湖乡和天子山街道下乡开展工作,都必须绕道永定区或者慈利县、桑植县,长达1至2小时的车程。因此,中湖乡和天子山街道仿佛是武陵源区的两块“飞地”。天子山街道的黄河村与桑植县接壤,位于武陵源的最西部,成为武陵源区最遥远的“飞地”。
武陵源城区与中湖乡、天子山街道至今没有直通公路的原因,是受到《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的限制。“小小武陵源,办事不方便。”这是对中湖和天子山这两块“飞地”上的居民真实生活感受的最真实写照。武陵源人民既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第一保护者。俗话说:”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武陵源人民戴着世界自然遗产的“皇冠”,感受到的除了荣誉,还有锥心的刺痛。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武陵源民族中学教书时就发现,中湖、天子山的学生来武陵源城区上高中是一件很无奈的事。学校放月假后,学生无论回家还是返校,都要步行几十公里的山路,翻越几座大山,十分吃力。有的学生中途“流失”了,他们或去永定区或去桑植县读书了,因为中湖的学生去永定区的教字垭中学上学、天子山的学生去桑植县城中学上学,都要比来武陵源城区上学方便得多。
至今,中湖和天子山居民依然习惯去张家界市城区或桑植县城去购买生产生活物资。只是要在武陵源区政府机关办事时,他们才徒步或租车来武陵源城区。他们虽然生活在武陵源域内,属于武陵源人,但是他们在口中称道军地坪街道、索溪峪街道为“武陵源”已经成为习惯,貌似他们不是生活在武陵源。由此可见,地理的阻隔已经成为他们心理的隔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湖乡和天子山街道这两块武陵源区“飞地”上的居民,在心理上至今还没有完全融入武陵源。
对我们采风团一行来说,从武陵源城区来到最遥远的“飞地”黄河村,两个小时的车程无疑是一段“漫长”的旅行。下得车来,一踏上黄村村的土地,我们就被黄河村群众当作“从武陵源远道而来”的客人,受到了热情地欢迎。
在座谈会上,黄河村村支部第一书记杨友元和几位村干部、村民代表向我们介绍,近两年来在武陵源区纪委、区人社局等后盾单位的帮扶下,黄河村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武陵源区于2016年宣告在全省率先脱贫。黄河村当时有14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武陵源区属于最多的。现在,黄河村对124户脱贫户、18户监测户继续实施教育、健康、就业等帮扶措施。武陵源区纪委、区人社局干部经常下到黄河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切实做好防返贫监测工作,认真落实“应纳尽纳”“应扶尽扶”责任。近两年来,黄河村未出现返贫现象。
黄河村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独特,适合种植辣椒。经过多年探索,黄河村现在已经巩固发展了七星椒种植产业。天子山剁辣椒公司专门对黄河村村民进行七星椒种植技术培训指导,并向黄河村村民承诺以每斤4元保底价格收购七星椒,并做到“应收尽收”。黄河村正在探索猕猴桃种植产业、纯天然蜂蜜养殖产业,通过发展多种农业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实地参观了黄河村两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个是河道整治项目,一个是森林防火通道建设项目。
据说,黄河村以“黄河”命名,是因为人们看到村里的那条最大的溪流在发洪水的时候,跟黄河的水一样是黄色的,就把这条溪流叫作黄河溪,黄河村也因此得名。黄河溪每到汛期,总是涨“竹筒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沿途农田经常被冲毁。现在,我们看到,黄河溪两岸都用石头和水泥修成了坚固的堤岸,溪流沿途农田都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黄河村虽然偏僻闭塞,但是在上世纪初却出了一位女诗人刘霜环。她在《行黄河道中有感》一诗中写道:“葱茏古木日沉西,山路崎岖滑滑泥。势倒悬崖须勒马,让开石角免钩衣。”尽管刘霜环在诗中描写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山路崎岖、交通闭塞的黄河村旧貌,但是黄河村这种被大山阻隔、交通不便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其实,黄河村与武陵源区索溪峪街道的双文村仅一山之隔,由于受《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的限制,这里一直没有通公路。现在根据林业部门有关规定,为了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可以在林区建设森林防火通道。在武陵源区各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黄河村境内直通索溪峪街道的森林防火通道正在建设中,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
武陵源区最遥远的“飞地”黄河村,能够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上述成绩已实属不易,的确也让黄河村人民欣喜万分。然而,最让黄河村人民感到充满期待和幸福巨变的,就是黄河村与索溪峪街道即将由森林防火通道直接贯通。黄河村居民到武陵源城区,将由两小时生活圈变成半小时生活圈,黄河村将由武陵源最遥远的“飞地”变成“近水楼台”。 武陵源拥有“飞地”的历史也将因此而终结。
作者简介:胡少丛,男,土家族,中共党员,1991年7月来武陵源区工作至今。最初在武陵源民族中学任语文教师,后来改行当公务员,历任武陵源区委宣传部新闻干事、武陵源区文明办主任、武陵源区文联主席(兼张家界市文联副主席)、武陵源区政协副秘书长、武陵源区政协提案和委员学习联络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武陵源区政协办四级调研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11期学员。著有《铭记武陵源》(散文集)、《诗意旅程》(诗集)、《梦萦三千峰》(长篇小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