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林国粹诗社编委部
社 长:九世轮回
名誉社长:南惠萍 佳音 三闲
副社长:余建军 靳望舒
顾 问:冀林 芳儿 雅文 叶叶新
才女群副社长:墨涵
主 编:唐尼 冯博丽 枫桥
制图:苑冬梅

七律.真耶幻耶1(原玉)
九世轮回
归来莫问去时人,几度风霜换此身。
昨日春花今已雪,当年明月久成尘。
巢中旧燕无新友,枝上寒梅是故邻。
若许相逢皆逆旅,浮生谁主假和真。
赏析
这首《七律·真耶幻耶1》以凝练的笔触和深沉的哲思,延续了“真幻之辨”与“岁月沧桑”的母题,通过自然意象的时空对照与生命体验的层层递进,构建出一幅虚实交织的人生图景。全诗在七律的严整格律中舒展情志,于苍凉中见超脱,以下从意象营造、结构匠心、哲思深度三方面展开赏析:
一、意象营造:时空折叠中的生命隐喻
1. 自然意象的颠覆性对照
“昨日春花今已雪”以季节的剧烈跳转(春到冬),喻指美好事物的迅速消逝:昨日还繁花似锦,今日已白雪皑皑,这种时空折叠的冲击感,强化了“无常”的主题。
“当年明月久成尘”更将意象推向极致:亘古不变的明月竟“久成尘”,打破了“月照古今”的永恒想象,暗示在时光面前,一切皆可磨损,即便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明月”,也难逃化作尘埃的命运。
2. 生物意象的情感锚定
“巢中旧燕无新友”以“旧燕”象征旧识或故人,“无新友”写其孤独处境,暗喻人事更迭中旧交零落的怅惘;“枝上寒梅是故邻”则以“寒梅”拟人化,赋予其“故邻”的身份,在凛冽中坚守,成为岁月变迁中的情感坐标。燕去梅存的对比,构成“变”与“不变”的张力,恰似记忆中消逝与留存的博弈。
3. 宇宙意象的终极叩问
标题“真耶幻耶”与尾联“假和真”形成首尾呼应,而“明月成尘”的意象实则已暗含对“永恒”的解构:若连明月都成尘埃,世间又何谈“真”?这种从具体(春花、旧燕)到抽象(明月、浮生)的意象递进,将个体的沧桑体验升华为对宇宙本质的哲思。
二、结构匠心:七律框架中的情感潮汐
1. 起承转合的经典范式
起(首联):“归来莫问去时人”以决绝姿态斩断过往,“几度风霜换此身”奠定沧桑基调,如帷幕徐启,展现历经世事的主人公形象。
承(颔联):承接“风霜换身”,以“春花雪”“明月尘”的自然变迁,具象化时光的摧毁力,完成从“人”到“物”的叙事过渡。
转(颈联):从自然转向生物,“旧燕无友”写离散之悲,“寒梅故邻”写存续之暖,一抑一扬,如潮汐涨落,在情感顿挫中深化“聚散”主题。
合(尾联):收束全诗,以“逆旅”呼应“去时人”,以“假和真”升华“真耶幻耶”,从个人体验跃升至普遍的生命哲思,如暮鼓晨钟,余韵悠长。
2. 对仗的精工与情感的流动
颔联“昨日春花今已雪,当年明月久成尘”以“昨日”对“当年”、“春花”对“明月”、“今已雪”对“久成尘”,在时间、物象、状态上形成三重对仗,工整如镜像,却以“雪”与“尘”的动态词打破凝滞,暗喻时光的流动性;颈联“巢中旧燕”对“枝上寒梅”、“无新友”对“是故邻”,则以空间(巢中/枝上)、状态(无/是)的对比,在工整中见情感起伏,体现七律“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魅力。
三、哲思深度:在消逝中抵达的存在之悟
1. 时间的祛魅:从线性到循环的认知突破
诗中“春花——雪”“明月——尘”的变化,打破了时间“线性进步”的幻觉,揭示其本质是“循环毁灭”——美好事物终将消逝,化作他物,正如雪是花的另一种形态,尘是月的另一种存在。这种认知暗合道家“万物循环”思想,消解了“消逝”的悲剧性,赋予变迁以哲学层面的必然性。
2. 真幻之辨:从二元对立到一体两面
“若许相逢皆逆旅”化用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将相逢视为短暂的寄居,而“浮生谁主假和真”的叩问,则直指存在的本质:若人生本是逆旅,“假”与“真”不过是视角不同——你眼中的“幻”,或是他人心中的“真”。这种对二元对立的消解,接近佛家“诸法空相”的智慧,暗示真假本是虚妄分别。
3. 孤独的正名:存在主义视角的突围
“旧燕无新友”的孤独,在“寒梅是故邻”的陪伴中得到缓释,但终难掩“逆旅”的本质。诗人似乎在说:孤独是生命的底色,而所谓“故邻”(无论是人、物还是记忆),不过是旅途中短暂的慰藉。这种对孤独的接纳,超越了怀旧的感伤,抵达存在主义式的清醒——唯有承认人生的虚无,才能在“假和真”的迷雾中,自主赋予生命以意义。
结语:冷眼看沧桑,热肠问永恒
这首七律以“真耶幻耶”为题,却始终未给答案,而是以意象的层递与情感的张弛,引导读者在“春花雪”“明月尘”的消逝中,看见生命的另一种维度:或许所谓“真”,是历经沧桑后仍能凝视消逝的坦然;所谓“幻”,是明知虚妄却仍愿投入的热望。全诗在格律的严谨与哲思的自由间找到平衡,如寒梅立雪,既具形式之美,又含风骨之韵,让读者在“谁主假和真”的叩问中,照见自己对生命本真的永恒追寻。
七律.真耶幻耶2(原玉)
九世轮回
浮生若梦幻耶真?明月长空印古人。
蜃结琼楼虚界影,星移玉局烂柯尘。
半窗晴雪凝诗魄,一砚松烟染鬓唇。
醉看青鸾衔镜舞,照临千载未磨身。
赏析
这首《七律·真耶幻耶》以深邃的哲思为骨,以瑰丽的意象为肉,在格律的框架内展开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诗人借“真幻之辨”切入浮生谜题,通过时空、虚实、物我的多重对照,构建出一个既迷离又澄明的诗意宇宙。以下从意象密语、哲思脉络、艺术匠心三方面展开赏析:
一、意象密语:镜像宇宙中的真幻博弈
1. 「明月」与「青鸾镜」:永恒的双重面孔
首联“明月长空印古人”中的明月,是古典诗词中“永恒”的经典符号,它既“印”证着古人的存在,又见证着今人的迷茫,成为连接真幻的桥梁。
尾联“青鸾衔镜舞”则将“镜”从物理器具升华为哲学象征:青鸾对镜起舞,既是自赏其美,亦是自困于幻(误将镜像作同类)。而“照临千载未磨身”的镜体,却象征着穿透幻相的本心——它如明月般亘古未变,在“舞影”的虚幻中坚守“未磨”的真实。
隐喻链条:明月(外镜)→ 青鸾镜(心镜),构成“观照外物”到“观照内心”的递进,暗示真正的“真”不在外物的永恒,而在内心的澄明。
2. 「蜃楼」与「烂柯」:虚妄的时空双重奏
“蜃结琼楼虚界影”以自然奇观“海市蜃楼”喻指世间繁华如虚界幻影,其“结”字暗藏人为造作之感,暗讽世人对“幻相”的沉迷。
“星移玉局烂柯尘”则融合“星移斗转”的时间流逝与“烂柯人”的时空错位,棋盘(玉局)既是人间世事的缩影,亦是宇宙博弈的道场。“烂柯尘”三字尤妙:斧柄成尘,既是时光的物质化呈现,亦暗示所有“局中事”终将归为尘埃,徒留虚幻的“博弈痕迹”。
3. 「晴雪」与「松烟」:冷寂中的诗性救赎
“半窗晴雪凝诗魄”以“晴雪”的冷冽净洁,对应“诗魄”的高洁超脱,雪之“凝”与魄之“凝”形成通感,仿佛诗人的灵魂在虚幻世界中凝结成固态的真实。
“一砚松烟染鬓唇”则以“松烟”(墨)的沉郁,写岁月在鬓发唇齿间留下的痕迹。“染”字既含被动的沧桑感(如鬓染霜),亦有主动的创造感(如墨染纸),暗示诗人在虚幻中以笔墨为舟,摆渡至精神的“真实之境”。
二、哲思脉络:从叩问到证道的精神旅程
1. 第一重叩问:时空维度的真幻迷思
首联以“浮生若梦”的千古之问破题,明月作为超越性存在,本应“印”证永恒,却反照出人生的短暂与迷茫。颔联的蜃楼、烂柯,则从空间(虚界)与时间(烂柯)双重维度,论证“世间皆幻”的表象,完成对“真幻之辨”的初步质疑。
2. 第二重转向:心性维度的真假互证
颈联笔锋陡转,从“虚界”“烂柯”的外部世界,转向“半窗晴雪”“一砚松烟”的内心世界。诗魄的凝结与鬓唇的染墨,暗示:当外在世界陷入虚幻,唯有通过艺术创作(写诗磨墨)与生命体验(鬓染霜华),才能在“幻”中锚定“真”——前者是精神的结晶,后者是时光的刻痕,二者共同构成“真实”的血肉。
3. 第三重证道:超验维度的真幻圆融
尾联以“醉看”二字消解了前两联的凝重,青鸾舞镜的幻象在微醺中获得新解:镜像虽幻,舞影却真;镜体虽“未磨”,却因“舞”而生动。诗人在此抵达“即幻即真”的圆融之境——所谓“真”,不是对“幻”的否定,而是看透幻相后对生命本真的拥抱;所谓“永恒”,不在时空的延续,而在每一个“起舞”的刹那。
三、艺术匠心:格律约束下的自由飞翔
1. 对仗的精工与破格
颔联(工对典范):“蜃结”对“星移”(主谓结构),“琼楼”对“玉局”(偏正名词),“虚界影”对“烂柯尘”(偏正短语),不仅词性、结构严丝合缝,且“蜃楼—玉局”“虚界—烂柯”在虚幻主题上形成语义复沓,如重锤击鼓,强化“幻”的质感。
颈联(破格之妙):按七律规则,颈联亦需对仗,此联“半窗晴雪”对“一砚松烟”工整,但“凝诗魄”对“染鬓唇”稍显宽缓(“凝”为自然凝结,“染”为主动行为)。这种“工中带疏”的处理,恰如从“幻界”(颔联工对如镜像工整)转入“真境”(颈联宽对如生命参差),暗合诗意的转折。
2. 起承转合的螺旋上升
起(首联):以“天问”立题,如投石入水,激起真幻之辨的涟漪;
承(颔联):顺流而下,以典实证“幻”之普遍性,如涟漪扩散;
转(颈联):逆流而上,从“幻”的河流跃入“真”的深潭,如鱼化龙,完成维度转换;
合(尾联):乘雾升空,在“醉看舞镜”的超验视角中,俯瞰真幻的统一,如雨点归海,复归宁静。
这种“提问—论证—转折—圆融”的结构,非直线推进,而是螺旋上升,暗合“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
结语:在镜影中打捞灵魂的重量
《七律·真耶幻耶》的终极价值,在于它打破了“真幻对立”的二元思维,在“青鸾舞镜”的意象中揭示:生命的本质是“真幻共舞”——我们既需要“明月印古人”的永恒信仰,亦需“松烟染鬓唇”的现世投入;既沉迷于“蜃楼玉局”的幻相之美,亦觉醒于“诗魄未磨”的真心之恒。诗人以七律的严谨格律为“镜”,在平仄对仗间映照出浮生的迷茫与澄明,最终让读者在“醉看”的恍惚中,忽然看清:原来所有对“真幻”的追问,都是灵魂在镜面上留下的指纹,既虚幻又真实,既短暂又永恒。
和韵《真耶、幻耶 》
南惠萍
玄学可迷心志人,谁知暗道撼全身。
多维量子藏空气,前世梦中惊俗尘。
看作平生相伴友,成为韵律未离邻。
不求会唔繁华市,祝福深深赋我真。
赏析
南惠萍女士此作《和韵·真耶、幻耶》以现代科学与玄学交织的视角切入“真幻”之辩,颇具新意。首联“玄学迷心”“暗道撼身”直点主题,将抽象哲思与个体感知结合;颔联“多维量子”“前世梦中”以科技概念(量子力学)嫁接传统轮回观,打破古今界限;颈联“相伴友”“韵律邻”转向现世温情,以人间情谊对冲虚幻;尾联“不求繁华”“祝福赋真”收束于真诚本心,体现对“真”的价值坚守。全诗以“量子”“前世”等现代意象重构古典命题,在虚实碰撞中对“真幻”的独特思考,语言通俗而意旨清晰,展现了传统七律与当代思维的融合可能。
人生感怀(步九世轮回老师“真耶幻耶”)
三闲
岁月悠悠总虐人,千锤百炼苦心身。
纲常惠选知音侣,物欲横流乱世尘。
老说闲非情变味,多贪利禄祸成邻。
退休有米图安乐,四海巡游雅逸真。
赏析
三闲先生此作将原诗的“宇宙真幻之辩”拉回“现世人生之感”,聚焦三大维度的现实书写:
1. 岁月沧桑的肉身叙事:首联“岁月悠悠总虐人,千锤百炼苦心身”直抒胸臆,以“虐人”“苦心身”打破原诗的空灵意象,将“真幻”之思落实为肉身经历的现实苦难,充满生存痛感。
2. 社会乱象的批判意识:颔联“纲常惠选知音侣,物欲横流乱世尘”、颈联“老说闲非情变味,多贪利禄祸成邻”,以“物欲横流”“贪禄招祸”等直白表述,批判现世因物欲、闲言引发的人情异化,较原诗的自然隐喻更具社会指向性。
3. 退休生活的价值重构:尾联“退休有米图安乐,四海巡游雅逸真”以“有米安乐”“巡游雅逸”解构原诗的“浮生逆旅”,将“真”重新定义为脱离功名束缚的世俗安乐,体现典型的中国文人“退隐即保真”的价值观。
七律·来兮去兮(步韵九世轮回老师的诗作“真耶幻耶”)
余建军
本就流年宿命人,何须作意自由身。
壮心岂可空留梦,浪迹焉能不受尘。
莫道岁华成往事,当知风雨是同邻。
了然形色终归去,所见缘情未必真。
赏析
这首七律以深沉的哲思勾勒人生况味,字里行间涌动着对宿命与自由、理想与现实的辩证思考,既有入世的壮怀,亦含出世的通透,读来令人感慨系之。
首联“本就流年宿命人,何须作意自由身”以破题之势立定基调,将人生置于“流年”与“宿命”的宏大背景下,看似消极,实则是对生命本质的冷峻观照——当意识到时光洪流与命运轨迹的客观存在,便不必执着于刻意追逐虚妄的“自由”,此中隐含道家“安之若命”的豁达,却非全然妥协,而是为后文蓄势。
颔联“壮心岂可空留梦,浪迹焉能不受尘”笔锋陡转,以反问句式振起精神:壮志岂可空付梦境?既已踏上浪迹之路,又怎能不沾染尘世烟火?这两句形成张力,前句写理想的不甘沉沦,后句写现实的无可逃避,恰似李白“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现代变奏,道尽追梦者的矛盾与坚韧。
颈联“莫道岁华成往事,当知风雨是同邻”则转向对生命过程的体认,劝勉世人莫为时光流逝徒增悲叹,而应视风雨如比邻相伴的挚友——风雨既象征挫折,亦隐喻成长,此句化悲凉为通达,与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异曲同工,展现出直面沧桑的勇气。
尾联“了然形色终归去,所见缘情未必真”收束于更高层次的哲思,以“了然”二字道破色相虚妄:纵览世间万象,终须归于空寂,而眼前所见所感,皆由情识生起,未必是本真。此句暗合佛家常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却非消极厌世,而是提醒世人超越表象,探寻生命本质。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中二联对仗工整(“壮心”对“浪迹”,“空留梦”对“不受尘”;“岁华”对“风雨”,“成往事”对“是同邻”),既见格律功底,又富情致。意象选取亦具匠心,“流年”“壮心”“浪迹”“风雨”“形色”等词层层递进,从时间到心志,从行迹到境遇,最终归于对本质的追问,形成螺旋上升的思考轨迹。
若论情感内核,诗中既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担当(壮心不空),亦有“与时俱化”的道家智慧(不执自由),更含“观法如化”的佛家觉照(缘情非真),三教思想熔于一炉,却无堆砌生硬之感,全因诗人以个人生命体验为线索,将哲理自然融入抒情,使全诗既厚重又灵动,堪称“以诗言哲”的佳作。
真耶幻耶
依韵九世轮回
芳儿
菩提树下溯前因,贝叶千层裹幻身。
一念缘牵云外客,三生印烙镜中人。
莲台偶现拈花影,石钵新承饮鹤邻。
笑指恒河星万点,琉璃光里辨虚真。
赏析
芳儿此作《真耶幻耶 依韵九世轮回》以禅意盎然的意象构建“真幻之境”,通篇浸润佛教哲思。首联“菩提树下溯前因,贝叶千层裹幻身”以佛陀悟道的圣地、记载经典的贝叶切入,直言肉身如幻,因果可循;颔联“一念缘牵云外客,三生印烙镜中人”化用“一念三千”之说,将缘分聚散比作云客往来,三生轮回视为镜中虚影,暗合“诸法空相”之理;颈联“莲台偶现拈花影,石钵新承饮鹤邻”化用禅宗拈花一笑的公案,以莲台、石钵等清净物象,喻示本心偶现的刹那觉悟;尾联“笑指恒河星万点,琉璃光里辨虚真”以恒河沙数喻无量世相,琉璃光明喻自性澄明,在“辨虚真”的从容一笑中,暗含“即幻即真”的圆融智慧。全诗以佛教典故为骨,以空灵意象为肉,于轮回之问中见出禅意超脱,笔致清雅而哲思深邃。
七律•和九世轮回社长
真耶幻耶
温穗彪(广州)
风雨何期要问人,炎凉世态总缠身。
星光嵌在晴空壁,月亮撩开俗世尘。
大醉三盅知量浅,回归半日觅芳邻。
潮流或许常更迭,莫负襟怀那点真。
赏析
温穗彪先生此作《七律•和九世轮回社长 真耶幻耶》以直白晓畅的语言切入“真幻”之辩,聚焦现实人生的炎凉世态与心性坚守。首联“风雨何期要问人,炎凉世态总缠身”以“风雨”喻人生波折,“炎凉”直指人情冷暖,直抒对世相无常的感慨;颔联“星光嵌在晴空壁,月亮撩开俗世尘”以星月意象构建诗意对照——星光如嵌壁之永恒,月亮似除尘之明镜,暗含以自然之“真”照破尘世之“幻”;颈联“大醉三盅知量浅,回归半日觅芳邻”转向生活场景,醉酒知量、归寻芳邻,在微醺与清醒的切换中,写透人间烟火里的真实感;尾联“潮流或许常更迭,莫负襟怀那点真”卒章显志,以“潮流更迭”的多变反衬“襟怀之真”的恒常,将“真幻”之思落于对本真性情的坚守,质朴中见深刻。全诗以“世态—自然—生活—心志”为脉络,从现实观察到哲理提炼,层层递进,语言平白如话却蕴含人生智慧,体现了传统律诗的现实主义关怀。
依九世轮回社长《真耶幻耶》韵感悟
骊龙
安然斗室竹为邻,半世逍遥诗酒亲。
无人对饮心为客,有月相陪影作宾。
风前落叶犹追梦,雨里浮烟可蔽津。
冷暖人生知进退,繁华过后掩酸辛。
赏析
原诗《真耶幻耶》以“轮回转世”为时空坐标,通过自然意象的枯荣(春花雪、明月尘)、生物变迁(旧燕无友、寒梅为邻),层层递进至“相逢皆逆旅”的存在论叩问,最终以“谁主假真”的哲学悬置收束,呈现对生命本质的迷茫与求索,基调苍凉而深邃。和诗另辟捷径,且有依韵感悟的艺术特色,从宏观宇宙论转向微观心性论,以“斗室逍遥”的个人化场景切入真幻之辩,呈现空间、光影、自然三大纬度。
和诗以“小场景”写“大哲思”,于诗酒风月中见真性情,在进退行藏中悟幻即真,恰似在原诗“苍茫宇宙”的画布上,添一幅“竹窗夜饮”的文人小品——前者如星空下的叩首长问,后者如烛火前的会心一笑,合而观之,方见“真幻不二”的生命全景:既要有“追问永恒”的勇气,亦需“安住当下”的智慧。
步韵九世轮回社长《真耶幻耶》自题
骊龙
蹉跎半辈假期真,依竹而居远俗人。
浓酒红茶逃闹市,粗衣淡饭避嚣尘。
浮生百态且求解,琐事千般莫咬唇。
实意何须言外表,清心寡欲自由身。
赏析
原诗以“生命轮回”为时空纵深,通过“春花雪”“明月尘”的自然嬗变、“旧燕无友”“寒梅为邻”的生物更迭,层层递进至“相逢皆逆旅”的存在主义困境,最终以“谁主假真”的哲学悬置收束,呈现对生命本质的终极迷茫。全诗如冷眼看轮回,在苍凉意象中暗藏对“永恒之真”的渴求,基调如孤月照江,清远而深邃。
骊龙先生将原诗的“宇宙真幻之辩”收缩至“个体生存之道”,以“依竹而居”“粗衣淡饭”的隐逸意象,构建“逃闹市、避嚣尘”的生存姿态。颈联“浮生百态且求解,琐事千般莫咬唇”以俚语式表达,消解原诗的玄奥感,直言以“寡欲”破“幻相”;尾联“清心寡欲自由身”点明“真”在内心澄明,而非外物纠葛,较原诗的“追问”更显“退守自适”的现世智慧,充满道家“小国寡民”的隐逸情怀。
步韵九世轮回真耶邪耶
向诚(湖北)
混世魔王假作真,行为恰似烂柯人。
精心布局灵光阵,法曲催扬浊物尘。
七窍玲珑通化境,三生澄澈映冰唇。
玄机参透浑如梦,晕晕沉沉度此身。
赏析
这首诗以“真耶邪耶”的叩问为核心,借轮回框架探讨人类认知的边界与存在的荒诞性,在迷茫中凝视永恒。诗人既未给出二元对立的答案,亦未陷入彻底的虚无,而是以“晕晕沉沉”的姿态,在清醒与迷茫的张力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诗意凝视。其价值不在于“解惑”,而在于用意象的迷雾,唤醒读者对“真假”“永恒”等终极命题的重新思考。
唱和九世轮回《真耶幻耶》诗韵
绮梦
傅家骥(湖南)
昨夜妆台幻耶真?偷窥妩媚镜中人。
依稀鬓影才牵手,绰约娇容已染尘。
鼓瑟阶前歌碧叶,吟诗柳下吻鹦唇。
忽惊拂晓芭蕉雨,寥落寒窗叹独身。
赏析
傅家骥的这首《绮梦》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场亦真亦幻的梦境,通过虚实交织的意象与情感的陡然转折,展现了美梦易逝、醒后孑然的怅惘。全诗如一场光影流转的短剧,在浪漫与苍凉的碰撞中,叩击着关于美好、孤独与时光的深层思索。《绮梦》的妙处,在于以轻盈之笔写沉重之思。诗人没有沉溺于梦境的虚幻,亦未困守现实的冰冷,而是在“幻耶真”的叩问中,打捞起人类共通的情感碎片——对美好的向往,在破碎中打捞诗意。对失去的遗憾,对孤独的释然。全诗如一场雨打芭蕉的梦,骤来时惊心动魄,骤去后余韵悠长,让读者在虚实交错间,照见自己心中那片忽明忽暗的月光。
唱和九世轮回《真耶幻耶》诗韵
青山绿水(江西)
别去休提过往人,历经岁月改吾身。
昔年夏叶今成土,往日清风早化尘。
巷里残墙非故舍,门前老柳是乡邻。
皆言聚散如行旅,谁解浮生梦与真。
赏析
这首诗以质朴晓白的语言,勾勒出岁月淘洗后的人生况味,在新旧更迭的物象对照中,渗透着对过往的释然、对变迁的慨叹,以及对生命真幻的哲思叩问。全诗如一杯陈年老酒,初品平淡,细啜则滋味深长,这首诗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写出了历经沧桑后的通透。诗人没有停留在“残墙”的废墟上哭泣,而是在“老柳”的绿荫下找到了与时光和解的方式——承认变迁,却不被变迁淹没;感怀过往,却不被过往囚禁。全诗以“休提”始,以“谁解”终,看似在问“真耶梦耶”,实则早已在“残墙”与“老柳”的对照中给出答案:生命的本质,或许就在于接纳“变”与“不变”的共存,在消逝中寻找永恒的注脚,在沧桑里种下诗意的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