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有 训 传
池国芳
吴有训 —— 一个从农家走出的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开山祖师”。
一、赣鄱赤子,志在星辰
1897年4月26日,吴有训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市荷岭乡石溪吴村的一户清贫农家。七岁入私塾,天资聪颖的他,常于油灯下苦读至深夜,青砖墙上映出少年伏案的剪影。彼时中国积弱,乡间闭塞,但这位农家子弟心中已埋下“科学救国”的种子。1916年,他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师从留美归国的胡刚复博士,首次接触X射线,自此与物理学结下不解之缘。
二、负笈西洋,名扬四海
1921年,吴有训以江西省官费留学生身份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彼时,物理学家康普顿正因“康普顿效应”饱受质疑。吴有训以惊人的实验天赋,用15种不同材料验证X射线散射规律,其论文被列为美国物理学会第135届会议首位报告,实验数据更被康普顿写入专著,成为量子力学的经典佐证。1926年,康普顿恳切挽留:“留在美国,你前程似锦!”他却淡然一笑:“毕竟我是中国人。”翌年,康普顿获诺贝尔奖,而他携满腔热血归国,未带走一片云彩,却为中国带回一座科学的灯塔。
三、筚路蓝缕,开山立派
1929年,清华园内,吴有训白手起家,建成中国首个近代物理实验室。他亲自吹制玻璃仪器,手把手教学生打磨棱镜,实验室的灯火常彻夜不灭。他要求学生用两厘米短尺丈量三米距离,差之毫厘便须重来,“科学如绣花,精细方有恒”成为他一生的信条。抗战烽火中,他辗转西南联大,在日寇轰炸的间隙,于昆明创立中国首个金属物理研究所,培养出钱三强、邓稼先、杨振宁等国之栋梁。1949年,他面见毛泽东,力陈“中国必须造原子弹”,并秘密筹划核物理人才储备,为“两弹一星”埋下伏笔。
四、风骨铮铮,赤子丹心
他三度执掌名校,却以“蓝布长衫、步行入校”闻名。任中央大学校长时,当局欲镇压学生游行,他昂首挺胸走在队伍最前列;三年递交14次辞呈,拒与腐败同流,被誉为“不肯当校长的校长”。1949年,他婉拒赴台,静候南京解放。当游行队伍高呼“校长”时,他拄伞立于街头,灰衫磊落,笑若春风。
五、科技兴邦,烛照千秋
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持制定“12年科学远景规划”,推动人工合成胰岛素、授时系统独立、电子计算机等重大工程。1977年逝世前夜,80高龄的他仍在审阅学术论文,筹划中科院学术委员会。追悼会上,数百人含泪送别,周恩来亲致哀悼,而他留下的不仅是“康普顿-吴有训效应”的学术丰碑,更有一代宗师“重学术、做实事、轻名利”的精神遗产。
六、高山仰止,星火永传
他爱穿布衣,喜与师生围炉夜话;书房堆满外文期刊,却常告诫子女“遗财不如遗才”。晚年谈及理想,他叹道:“若能年轻廿载,该多好!”如今,南京大学“有训书院”的学子们仍传诵着他的格言:“实验物理,从拧螺丝开始。”
吴有训,这位中国近代物理学“开山祖师”,以精微实验叩开量子之门,以铮铮铁骨守护学人风骨,更以毕生心血浇灌科技强国之梦。他的名字,早已化作科学长河中的一座丰碑,其勤学之志、爱国之心、奉献之魂,如赣江之水奔流不息,激励后世万代追寻真理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