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文峰 著
第三章:鲁南烽火录——铁与血的抗争史诗
第一节 铁蹄下的山河裂变
1940年的秋风裹挟着硝烟掠过鲁南大地时,枣庄城头的膏药旗正猎猎作响。日军华北方面军实施"以战养战"策略,将鲁南划为"重点治安区",联队、大队、中队如毒牙般楔入枣庄、白彦、梁邱等重镇。抱犊崮北麓的北庄镇,因毗邻抗日根据地,被日军设为前沿据点——灰扑扑的炮楼戳破天际,伪军大队的黄旗与鬼子的太阳旗并排招摇,枪管在碉堡缝隙里泛着冷光,像一群吐着信子的毒蛇,死死盯着山下的村落。
此时的鲁南正经历着剧痛的裂变。国民党军王鸿九部望风而逃,留下的散兵游勇如过街老鼠,有的窜进深山为匪,有的则卖身投靠——高桥镇的荆守俊挂起了北庄伪军大队的虎头牌,梁邱镇的卞洪鲁穿上了伪军中队长的黄呢子军服,这些昔日的"乡绅""保长",此刻正领着鬼子挨家挨户搜粮食,枪管砸在木门上的声响,比鬼子的皮靴更让百姓心悸。
但在抱犊崮深处,火种正在淬炼。罗荣桓、陈光两位将军的山洞彻夜亮着灯,军用地图上的红蓝箭头激烈交缠,仿佛能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接替赵镈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的王麓水,正对着警卫员卞洪欣比划手势:"告诉张司令,这次整训要见真章,子弹喂不饱鬼子,得靠硬骨头!"张光中将军麾下的战士们在高桥训练场摔打,六位腰间别着驳壳枪的老红军来回踱步,他们袖口磨破的灰布军装下,藏着长征路上的弹痕。"杀——!"三百人的嘶吼震得松针簌簌落下,刺刀在阳光下划出寒芒,比山涧的冰棱更冷,更锐。
十六岁的总团长荆守光站在费县儿童团的队伍最前列,草编的五角星臂章被汗水浸透。他记得三天前罗帅摸着他的头说:"小鬼,鬼子想掐断咱们的根,可咱们的根扎在老百姓心里。"此刻他攥紧了手中的红缨枪,看着葛快腿的游击队员们背着土制手榴弹列队走过——这支曾经只有六十八人的队伍,如今已扩充到一百八十人,队伍里有佃农、有猎户、有货郎、有被鬼子烧了房子的铁匠,他们腰间别着的镰刀、锄头把上,还沾着昨天夜里割断鬼子电话线时的草屑。
夜幕降临时,北庄炮楼的探照灯扫过山林,却照不见山路上疾行的身影。六位老红军正蹲在篝火旁,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战术图,火星溅在他们满是补丁的裤腿上,像撒了一把不会熄灭的星星。远处,费城方向传来零星的枪声,那是鬼子在"清乡",但更远处,抱犊崮的主峰在夜色中巍峨矗立,像一尊沉默的铁佛,俯瞰着这片被践踏的土地,也俯瞰着正在土层下奔涌的岩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