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棻与《多彩贵州》 民族团结 (2021.7.25)
李端棻(1833-1907),字苾园,中国贵州贵筑(今贵阳)人,于同治癸亥年(1863年)中进士入翰林,历任御史、刑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因文才出众,在同治、光绪两朝均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云南学政,山西、广东、四川、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颇能“识拔名宿”。
甲午战后,李端棻目睹中国的政治现状,深切感受到民族的存亡危机,从而支持康梁变法维新,以救亡图存。
维新变法失败后,作为康梁余党,李端棻被充军新疆,即使处于人生境遇的最低谷,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爱国立场,以改革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病为己任,身体力行。
作为黔籍大员,李端棻对近代贵州教育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打造的“多彩贵州”这个品牌,获得了很大成功,让人倍感希望和振奋。然而,“多彩贵州”在一些人的眼里就是“唱歌跳舞搞旅游”,缺乏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绿色”(自然)、
“白色”(祥和)、
“黑色”(丰厚)、
“蓝色”(创造)、
“红色”(热情)的多彩之中,本身就包涵了“文化贵州”的内容。
中央领导指出: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历史名人文化,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我们贵州
一个“青岩”被人家外地人注册了。
一个“花溪”两个字也被人家外地人注册了。
一个“老干妈”也被一个湖北人李运娥作家在十年前就写成小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本书还洛阳纸贵,买不到……
翻阅十七大以来的报告,不难解读出这样的重要信息:
当今,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重,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与经济的“共舞”,必将推动多彩贵州的腾飞。
法兰西民族早在1755年就在巴黎建造了一座文化思想的圣殿——先贤祠,专门安葬那些代表着法兰西文化与精神的巨人,如伏尔泰、卢梭、雨果等。对文化与思想的尊崇,使得法兰西民族拥有了不断前进的力量而生生不息。2002年11月30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护送第72位先贤——作家大仲马的灵柩进入先贤祠的情景,值得中国人尤其是贵州人深思。
贵州并不缺乏文化,更不缺少文化先贤,缺的是一种文化自醒与自信。
惟有自醒,才会让我们去深入挖掘并努力提高本土文化的品位,进而大力弘扬和普及推广;
惟有自信,才会使我们以一种自觉的姿态去努力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新贵州。
永乐乡名胜古迹甚多。
我们要以贵州端超集团李端棻基金和李端棻研究为契机,让人文成为秀美山水的灵魂,将贵州贵阳南明永乐打造成“历史文化名乡”、“科技教育名乡”和“乡村旅游名乡”。
李端棻,字苾园,贵州贵筑(贵州贵阳)人。
李端棻是清末著名的维新派大臣,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曾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起组织发动“戊戌变法”,并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一生痴心于办教育,是北京大学的主要创办者之一,贵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李端棻幼岁而孤,曾随叔父李朝仪赴京城求学,同治进士。历任学政、刑部侍郎等职。
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阅卷时,慧眼识拔考生梁启超,该生以“熔金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以为是“饱学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赏,于是将他录取,榜上排名第八。
后来,年仅16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见这位识才的主考官,才华横溢的梁启超给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将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为妻。“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清史稿》)。
光绪二十二年(1896)疏请立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并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又举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支持变法。
百日维新期间,授礼部尚书。戊戌政变后,被充军新疆。
后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晚年归故里,死后葬于贵阳永乐乡水塘村。
据《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一●李端棻》
李端棻,字苾园,贵州贵筑人。同治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为大学士倭仁、尚书罗敦衍所器。
十年,出督云南学政。
值回寇乱后,荒服道亘,前使者试未遍,端棻始一一按临,文化渐振。光绪五年,转御史,以叔父朝仪官京尹,回避,改故官。累擢内阁学士。十八年,迁刑部侍郎。越六年,调仓场。前后迭司文柄,四为乡试考官,一为会试副总裁,喜奖拔士类。典试广东,赏梁启超才,以从妹妻之,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
维时康有为上书请变法,兼及兴学。二十二年,端棻遂疏请立京师大学,凡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分斋讲习;并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游历生。二十四年,密荐康有为及谭嗣同堪大用。又以各衙门则例,语涉纷歧,疏请删订,上尤善之,诏趣各长官定限期革前敝。擢礼部尚书。未几,有为等败,端棻自疏检举,诏褫职,戍新疆。中道遘疾,留甘州。二十七年,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三十三年,卒。宣统元年,从云南、贵州京朝官请,复官。
《李端棻与梁启超》
李端棻不仅仅属于贵州,也属于全中国。
李端棻,出生于清代的贵筑县(今贵阳市),幼岁而孤,曾随叔父李朝仪赴京城求学,后官至礼部尚书,晚年归故里,死后葬于永乐乡。
说起李端棻,或许人们知道他是“贵阳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但不一定都知道他是贵阳一中、贵阳学院的创始人、北京大学的首倡者,中国近代史颇具影响力的“戊戌变法”,除光绪皇帝、翁同龢、康有为、梁启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导人——贵州人李端棻。
当年代表北京大学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北大原党委副书记、校史馆馆长赵存生教授在讲话中这样告诉我们,现在纪念李端棻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他说,提起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的创立,就不得不说到李端棻。
1896年6月12日,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请立京师大学堂,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各省设中学,州县设小学;注重自然科学,围绕学堂创办仪器院(科学馆),设立图书馆、翻译局和报馆,选派留学生等。
光绪皇帝当即批准。李端棻随即奔走呼号,京师大学堂很快建立起来。
李端棻的那份奏折,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名的纲领性文件,今天北大校史陈列馆的第一馆便是“李端棻馆”。
谈到李端棻倡议新政、参与变法这一节时,学者们都认为,李端棻身处旧体制中,能够冲出来参与变法很了不起,实际上他还是个政治家、改革家。
他的《请推广学校折》可以看成当时中国教育和文官制度改革大纲。
有学者着文:
“李端棻不仅仅属于贵州,他更应当属于近代中国,属于中国近代改革运动史,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天下谁人不知。
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是贵州的女婿。
是谁识拔梁启超?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件往事:
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这次乡试虽然仍沿袭科举旧制,但考题已有了变化,隐含“经世致用”之意,即欲求国家富强,必兴工理财,颇有策论的性质。
当时的李端棻,正欲通过他主持的乡试,对科举试行变革,注入新的内容。
阅卷时,他看到一位名叫梁启超的考生,以“熔金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以为是 “饱学宿儒”,非常欣赏,于是将他录取,榜上排名第八。
后来,年仅16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见这位识才的主考官,才华横溢的梁启超给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李端棻将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为妻。
李蕙仙是端棻叔父朝仪的女儿,李朝仪任过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当时虽已去世,但身为侍郎的端棻和蕙仙亲如同胞兄妹,蕙仙自是名门千金,而梁启超则是一介平民书生。这门亲事,从门第上讲,似乎并不相配。
李端棻能打破门第观,可见其过人的胆识和对梁启超的殷切期望。
李蕙仙比梁启超年长4岁,但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李蕙仙知书识礼,婚后成为梁启超的好帮手。从此梁启超在北京李家住了十年之久。
梁启超曾毫不掩饰地说:
“我因蕙仙得谙习官话,遂以驰骋全国。”
《贵州日报》原社长、总编辑刘学洙先生认为,历史的天秤有时并不公平。
对于李端棻这个“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众多的中国近代史重要着作几乎都忽略未入视线。
有学者曾对李端棻的历史功绩做过一番考证:
一、甲午中日战争遭到惨败后,李端棻、康有为、梁启超等对此丧权辱国的大事不能忍受,发起“公车上书”,签名的600多举人中,贵州就有96人,而贵阳又占了将近一半,李家端字辈就有4人,这就是李端棻和梁启超的支持和鼓动来的;
后来要求变法维新的运动日益激烈,上书的大臣有20多人,李端棻亦有奏折,今已佚无考,但梁启超和康有为的文章和年谱都有记载。
李端棻的诗中有这样的话:
“国家公产非私产,政策群谋胜独谋”。
李端棻首先倡议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天的北京大学)提出的“中学为主为体,西学为辅为用”的教学纲经,这就是李端棻先生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也是民族进步大团结的真实体现。
最难能可贵的是,李端棻因“戊戌变法”被贬逐新疆,中途赦免回贵州,他在经世学堂还大胆讲授卢梭、培根的民主与科学的实践事迹,着述《普通学》一本小册子,提出学好真术,才能学好科学,学好历史、地理,培养爱国种子。
真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百年之后,至今犹有教育的现实意义,因此,这次怀念李端棻先生,在贵阳举行了两天的李端棻学术研讨会,便是借机宣扬端棻先生的历史功绩。
贵阳永乐乡遍种桃树,是贵阳有名的“桃花之乡”。
自从1987年李端棻先生墓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当地村民便逐渐知道了李先生的大概情况,永乐人为自己的土地上安息着这样一位历史文化名人而自豪。
他们中的许多人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毕业升初中、初中毕业考高中、甚至是考大学之前去李先生坟前烧香磕头,希望先生的在天之灵能保佑孩子考试成功。
村民们表达崇敬之情的方式如此纯朴而功利。
但起码这可以算是永乐村民一种文化的自醒,只不过缺乏自信心而已。
今天的永乐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李端棻先生的文化名人效应,文化先贤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和榜样,而这种精神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他们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感应,能给现实中的人带来利益。
在今天,我们提及李端棻与梁启超,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梁启超天下闻名,而李端棻因我们过去少有宣传而不为更多人知晓。
所以我们要特别提出这样一个话题,梁启超成名得于李端棻的识拔。
借助于梁启超的天下闻名,会让更多人知晓李端棻。
如此互动宣传,相信多彩贵州的知名度会更加高。
贵州省原人大副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先生称,纪念李端棻活动,可以进一步凸显了李端棻的历史功绩和重要地位,进一步宣传李端棻的历史事迹和可贵精神,也充分显示贵州学人对先贤的敬重,以达到了本次研讨会“弘扬贵州名人,提倡贵州精神,建设贵州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的目的。
顾久说,下一步,我们更应该在现有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再深入发掘李端棻的史料,广泛地运用一些新的方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角度,全新审视李端棻的人格类型、性格特征和文化特点,在进一步精深学术的高度去研究李端棻的同时,利用好传媒——如电视连续剧——去普及、宣传好李端棻。
忆当年的2007年11月17日下午,贵阳市南明河畔的冠洲宾馆二楼会议大厅。
8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开始了为期两天的“李端棻学术研讨会”。
听着专家们的宏篇大论,一种乡土激情不禁油然而生,贵州先贤的背影从眼前一一闪过:尹珍、王阳明、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丁宝桢、李端棻、张之洞、严修、黄齐生、王若飞、谢六逸、蹇先艾……
中国传统名臣大儒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品格,在李端棻身上鲜活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李端棻在世时就被贵州人奉为乡贤楷模,去世后也仍被国人反复称颂和纪念。
之前,陈福桐先生一篇《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考证文章在中国文史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明清两代的543年间,贵州竟然有这么多的高级知识分子,由此,贵州人扬眉吐气起来。谁说我们贵州是缺少文化的蛮荒之地?
贵州长期被忽略了,以致被认为没有人才。
世纪初,钱理群先生在他主编的乡土教材《贵州读本》的前言《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开篇写道:
“贵州文化也是一种弱势文化,也就会面对‘被描写’或根本被忽视的问题”。
贵州文化到底是不是一种“弱势文化”?当然不是。
陈福桐先生的文章让我们充满自信,而钱理群先生的话则是告诫我们要自醒。
也就是说,我们脚下的这片乡土本身是蕴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如果不去努力发掘和宣扬,不下功夫去提高与普及,那就真的要成为“弱势文化”而“被忽视”被逐出主流之外了。
专家学者深入开展李端棻学术研讨会,做的正是发掘和提高的工作。接下来就应该是进行宣扬和普及了,即使达不到家喻户晓的效果,起码也应该让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贵州人知道李端棻才行。再往下,就是将这位贵州历史文化名人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为树立贵州的文化形象而努力。
忆当年的2007年清明节,李端棻先生的后裔-美国奥克兰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乐东教授到永乐乡扫墓,并考察了乡里的教育、旅游情况。
据李乐东教授介绍,李端棻先生的后裔现居美国的比较多,他们都想回乡办教育和实业。
李乐东教授本人就已在美国奥克兰大学所在地成立了一个“贵州中心”,专门帮助那些前往美国留学或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的贵州人。
一个月之后,李乐东教授再次来到永乐乡考察,并到乡里的职业中学(南明端棻学校)调研。
他希望能联合家族成员投资在永乐乡建一座“李端棻学校”或“李端棻书院”……
这次成立了《贵州端超集团》李端棻基金和研究院,就是为多彩贵州再添一彩!
今年初,我们一起去95岁高龄《李端棻传》作家秋阳(徐平)家里拜访了多次……95岁的秋阳(徐明)老师老当益壮,笔耕不止,研究不耻下问,我们就此成了同行,叩古吟今,成为了我们深入了解研究李端棻及我国博大精深民族历史文化的真正动力。
我将李端棻的资料给了湖北人李运娥作家写成了近三十万字的《李端棻与梁启超》《梁启超与蔡锷》纪实小说,并编成了剧本……并将此送给了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朱善璐斧正…
我们成立了贵州端超影视文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李端棻研究院,旨在全力以赴打造李端棻文化。
要知道:
“李端棻文化”是以贵州人李端棻、贵州女婿梁启超的名字命名的一种优质文化。
这一文化的鲜明特质是爱国、进取、改革、创新。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廿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中央领导文化思想为指引,积极推动“李端棻文化”研究走深走实,为新质生产力添彩。
“李端棻文化”是近代中国的优质文化,也是多彩贵州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力争做好“李端棻文化”宣讲入社区 进校园 到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是学习贯彻党的廿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根本要求,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大力弘扬李端棻的改革创新意识。
大力促进“李端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为新质生产力增辉。
把《李端棻文化》发扬光大,为《多彩贵州》和民族团结做点好事实事,也知道好事多磨……
一晃4年就过去了,2025年4月初,国家出版机构《线装书局》出版发行了以贵州人李端棻、贵州女婿梁启超及梁启超的弟子蔡锷为题材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这是《线装书局》首次出版发行以贵州人为题材的纪实文学!书名是:
教育兴国:从旧学到新学的百年征途
李端棻与梁启超:一脉相承的救国之路 (上)
教育兴国:从旧学到新学的百年征途
梁启超与蔡锷:一脉相承的救国之路 (下)
为李端棻文化、为多彩贵州再添了一彩,
真是:
最美人间四月天
线装书局出新篇
百年征途强国路
先贤智慧书中然
教育兴国废旧学
一脉相承代代传
破旧立新红旗展
端棻文化后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