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王敦权,永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始,文学作品及文艺评论发表于各类报刊,并入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潇湘红杉》(合著)《岁月之韵》,散文集《岁月之河》和文艺评论集《触碰与回响》等。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暖洋洋照在我的身上,手里捧读的诗集便有了一些温暖。我在如此温情的温暖中与《另一种温暖的相见》相见了,相见皆美好。《另一种温暖的相见》,是青年诗人范献任的第一部诗集,精选了他近几年创作的159首诗歌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与审美,展现了他对亲情、友情、爱情、自然、人文及日常生活的深情礼赞与深刻感悟。
一、情感真挚,温暖人心
范献任诗歌作品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温暖人心。如诗集中写亲情友情爱情的“另一种温暖的相见”,以及写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的“每一朵花都是人间的天使”,都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情感的真挚,亲情友情爱情的温暖与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热爱。他的诗歌语言自然,不刻意雕琢,却能在平淡中见真情,在细微处显深意。如《枣花落》,是一首怀念奶奶的诗歌,主要是呈现奶奶在枣树下带着我乘凉,唱歌谣,听蝉鸣,讲故事的温馨场景。诗中通过描绘枣花落的景象及奶奶和我的互动,营造出一种自然、亲切、幽雅、美好的氛围,表达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奶奶的缅怀,意境深远。“枣花落尽/蝉走了,枣没了/枣树离我三十里远,不再开花/奶奶在我头顶三尺,看着我,不再说话”。诗的结尾,情感真挚而深沉,引人深思,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温情与伤感。在《葬花吟》一诗中写到“桃花、李花开得太妖娆,花期又短/最喜欢南瓜花、丝瓜花/把嗡嗡的蜜蜂赶走/把彩色的蝴蝶赶走/这些花儿就是我的了”,看似自然规律,却是心理希冀,“赶走”的结果是“归我”,好像有点“自私”,且还有点“荒唐”,其实,不然。“一些花儿,要留下来,用来养萤火虫/一些花儿,要看管起来,用来结果/一些花儿,要摘下来,饱我口腹”,博爱、纯粹、实诚、热情、公正、豁达,显而易见。
二、意象鲜活,诗意表达
范献任诗歌作品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意象鲜活,善于对日常事物以诗意表达。他的诗歌体现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提炼成具有审美价值的鲜活意象,充满着浓郁的诗意。《站在家乡的田野上》一诗开头如此描述:“只栽种一季的水稻正在扬花/有的土地上爬满了红薯藤/大叔的西瓜圆圆滚滚/辣椒一半红了一半青”,这里诗人所见之物,再平常不过,但通过水稻扬花、爬满红薯藤、西瓜滚圆、辣椒半红半青这几个意象的呈现,诗意犹如庄稼,从地里长出来,生机盎然。农作物丰富多样、成长态势、丰收在望的场景,带给人无比的新奇和欣喜。“在木屋四周种满玫瑰/在木屋向南的地方开一扇窗/我不会浪费花香,也不会蹉跎星光/当我终于枕着松涛入眠/她也枕着我的手臂进入梦乡”(《木屋》)。在木屋四周种满玫瑰,想想,多么盛大的浪漫,我枕着松涛入眠,她枕着我的手臂进入梦乡,多么美妙的情景,世俗的爱情装在木屋里,便有了风花雪月的氛围,便有了肉体与精神撞击的诗意火花。“我捧读一本诗集,冥想,抬头看天/天空那么蓝,除了蓝,还是蓝/像祖母和母亲在天上/身上穿着蓝色棉布衣裳/朝她们曾经爱过的人间/探望” (《天空除了蓝,还是蓝》)。诗歌运用明喻性意象,天空的蓝像祖母和母亲穿着蓝色棉布衣裳,通过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天空的广阔与纯净。同时,借天空之蓝喻自己思念母亲和奶奶情感的单纯与悠远。
三、细节密集,引发共鸣
范献任诗歌作品第三个突出的特点,是细节密集,容易引发读者的共情和共鸣。他诗歌中那些描述日常生活的小片段、自然景物,还有表达内心情感的细节,密集而频繁出现,就像一幅细腻的画卷,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最容易产生共情和共鸣。如《新生曲》这首诗围绕“新”和“旧”,有许多的细节描写:落叶在秋天落,在春天也落,有风落,无风也落;雨水是新的,太阳是新的,风是新的,月光是新的;我稀疏的头发、松动的牙齿、漏风的关节是旧的。诗歌结句“我不能新生,我只念旧情”,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思考,“新”和“旧”富含哲思。《一生》这首诗虽然很短,但细节同样较多,全诗如下:“他曾迎来无数个白天黑夜/到最后,只得到一块墓碑/哦,不对,他还得到了一小块土地/人们把他种在这里/地上就长出了草,长出了树/长出了花。替他守望着/山下的村庄”。诗歌通过墓碑、土地、草、树、花等具体物象,通过迎来、得到、种、守望等生动细节,表达了对生命、死亡与自然轮回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的缅怀和对故人的纪念复杂的情感,这些物象和细节,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及意境,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人物的生命历程和归宿。
当然,范献任诗歌作品还有许多特点,比如大量的历史、人文、古迹书写,隽永而深情。“这旧迹总能给人新意”,“在肉身与灵魂之间”“默默地领受着这宿命般的命运”,在深刻感悟和淡淡伤感的同时,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传递出温暖的力量。《另一种温暖的相见》是一部充满情感与审美的作品,更是一部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