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 窑 货
路边
卖窑货,说得文雅一点叫陶器销售。今天我们首先想到的便会是丁蜀镇上近两年才竣工起用的中国陶都陶瓷城,它以66余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和58余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雄踞国内第一。商区气势恢宏,道路车水马龙。我们的陶瓷产品通过集装箱装运,日夜不停地发往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陶器销售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以前,考古发现地处低洼水乡的江南先民,那时就住吊脚楼用宜兴陶了。那么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卖窑货的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丁山窑货一直是就地销售的,只靠行商带往各地。大约在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特别是政府对青铜器的限制使用,人们对陶瓷产品的需求大为提高,丁山窑业于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各地出现了专业的陶瓷商店,丁山窑户还走了出去。通过这些途径,丁山窑货还与其他地区陶瓷品一起开始伴着丝绸等物品走出了国门,并走到了十二世纪中叶阿拉伯地理学家爱垂西的笔下。
现在报得出名号的第一家窑户外店是1850年白宕鲍氏在上海开的“鲍生泰”陶器店,第一家窑户海外店是1902年白宕鲍少怀在新加坡开的“鼎升福”陶器店。而丁山窑户葛诚斋1860年在上海创办的葛德和陶器店终于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陶器店。该店1949年后曾改名,1990年复名时《新民晚报》整版刊文”葛德和简史”以作介绍。但大部分窑户没有自己的商铺,窑货买卖交易全部依靠牙行进行,也只有这样当时才是合法的。
牙行相当于今天的商贸公司,丁山的窑货牙行主要集中在蜀山、丁山和汤渡沿河一线。他们吃进窑户生产的窑货,然后贩卖给外地来的客商,或者运到自己在外地开设的商铺销售。
在商言商,有些牙行在鼓了自己的钱袋时,并没有把窑户当作是源头伙伴。白宕窑户鲍增泽说,他家窑货由堂叔牙行经销,催起货款都牵牛下井般烦难。为了窑货销售不被他人卡着喉咙,1926年他连借带凑终于花五百大洋,去宜兴县府领取了自己的牙行执业凭单,还在南通唐家闸开了爿鼎洽兴窑货店,数年之后,又在镇江和苏州开起了分店,终于免受被卡之苦。
笔者70年代后期进红旗陶瓷厂,同组一位师傅说起的一段往事至今都令我心情难以平静。40年代初的一天,他还小,他和他邻居几家实在揭不开锅了,他父亲便去和老板商量借钱。但兵荒马乱,交通中断,产品积压,老板说他都自身难保了。他父亲便和几个工友在老板的同意下,摇了一小船小件窑货去附近乡村叫卖,想换些粮食回来度荒。不料碰上东洋人(日寇)的巡逻船,被他们一边嘻嘻哈哈一边左一枪右一枪,几条人命就这么成了他们好玩的枪靶,船上的坛坛罐罐也被打得粉碎。第二天家里人去寻找,才从村民口中得知详情。大东亚共荣圈下的丁山窑场遭遇,可见一斑。
1955年,江苏省供销社在丁山设立陶瓷批发站,在包销绝大部分窑货的同时,也调控了生产计划,使之符合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陶批站、陶瓷公司及其下属各厂销售科以及个体商贩,广开渠道,各显神通,窑货销售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化新历程,销售量年年攀升,蒸蒸日上。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