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西北疆域,一颗历史的瑰宝静静闪耀。它坐落在青海与甘肃的交汇之地,仿佛一颗被历史深情雕琢的宝石,这就是被誉为青海东大门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踏足这片热土,你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它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历史乐章。
追溯万年的历史长河,民和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变迁。远在六千余年前,这里便已有先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点亮了民和文明的初曦。
回溯至夏商周时代,此地曾是西羌的家园,作为古雍州的一部分,羌戎部族在此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那时的民和,是一幅充满野性与生机的画卷,骏马嘶鸣,牛羊成群,广袤的草原上点缀着如星的帐篷。
随着时光流转,至汉武帝时期,民和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成为中原与边疆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原的先进农耕技术传入此地,使得这片沃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金黄的麦浪翻滚,村庄炊烟袅袅,民和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变。
三国鼎立之际,民和归属魏国治下,曹魏政权在此设立郡县,巩固了对这片土地的管辖。而至西晋时期,随着金城郡治的迁移和允吾县的废止,白土县独自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东晋十六国时期,民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前凉、前秦、后凉等诸多政权在此更迭统治,战火纷飞之间,百姓历经磨难。然而,正是这段动荡岁月促成了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交融碰撞,为民和独特文化的孕育奠定了基础。
及至北魏时期,这片土地再次迎来新的历史篇章。不仅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文化也呈现出新的面貌。民和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在古老的龙支城,亦即现今的民和古鄯,曾设立过北金城县,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平郡的版图上。时光荏苒,北魏孝昌二年,西平郡的治所迁至乐都,并新置鄯州,使得民和地区成为鄯州西平郡金城县的领地。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魏废帝二年,金城县更名为龙支县,而后在北周时期,龙支县又划归枹罕郡管辖。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民和的政治格局虽屡经变迁,但它作为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的地位却日渐凸显,犹如一条连接四方的纽带,静静地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自隋唐至宋元时期,民和的历史继续在上演着波澜壮阔的篇章。隋朝开皇初年,废除了郡级建置,实行以州统县的制度。民和地区因而归属于鄯州西都县(后更名为湟水县)和河州龙支县的管辖范围。至隋炀帝大业三年,州再次被改为郡,民和地区便分属于西平郡的湟水县和枹罕郡的龙支县。进入唐朝时期,鄯州得以恢复设立,龙支县也由枹罕郡划归鄯州管辖,使得民和地区成为鄯州湟水县和龙支县的领地。然而历史的洪流总是汹涌澎湃,肃宗上元之后,河湟地区全被吐蕃所统治。但在唐大中二年至五年的岁月里,英勇的沙州首领张义潮凭借武力陆续收复了瓜、沙、兰、廓、鄯等11州,重新归附于唐朝的怀抱,民和地区也再次回归鄯州的版图。在这一时期,吐蕃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藏传佛教开始在这里广泛传播,寺庙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地。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宋朝时期,吐蕃的唃厮啰政权在河湟地区崛起,民和地区也归其所统辖。宋元符二年,宋王朝派遣王瞻经略河湟,他率领军队攻占了邈川和青唐两地,随后将青唐更名为鄯州,邈川更名为湟州。然而好景不长,次年因后援无望,宋军被迫撤出河湟地区,民和地区再次沦为唃厮啰政权的领地。到了宋崇宁二年,王厚、童贯率领熙河、兰等州的军队攻下了湟州。至宋宣和元年,湟州又更名为乐州,其辖区包括了今乐都、民和两县全境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然而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随着宋室偏安江左,西夏开始扩张疆土,最终控制了青海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民和地区也在西夏的统治下度过了近百年的时光。南宋末年,蒙古汗国的铁骑踏平了西夏的江山,民和地区也随之沦为蒙古汗国的势力范围。元朝建立后,这里又成为西宁州的一部分。在这数百年的沧桑岁月里,民和见证了不同政权的更迭变换,也见证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藏、回、土等诸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携手书写着这片热土的历史篇章。
时光回溯至明清之际,民和的行政格局曾历经变迁。明朝年间,西宁州更名为西宁卫,下分六个千户所,民和的北部、中部及南部地区分别由不同的千户所治理,形成了一幅独特的行政版图。而在明朝的崇祯十七年,农民起义的烈焰燎原,朱永福率部围攻东伯府,土司李天俞率军英勇抵抗,为明末乱世增添了一抹硝烟与悲壮。
随着清朝的建立,行政建制再次调整。雍正二年,碾伯千户所更名为碾伯县,隶属于西宁府,而民和的大部分地区也归入其治下。乾隆五十七年,循化厅的设立进一步改变了地区行政格局。而在咸丰、同治年间,受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的激荡,青海的回族同胞亦揭竿而起,他们的起义虽最终落幕,却铭刻了人民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国时期,青海建省,行政变革继续上演。乐都县应运而生,而民和也随之易主。后来,从乐都县和循化县中析出新的民和县,“政通人和”的寓意寄托了人们对和平的期盼。县治几经迁移,最终落户于交通便利的上川口。而在1949年的风云变幻中,民和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最终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解放,新的民和县人民政府成立,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
新中国的成立,为民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1952年1月19日至5月17日,民和县曾掀起“三反”与“五反”运动的浪潮,涤荡尘埃,净化风气。而后,1978年,海东地区行政公署的成立,将民和县纳入其麾下,开启了新的行政篇章。再至1985年11月6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应运而生,经国务院批准后,于1986年6月28日盛大庆典中正式宣告成立。自此,这片土地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迈上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康庄大道。
回溯民和县的深远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片古老的土地曾历经无数自然灾害的洗礼。其中,史前的地震、黄河大洪水与泥石流等灾难,尤为惊心动魄。坐落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的喇家遗址,便是这些劫难的沉默见证者。它不仅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大型灾难遗址,更被誉为“东方庞贝”,向世界诉说着过去的沧桑。
四千余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喇家村,瞬息之间,整个村落便陷入灭顶之灾。地震的猛烈震动使房屋崩塌,无数生命在睡梦中被无情掩埋;紧接着,黄河洪水狂奔而来,裹挟着泥石流,将一切彻底吞噬。这场灾难的惨烈程度,从遗址中仍可见一斑——那些保持着灾难发生时最后姿态的遗骸,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当年的悲惨故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然而,尽管灾难无情,人类的智慧与勇气却永不磨灭。2002年,喇家遗址中惊现一碗古老的面条,经科学鉴定,乃是由小米粉压制而成,这一发现震惊世界。它不仅将面条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年,更展现了先民们在灾难面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食的追求。他们以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跨越时空的美味,让后人为之赞叹不已。历史阴霾下的坚韧之花
在史前与近代的岁月长河中,民和这片土地历经风霜。干旱之年,大地裂痕纵横,农田荒芜,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陷入困境;而暴雨之时,山洪肆虐,房屋桥梁瞬间被毁,生命与财产岌岌可危。然而,无论天灾如何肆虐,民和人民始终坚如磐石,他们手牵手、心连心,共同抵御着灾难的侵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置身于青海的怀抱,民和作为唯一的回族土族自治县,汇聚了回族、土族、汉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等多彩的民族群落。他们和睦共处,相互交融,共同谱写了一曲绚丽的民族乐章。
回族,作为此地的主要族群之一,以伊斯兰教为信仰,其文化深植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饮食上,他们恪守清真之规,严禁猪肉与血液,却擅长制作如手抓羊肉、馓子、油香等美味佳肴,每一口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底蕴。服饰上,回族男女皆有其特色,白色或黑色小圆帽、长袍,以及女子色彩艳丽的头巾与长袍,都绣满了民族的智慧与审美。每当开斋节与古尔邦节来临,回族人民盛装出席,清真寺里宗教仪式庄严神圣,而后的走亲访友、互道祝福则充满了人间的温暖与欢乐。
与此同时,土族在民和也绽放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他们说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语言,身着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与紫红色坎肩,腰间彩带飘逸,挂着荷包、铜铃,一步一摇曳,仿佛每一步都踏出了土族的韵律与历史。土族之民间艺术,绚丽多姿,其中“安昭舞”与“轮子秋”皆为璀璨明珠。“安昭舞”,乃土族于佳节欢庆之际所跳之传统舞蹈,舞者携手成环,且歌且舞,姿态曼妙,节奏欢快,尽显土族人民对生活之热爱,对美好未来之憧憬;“轮子秋”,则系一别具匠心之民间体育活动,有“土族空中芭蕾”之美誉,每逢农历六月,当地盛举“轮子秋”大赛,吸引游客如织。而土族之传统居所——庄廓院,或方或长,内含正房、厢房等,既为生活栖息之地,亦为文化传承、活动举办之所。
在民和之土壤上,各族群相互尊重、学习、融合,共铸独特文化风貌。譬如,回族与土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创和谐社会氛围。回族之“开斋节”与土族之“纳顿节”,皆受当地各民族之共同珍视,成为共庆之佳节。各族间亦常有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之优秀传统文化,携手创造美好生活。
为颂扬民和这片神奇土地,特赋诗一首,名曰《民和谣》:
黄河畔,岁月长,古地悠悠藏沧桑。
泥土下,有文章,一碗麦香诉衷肠。
山歌亮,舞袖扬,霓裳流转映斜阳。
同根生,共守望,不同音调同故乡。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多元文化的沃土,宛若一曲悠扬之乐章,每个音符皆跳动着岁月之旋律;又如一幅瑰丽之画卷,每笔每划皆描绘着民族之韵致。它见证历史沧桑,传承文化精粹,展望未来之路,更将绽放绚烂华章。它将会以独特之光芒持续照耀,绘制出专属于其的绚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