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为笔 红纸传情——古浪剪纸传承人胡晓晔的传承创新之路
作者:王发国

“同学们看,剪刀要像这样轻轻转动,线条才能圆润流畅。”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定宁中心小学的剪纸教室里,胡晓晔正手把手指导学生剪纸。这位语文教师兼古浪剪纸第四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走出了独特的轨迹。
与剪纸结缘,源于一次偶然的邂逅。2022年,胡晓晔在装裱店看到葸国平先生的《梅兰竹菊》剪纸作品,被其精湛技艺深深吸引。怀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她多次登门求教,最终打动了葸国平,成为其关门弟子。自此,她开启了系统学习剪纸的道路,从最基础的直线、弧线练起,常常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手指被剪刀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成为传承人后,胡晓晔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古老的剪纸艺术焕发新生?她把目光投向了校园。“孩子们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者。”胡晓晔说。她将剪纸融入语文课堂,在讲解古诗时,用剪纸插画辅助教学;在春天来临之际,带着孩子们用剪刀描绘生机盎然的景象。这种创新教学方式,让晦涩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深受学生喜爱。

为了让更多孩子接触剪纸艺术,胡晓晔在学校成立了剪纸社团。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的22名成员,社团逐渐发展壮大。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进步神速。2024年,她带领12名学生创作的3.5米长《核心价值观》剪纸作品,在武威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三等奖,成为古浪剪纸进校园的生动注脚。
在传承的同时,胡晓晔积极探索创新。她深入挖掘古浪本地文化,将“丝路要塞”“红色古浪”等特色元素融入剪纸创作,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从精美的剪纸挎包、创意十足的剪纸小夜灯,到别具一格的剪纸头饰,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剪纸的艺术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通过八步沙两山实践基地和古浪游客中心销售,目前销售额已达约六万元,为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
“剪纸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文化的根脉。”胡晓晔表示,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培养更多传承人,让古浪剪纸这门古老艺术薪火相传。如今,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喜爱上古浪剪纸,这项传统技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胡晓晔的工作室,窗台上摆满了孩子们的剪纸作品,从稚嫩的花朵、小动物,到构思精巧的主题创作,每一幅都凝聚着孩子们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墙上挂着一幅未完成的《古浪长卷》,这幅长达5米的作品,描绘了古浪从丝路重镇到生态绿洲的历史变迁。“我计划带着学生们一起完成,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胡晓晔说。
除了在校园内推广,胡晓晔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走进社区、企业开展剪纸讲座和培训。在古浪县文化馆组织的非遗传承活动中,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剪纸技巧,手把手教大家创作,让更多人感受到剪纸艺术的魅力。
“刚开始推广时,很多人觉得剪纸就是过年贴窗花,没什么特别的。”胡晓晔回忆道,“但当他们真正拿起剪刀,看到一张张红纸在手中变成精美的图案时,都特别有成就感。”通过这些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对剪纸产生了兴趣,甚至有人专程找到她,希望能系统学习这门技艺。
对于未来,胡晓晔有着清晰的规划。她计划建立一个古浪剪纸传习所,为爱好者提供专业的学习平台;开发线上课程,让更多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剪纸;同时,她还想进一步拓展文创产品的种类,让古浪剪纸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浪剪纸不仅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胡晓晔坚定地说。
从偶然结缘到一生坚守,从校园课堂到社会推广,从传统技艺到现代文创,胡晓晔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她的努力下,古浪剪纸正跨越时空的界限,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续写着属于它的文化传奇。
胡晓晔,古浪县定宁中心小学教师,中共党员。省级非遗项目“古浪剪纸”传承人,武威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作者简介:王发国,甘肃古浪县人,县作协会员,网名宁静致远,农民。早年曾有新闻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和省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播出。近年有文学作品在《古浪文史》、《西凉文学》、《速读》杂志、《武威日报》天马副刊、《古浪文苑》、《古浪童谣》、《浪花》文集收编刊发,意在墨迹中寻求快乐,耕耘中畅叙情怀。不求浓墨写人生,但愿身心常康健。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平台和都市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