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文化新景

百赋引三赞 李城外 李专 王亲贤
作家廖双河出版通山亦诗亦史的新作《通山百赋》
我赞廖夫子 凡人有远谋
一一在《通山百赋》研讨会上的发言
◎ 李城外
今天是个好日子一一母亲节,双河又生了一胎,怀胎十年,老来得子,双河出新著,乃通山文坛和咸宁文坛的一桩盛事。我代表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表示热烈祝贺!谈点感想,即“四个一″:
一本新时代的家乡书。廖曾为县志主笔,为文史专家。而今以赋成书,在咸宁文坛独占鳌头,其用心之专,用力之深,可想而知。我有贺诗云:“舒展美篇超百首,一支独秀数双河″。此书的面世,将来必定被县志-艺文志看好。其中有一篇《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赋》,看似与通山无关,实则不可分割,因系通山人发现和挖掘了向阳湖文化。近几年来,通山全面介绍地方文化的书接二连三,走在全市前列,如《通山掌故》《通山风物撷英》《路自通山》《通山文化简史》,在此也感谢县领导重视作家,文联、作协红红火火。此乃通山文人之幸。
一部通山县的小百科。双河利用曾担任县志主笔的优势,善于发现,善于加工,十年磨一剑,完成此书,可谓“通山风物全包揽″。它独辟蹊径,韵文可赏,注释亦耐读,天文地理,乡情民俗,应有尽有。不失为机关干部的实用手册、可作为案头工具书。建议今后县“两会″可作补充材料颁发,一些重要的景点、旅馆也应广为推销。期待双河今后还有增编、补编。
一幅文学版的导游图。诗云:′斗赋鄂南谁敌手,传承汉韵已无多。"双河作为县作协前任主席,让贤退位,乃明智之举。若干年谁记得你主席,记得的是作品。一般而言,导游多美女,解说词很少自撰,如果游客来一趟通山,今后如果还记得通山,还得读双河的书。双河不是导游,胜似导游。
一份心灵史的活教材。对一名作家而言,我手写我心,写什么,如何写?双河心中有梦,为家乡立传。他埋头苦干,不求官,只恋笔。他为人厚道,总是一脸憨笑。他甘于寂寞,拒绝浮躁。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他可以垫枕头的书,既超越自我,又激励同行。双河可以说是通山作家为人为文的榜样之一。他虽非官员,贡献却不逊于不少走马灯似“到此一游"的县令。我深信,通山文史将记载廖双河,家乡人民也会感谢廖双河。
最后,赋诗一首一一
家乡文气盛,写手竞风流。
韵雅胸间溢,辞华满眼收。
寻根朝奋笔,追梦夜行舟。
百赋成标杆,新书垫枕头。
颂山谁可比,作传复何求。
我赞廖夫子,凡人有远谋。
20250511

赋体县志.文学经典
——在廖双河《通山百赋》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5年5月11日)
◎ 李专 咸宁市作协名誉主席
廖双河是我的文友。我们是一起爬过老崖尖的文友。我们为什么要爬高山险峰?因为那是前半生的期待与追求,和后半生的回忆与品味。老崖尖之旅危机四伏,甚至生命的危险也是无处不在。一趟老崖尖之行,就有了过命的交情。
过命之交文友的作品问世了,当然感慨良多。纵有千言万语,在这个重要的研讨会上,我也只能要言不烦了,所以只讲三句话。
第一,《通山百赋》是一部赋体县志。
元朝末年,崇阳县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严士贞,他写了一部著名的作品叫《桃溪百咏》。崇阳的山川、人物、古迹、寺观、物产,皆为七律。千年古邑崇阳,元以前是没有县志的,后世几百年,人们一直把严士贞的《桃溪百咏》作为崇阳的第一部县志,也是整个咸宁市的第一部县志。明朝永乐十年进士杨昺退休后,用三年时间编成一部宣德《崇阳县志》。杨昺说:“始本严士贞《桃溪百咏》,复搜罗典故,访采遗闻以成书。”意思是,宣德《崇阳县志》是在严士贞《桃溪百咏》的基础上补充内容编纂而成。也就是说,一部《桃溪百咏》成为和成就了两部《崇阳县志》。廖双河的《通山百赋》,内容更全面,容量更丰富,更有资格成为一部县志,所以说,廖双河的《通山百赋》就是一部赋体《通山县志》。
第二,《通山百赋》是一部文学经典。我在写作《路自通山》时,偶然读到一些廖双河的赋,便将一些精彩段落引用到我的文章中。写横石村时,引用了《泥坑口赋》的段落。写林上村时,引用了《林上古树公园赋》的段落。这些引文,极大地增强了我文章的表现力,也增添了我文章的文采。当时,《通山百赋》还没有结集出版,否则,我会引用更多。只有经典文章,或者经典句子,才会被人引用,所以说,廖双河的《通山百赋》是一部文学经典。
第三,《通山百赋》是一道文化风景。我在《崇山之阳》里写道:“如果将严士贞《桃溪百咏》的现存诗作,在每一首所写的实地实景处,镌刻之竖立之,仅此一项,崇阳的文化力就会大幅提升”。这句话也完全适合廖双河的《通山百赋》。廖双河的赋已经有不少“或被勒石立碑,或悬壁于景区,或被当作贺礼相赠”。今后,如果通山县有关单位更多地将《通山百赋》的内容勒石立碑,定会使通山县的文化风景更加丰富灿烂,定会使通山县的文化软实力更加厚实强劲。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赋才赋心 亦诗亦史
——在《通山百赋》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亲贤
王亲贤,号闲堂,湖北通山人。撰有《品读咸宁》《咸宁文化简史》等。
初夏时节,通山林果迎来了一波丰收,通山文学也结出了一枚硕果。廖双河主席《通山百赋》的出版发行,无疑是是通山的一件喜事、盛事。百赋结集,十分难得,不仅在通山开启先河,在市内、省内也可以说是填补空白的。
双河主席这部《通山百赋》,汲取传统辞赋的精华,吐纳当代诗文的清新,情感真实,意境纯粹,格调高雅,有许多构思巧妙、语言鲜活、韵味悠长、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在结构、语言、音韵、技法等方面,特别像传统辞赋;在立意、形象、境界、趣味方面,又不全像传统辞赋。“特别像”是在追摹、在取法,是继承;“不全像”则是在创作、在创新,是发展。所以我相信,专家学者不会觉得它浅易,一般读者也不会觉得它深奥。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古韵新声,融为一体,可以说是弘扬古典传统、探索辞赋艺术的一个范本。
诗古文辞是古代文人的看家本领,其中“辞”指的辞赋。自上世纪白话文运动以来,文言创作的传统被割断,小说、散文、新诗大为流行,诗词文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也并没有失去其生命力,隐隐一脉,绵延不断。然而,文言教学、文言创作、文言阅读的大环境不复存在,当代辞赋创作的难度必然加大。本来,在所有文体中,赋最难写,也最难工。翻越古人文集,就会发现其中所收诗文甚多,而辞赋极少。比如,苏东坡集中只有二十多篇,黄庭坚集中不到二十篇。因为作赋讲究铺陈雕饰,最耗精力,最费工夫,也最考验作者的知识积累。当代人失去了文言语境,作赋尤为不易,像双河主席这样讲规则、有内容、重艺术的创作更是不易。他的作品,避免了今人作赋的诸多通病,没有拼凑语言、玩弄辞藻,没有陈词滥调、抽象议论,没有不讲承转,忽视音韵。他凭着自己的知识积累、文学才情和语言功力,在十来年间创作出一百三十多篇赋作,文质兼美,形神毕现,令人叹服。
他十来年的创作,不能说一开始就驾轻就熟,但却是渐入佳境、越发出彩。书中百余篇作品,不能说篇篇都是精品,但都写来归体、言之有物,都是明心见性、呕心沥血之作。晚明文学家张溥说,别人作赋都是“赋才”,只有司马相如是在“赋心”。所谓“赋才”,即以才为赋,铺展文采;所谓“赋心”,即以心为赋,缘情体物。我想要说的是,双河主席既是“赋才”,更是“赋心”。他的每一篇作品,都萦绕着乡土情结,蕴含着文学使命,能让人感受到他对羊山雉水深厚真挚的感情。同时,他有主笔县志的特殊经历,对地方自然地理、历史掌故、文化积淀、民俗风情、发展现状烂熟于心,所以创作起来往往水到渠成,斐然成章。加上半生文字生涯、十年辞赋创作,命意行文也就得心应手、干净爽利。
古人谈论赋的社会功用,有美颂与讽喻之别、献赋与考赋之分。《通山百赋》既是作者献给家乡的深情颂诗,也是交给家乡的高分考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不仅正文辞采飞扬、事象纷繁,其注释也语言洗练、信息富集,令人想起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文,博采群书,广汇史料,嘉惠后世。如此一来,这部著作的社会功用又进一步拓展,堪称有韵之史、传神之诗,能让人在感受辞赋文学之美的同时,领略通山的丰厚蕴涵,拥抱更多的美好与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