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每个人,除了自己本身用以谋生立业、安身立命的工作、职业,至少都有一两种业余爱好(北京人习惯称乐子)。作为凡夫俗子的我,自然也不能免俗例外,则有两大癖好:阅读与写作。说起阅读,真有满满当当一肚子话啊!
想当年,二十岁上下,正值阅读“饥渴期”。但“八亿人民一个作家”“鲁迅先生走在《金光大道上》”,出版物奇缺,“读书无用论”盛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太多书可读啊!可是,“功夫不负苦心人”,只要真正用心下力,总会有所斩获的。那个时候,我四处搜寻,八方求借,而到手文字,无论长短薄厚,不讲形式体裁,哪怕过时大中小学课本,哪怕年历、连环画、《赤脚医生手册》,都乐此不疲、沉迷其中,读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说来倒也有趣,阅读《赤脚医生手册》的一大成果,则是知晓香烟不香,实乃一大祸害。遂惧而远之,一生戒“毒”。那时凡成年男子,大多为烟民,我实乃个例哈!手册中列举了吸烟的种种弊端,并附以图片说明——黑肺。常年亲近烟草所致,真的“赛过张飞,不让李逵”,比黑的不能再黑的煤,还黑上几分啊!开卷,绝对有益!阅读,肯定受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喜忧参半。喜的是书刊浩如烟海,取之不绝;忧的是时间、精力有限,读之不尽。自己只好忍痛割爱,有所为有所不为了——古今中外,舍古外而求今中,选读当代作家反映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距离近,熟悉,亲切。其中既有张中行、汪曾琪、林希、邓友梅、刘绍棠、叶广芩等大家生花妙笔下的“过去时”,也有王蒙、从维熙、刘心武、李国文、贾平凹、陈建功、王跃文、刘恒、刘震云、池莉诸君撰述的“现在进行时”。书山文海,珍仓宝库,我等酷喜阅读者,何其大幸厚福也!
因为爱诗且又习诗,阅读诗歌自然甚多。当代诗家的大名,能倒背如流数出一大串;厚厚薄薄的诗集,读了一本又一本,着实不老少。其中,自己最推崇最敬仰的,乃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诗刊》主编的张志民老师。因诗敬其人,因人更喜其诗。正如人民艺术家、曾任文化部长的王蒙前辈所言:“张志民是有著名作品的著名作家。”他出生于京西门头沟,十二岁即投身革命队伍,二十一岁即写出优秀长诗《死不着》,震惊解放区文坛,享誉老百姓。新时期以来,面对各种诗风、各类流派汹涌而来,诗坛泥沙俱下、乱花迷眼,志民老师宽厚从容,大度面对。他则从古典精华及民间瑰宝中汲取丰富营养,熟练运用口语化文字,创造性地推出了大量长短句式的新体诗,艺术特色鲜明珍贵——夹叙夹议,挥洒自如;明白晓畅,凝炼隽永,自成一体,不拘一格;抑扬顿挫,错落有致;节奏鲜明,洗炼精致。尊崇民族与民间的他,既虚心学习与多方借鉴,又大胆革新及提高升华。他的风格是独特的,也是鲜活的。他对汉诗发展与繁荣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时也是永恒和持久的。他虽然年方古稀即辞世远行,但其佳作名篇走进现当代文学史,长存人间,流芳百世,并拥有众多如我之类“铁杆”“粉丝”读者,却也告慰其在天之灵!

志民老师的优秀作品,优中择精,近年由文学重镇、第一大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张志民诗百首》,乃精选文本,我床头、案头必备,读之便利,百读不厌。过去人们常将爱书人的种种零敲碎打、见缝插针的举措,生动形象地概括为“几上”——路上、车上、船上、桌上、马上、厕上、床上……而今则远远不止哈。现下信息爆炸,微信密集,时间大量碎片化,纸质版虽仍珍贵必不可少,但行色匆匆、忙忙碌碌中诸多不便。衷心感谢崭新时代!赋予我等爱书人崭新阅读方式。智能手机自天而降,无处不在,派上大用场。携带方便,使用灵便,实乃人间一大宝物!一机在手,随时随地,稍有点滴闲暇,尽可“一读为快”。我在手机中,不仅收存志民老师佳作名篇“文字版”,而且还珍藏“录音体”,既可目睹,又能耳闻。这耳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型的定时定点的“收听广播”,而是良机掌握在自己手中,稍有闲暇,即可择己心中所爱,“一听为快”。闭目静聆,全身心投入自己酷爱的一首首好诗里,如鱼得水,如沐春风。过去,我常说:志民老师永在我心中。现在,我更想说:志民老师和他的优美诗篇,永在我身边!新阅读助我心生双翅,高翔蓝天,佳景美境,尽收眼底,览之不尽,收获无穷,何其美也!
身处新时代,深入新阅读。脚踏实地,常读常新。乱花渐欲迷人眼,幸福我等喜读人。好好珍惜这幸福的每一寸光阴,牢牢把握这珍贵的每一波岁月!

作者简介: 赵国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朝阳区作家协会专家库成员、原副主席。上世纪七十年代始发表文学作品两千余篇(首),部分作品被转载、收入选本、获征文奖,结集多部。小小说《玉笔筒》获北京市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奖,入选《北京四十年四十篇小小说》。简历收入《中国作家艺术家辞典》《北京作家辞典》《中国民间名人录》。2017年,获北京市群众文学创作辅导终身成就奖。2021年,获北京市最高群众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