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立体的鲜活的有着哲学底色的历史小说
——读杨焕亭《汉武大帝》有感
解惠英
从文友手中接过一百三十多万字的三卷本《汉武大帝》,兴奋之情实难自已。面对黑底金字的封面设计,还有上册本的《君临天下》,一种赫然的历史厚重感,促使我立即就想阅读这部惶惶巨著。我庆幸自己点了顿文化大餐。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读完了一百三十多万字的三卷本。这顿大餐,让我付出了一定代价。久坐看书,引起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我的左腿从臀部到脚踝疼痛难忍,住院治疗二十多天。孩子怨我,你看书也要注意休息。说实话,停不住,不由我,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住院期间,又不幸感染甲流,之后一直发烧,咳嗽,吐痰,致使想写点读后感却拿不起笔。
随着时间流使,记忆丢失,当时阅读中的感触,联想也逐渐模糊,减退。尽管这样,半年过去了,可每当想起这部巨著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激动不已,于是,在我身体稍微好转的情况下,我记下阅读这本书的些许体会,愿与读者交流。
一.小说的立体感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字记载也有三千多年。对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除非史学专家、学者,一般人的了解大都星星点点,支离破碎。读了杨焕亭老师的《汉武大帝》,让读者对西汉,特别是汉武帝刘彻执政的这段历史一下子有了一种系统、全面、立体的了解。正像著名评论家李星所言:“它是巨大恢宏的历史长卷,不仅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汉武帝叱咤风云,有功有过的一生,而且全景式,多侧面地再现了武帝一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宫廷斗争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他说的重大事件,比如平定闽越、铁盐官营、废五铢钱、废太子刘据、立刘弗陵而杀其母钩弋夫人等。还有骑奴掌军、马踏匈奴、李广难封、司马腐邢、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公主和亲、韩嫣乱宫、酷吏张汤、武帝封禅求仙等,让读者把原来那些零散的孤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一下子串起来,完整地了解了他们的前因后果,纵横关系,也就自然系统的,全景式的立体地了解了那段历史。随着阅读,我很快沉入其中,和他们一起经历惊涛骇浪,喜怒哀乐,感受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荣辱沉浮。
二.结构清晰巧妙
我国汉朝分西汉和东汉,共经历了405年。其中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建立到公元8年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享国210年。
本书故事发生在西汉,作者在开篇的楔子中便清晰地阐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遭镇压后,便开始了项羽刘邦激烈的楚汉相争,到公元前202年,最终以刘邦胜出而告终。从而开启了汉朝的恢宏篇章。这篇巨著讲述的则是西汉从汉高祖开始的第七位皇帝刘彻的故事。著作从大的方面分为三个部分,上、中、下三卷,即“君临天下”、“汉武执鞭”、“天汉雄风”。
上卷开篇第一章,作者就以太常袁盎被刺,十数位大臣倒在血泊中开头。霎时,长安街一颗颗人头落地,一股股鲜血飞溅,一具具尸体横阵,立即引起读者高度重视,急切欲晓原委。文章先叙述了袁盎被杀是由他力主汉景帝废太子刘荣,立太子刘彻引起对手仇恨所致。进而朝廷破案,继而太子刘彻请缨出京都,这样就使本书的主人公,这个曾建立了第一帝国的史上最强皇帝刘彻自然出场。
此后,作者依他史学家的眼光,学者的修养,巨大的热情,娴熟的笔法,将主人公一生英雄少年,气度非凡的“君临天下”;敢做敢为,雄才大略的“汉武执鞭”;敢爱敢恨,有功有过的“天汉雄风”展现得淋漓尽致。全书结构严谨,丝丝相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动人心魄,一气呵成。记得文艺报上有一篇关于长篇小说要素的论述说,除了故事情节、典型人物、语言艺术、时代背景,另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结构。结构的好坏是决定长篇小说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的一环。杨老师的这部小说结构巧妙,条理清晰,严丝合缝,是我们学习的很好范本。
三.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说到底是写人的。一部小说的好坏,读完之后,就看读者是否记得书中的人物有什么独特之处,给人留下什么印象。读完《汉武大帝》,半年过去了,好多人物的形象还历历在目,经常闪现在脑际。正如著名评论家常智奇先生所说:“作品中与汉武帝相伴的有近二百个人物形象,人人都生动,个个有特征,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都鲜明生动,富有个性。”
首先是主人公刘彻,作者没有一味地去歌颂或轻易否定,而是依据历史的真实,合情合理,有血有肉地塑造了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一代帝王。让人不能忘记的是他八岁跟随丞相、太傅到睢阳彻查凶案请命捉拿乱贼时,以他超出孩童的睿智和胆略,果断将自己随身所戴的虎头鞶赠与梁王信使,促使梁王刘武交出二位凶手。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当凶手供出作案始末及主使人后,小小年纪的刘彻竟一把将狱词供状投入火盆焚之。看似违背圣命,大祸临头,谁知经他一番解释却化险为夷。既为父皇解了围,也得到太皇太后的欢欣,避免了朝廷又一次血腥的屠杀。父皇景帝表面训斥刘彻自作主张,内心却是很得意太子智慧非凡。
在刘彻登基后,虽然年少,却心胸开阔,高瞻远瞩,在用人上敢于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规,果断启用身为奴骑卫青。这个年轻人有勇有谋,英勇善战,攻打匈奴,连连取胜。之后,刘彻更大胆地启用霍去病,19岁就任命他为攻打匈奴统帅大将军。霍去病果然表现出色,让匈奴人闻风丧胆。他漠北布阵,北海杨威,河西大战,十万匈奴大军投降汉朝,彻底扭转了自高帝以来的局势,迫使匈奴人再次北撤。
在推广“新制”弃“黄老学说”过程中,表现出刘彻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作者亦给予了足够的笔墨,让读者对这位开疆拓土,足智多谋的汉武大帝肃然起敬。然而作者并非一味地溢美,而是像司马迁一样秉笔直书。也写他好大喜功,恣意挥霍,沉迷女色,权力膨胀,过度动武,劳民伤财,致使国力衰退,民生维艰,不得已而下了“罪己诏”。一个掌握着生杀予夺之权的一代封建帝王,能坦然地对国人承认自己的过错,难能可贵!当今的党魁、元首,能做到的有几人?
作者不光对主人公浓墨重彩,对其他历史人物也各展千秋。他笔下的李广、卫青、霍去病等武将各个勇猛善哉;文官、史官、文化人董仲舒、周亚夫、司马迁、东方嗍、司马相如也都智慧卓然,文彩非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说司马迁,他不仅继承父亲司马淡的遗志,秉笔直书,而且在皇帝面前也不改史实。他坦然对刘彻说李陵降胡,情非得已。刘彻大怒“大胆!朕不相信你还能再死一回。”司马迁断然回道:“皇上可以立即将臣处以极刑,可皇上能封住天下人之口么?纵然皇上杀了臣,后来的太司令依然要佛尘还真的。”我们在杨焕亭的笔下看到了一个活生生,气昂昂,以命护真的太史令。还有李陵,这个飞将军李广的孙子,难道真是个贪生怕死的孬种吗?过去我看过折子戏《苏武牧羊》,只知道苏武持节忠烈,李陵是个让人唾弃的降徒。在杨焕亭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将门之后。他也是怀着开疆拓土的雄心,毅然去西征。战场上千变万化,当他在匈奴被困一年后,仍得不到朝廷的救援,他不想让跟他前去的万千士兵白白丧命,不得已而暂且投降。恰巧在此时,他听到一百多名家人被活活处死,对一个前去西域征战的将军,怎能忍受!他去北海劝说苏武投降,陪他三天三夜,苏武始终气节不改,宁愿吃雪放羊,誓死不愿投降。李陵无法,他只有含泪留下粮食和马匹,尽一个好友之情谊,无奈而归.。
我相信这就是历史,是符合人情的真实。我从内心佩服杨焕亭这种不从众,不虚美,秉笔直书的精神。
四.哲学的底色使历史故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著名文学家刘震云说:“文学的底色是哲学”,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有哲学的支撑。语言艺术,文学修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其中思想的含金量。比如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短短两句就把卖碳翁那种矛盾、无奈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沁润着辩证的哲思。杨焕亭的《汉武大帝》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故事,而是随处可见闪烁着辩证的有着哲思的句子。如太子刘据心情郁闷对儿子说,“菊花是花中君子”,儿子刘进说“花品如人品,做人要像菊花一样,不屈寒霜,不坠流俗,清气洁志,顶天立地”、“人们敬仰司马迁,不仅仅是他写了《史记》,而是他不畏强权秉笔直书史实。”、“路在每个人的脚下,历史并不都是写在书简里”。还有张汤之死,他曾用欺骗、编造的手段害死好多人,最后却被身为丞相的庄青翟用了他同样的办法:证人、证词、时间、地点参了他一本,硬硬把他牵扯进盗掘先帝陵寝案中,让他成了主犯,逼得张汤自杀。庄青翟就好了吗?最后他也自杀。还有,一心嫁给表兄刘彻当了皇后的阿娇疯了,刘彻钟爱的内敛贤淑的卫子夫自尽了,儿子刘弗陵立为太子,生母钩弋夫人却被杀害了。这一个个故事的背后都藏着当事人的利益、矛盾、纠结和无奈,作者无声地告诉人们,任何一个朝代,宫廷里的权利斗争都是十分残酷的。这些人的内心、情绪、情感、私心、灵魂纠结无法完全用哲学说清道明,而作者却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一种有哲理的思辨,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内涵。
最突出的还是刘彻晚年写的《罪己诏》中,“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说“看来水性如人性,人性知之则利;茫之,则害啊!”,还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这一描写,让人们清楚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尽人皆知的名言的出处,也以此对全书做了高度的有着哲理性的概括和总结。
五.以客观的诚实态度书写民族战争史
在杨焕亭的笔下,对于民族战争没有带任何偏见,也没有采取简单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更没有丑化匈奴,而是描写他们同样渴望和平,希望安居乐业。在遭到汉军进攻时,同样表现出民族英雄主义,他们高唱:
雄鹰啊!万里长空才是你的世界,
匈奴啊!茫茫草原才是你的家乡。
在失去领地,被赶得不断退却时他们唱道: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蓄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也写他们侵扰我大汉边境,野心膨胀时大喊:“踏破长安,饮马渭水!”,他们认为匈奴人是天生的雄鹰,常常发出狂妄的叫嚣:“张开翅膀飞吧,飞向长城的那一边。举起马刀向前吧!铁蹄踏遍万里中原。”
当然,作者也用更多的笔墨描写刘彻为消除匈奴的侵扰大胆决策,身体力行;描写汉军大战匈奴的英勇和智慧,坚韧和不屈。在打败匈奴开疆拓土时,朝野上下欢声一片,庆功嘉奖,自豪满满。汉武帝一生做了许多值得肯定的事,最让他引以为豪的还是启用年轻有为的人才,攻打匈奴,拓宽疆土。至今,卫青、霍去病都一直被汉民族崇拜和敬仰!也使刘彻成为了历史巨子。
这部巨著不仅有以上特点,其他方面也亮点多多。比如景物描写,每段虽然用字不多,但都是紧扣当时的情节需要。如“抬眼望去,满眼萧瑟。除了驰道两旁松柏依然苍翠,那春天里婀娜摇曳的垂柳,那直穿云霄的白杨,那龙枝虬爪的老槐,现在一个个形容枯槁,懒洋洋地站在冬日的平原。”衬托了刘彻新政受阻时低沉的心绪。而另一段景色“九月的阳光,透过淡淡的云彩,洒在宽阔的司马道上,清爽的秋风 吹动着宫阙上的旗帜。宫门外的金菊正以它炫目的金色和浓郁的芬芳为王朝新纪元的到来献上如意和吉祥。”以此烘托刘彻重启新政、决定讨伐闽越、大扬国威时的雄心壮志,信心满满。又用“轰隆隆,一阵惊雷掠过长安城头,在宣室殿上空炸响。”象征着刘彻要杀司马迁,天理不容,老天爷已发出警告。像这样在全书随处可见的不同章节的景物描写,都很好的起到了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象征意义等重要作用。
总之,三卷本《汉武大帝》有质量,有含量,有温度,有高度。这顿大餐给我营养,让我提高,又一次充电,我从内心感谢作者,向作者致敬!
阅读此书,感受多多,因才疏学浅,难以完满准确表达,不妥之处,望文友高手不吝赐教。
解惠英2025.4月于古都陋室
作者简介:
解惠英,咸阳市渭城区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渭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她曾任中学教师、计划生育和妇女干部、档案局副局长等职务。解惠英自六十岁开始写作,已出版多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血染白丝巾》、《风吹红绸衫》和纪实小说《寻常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