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论》的补丁
股份制经济研究双重性的概论研究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演变的可行性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理论研究: 曹 雷
完善补充: 曹 赟
二零二五年五月十九日
《资本论》的补丁
股份制经济研究双重性的概论研究
《股份制经济研究》序言
资本的社会化浪潮裹挟着人类文明走过了五个世纪,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帆船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幕,从蒸汽机时代的股票凭证到区块链时代的数字股权,股份制经济始终站立在生产力变革与制度创新的交汇点上。它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突破私有制桎梏而创造的“最伟大的发明”,又因其内在的二重性矛盾,成为马克思眼中“通向新生产形式的过渡点”。这部著作的写作,正是试图在历史的纵深处与全球的横切面中,解码股份制经济何以成为现代社会最富张力的经济组织形式,并揭示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
股份制经济的本质矛盾,在于其“社会化的资本形态”与“私人化的产权内核”之间的永恒张力。当我们看到特斯拉通过股票增发将电动汽车革命的风险分散给全球投资者,却又不得不直面马斯克个人持股21%所代表的资本权力集中;当我们惊叹于华为19.4万员工通过虚拟受限股构筑起“劳动产权”新范式,却仍需警惕华尔街高频交易对实体经济的虹吸效应——这种矛盾性恰恰构成了研究的价值原点。本书通过解剖全球40个经典案例(从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到2023年深圳数据交易所),运用政治经济学、制度分析与计量模型的三维框架,试图回答一个根本命题:在数字经济重塑生产关系的21世纪,股份制经济能否超越资本主义法权框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织载体?
中国的实践为这一理论追问提供了独特注脚。当西方学者仍在“股东资本主义”与“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间争论不休时,中国已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出第三条道路:在国有资本“黄金股”守护国家安全底线的同时,员工持股计划让比亚迪12万工人分享技术红利;在科创板用“特别表决权”激励硬科技创新的同时,区块链股权登记系统确保资本流动透明可控。这种“制度性嵌入”的智慧,使股份制不再是单纯的融资工具,而升华为生产关系适应性变革的实验室。2023年央企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达10%,这些数据背后正是股份制重构“资本-劳动-技术”关系的生动写照。
本书的结构遵循“历史演进—理论解构—实践创新”的逻辑脉络。第一章以康孟达契约到DAO组织的五百年制度变迁为经,揭示股份制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正相关规律;第二章运用马克思“两权分离”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派对话,构建“产权弹性空间模型”,量化分析不同股权结构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第三至五章聚焦中国场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78项政策文本分析和432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公有性强化系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第六章则前瞻性地探讨数字股权、数据确权对传统股份制范式的颠覆,提出“基于区块链的贡献证明分配机制”理论框架。
在数字经济重构产权形态、绿色革命重写发展伦理的今天,股份制经济的演变早已超越单纯的资本集中工具属性,转而成为不同文明形态竞争的制度界面。西方新自由主义范式下的金融化困局,与中国“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序社会”的协同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发展哲学对照。本书的终极关怀,在于揭示一个真理:股份制经济的社会化潜能释放,既不取决于技术自身的逻辑,也不屈从于资本的意志,而是深深植根于制度设计者对“人本价值”与“共同福祉”的坚守。这或许正是中国道路给予世界的最深刻启示——当资本的齿轮被嵌入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经济民主与效率奇迹便可能实现历史性的和解。
第一章
简要分析“股份制经济”双重性
“股份制经济”双重性即“公有性”和“私有性”
股份制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其"公有性"和"私有性"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适应性。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产权结构的二重性特征
1.资本社会化层面**的公有性
股份制通过股票发行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聚集,马克思指出"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中国上市公司平均股东数量超过5万户,形成"社会共同占有"的资本组织形式。如中国石油的国有股占比86.35%,但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了全民间接持有。
2.股权私有权层面**的私有性
股东按出资额享有收益权和决策权,2022年A股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占比63%。典型如美的集团,创始人通过多层股权架构保持34.7%的控制权,体现私有产权的排他性
二、治理机制的矛盾统一
1.民主治理表象下的资本专制
虽然股东大会实行"一股一票",但统计显示持股5%以上股东控制着78%的上市公司决策权。2023年格力电器中小股东否决关联交易议案,反映资本话语权的不均衡。
2.社会监督形成的制衡机制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使上市公司接受公众监督,2022年证监会处理信息披露违规案件203件。如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5.2万名投资者获赔24.59亿元,体现社会公共利益对私有产权的约束。
三、中国特色的实践演进
1.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通过"金股制""优先股"等制度设计,央企混改企业已达70%。中国联通混改引入腾讯、阿里巴巴等战略投资者,国有资本持股从62.7%降至36.7%,形成"国有资本搭台、社会资本唱戏"的新格局。
2.新型集体经济探索
浙江义乌股份合作制改革中,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51%,村民资金入股49%,既保持集体属性又激活经营效率,集体资产年均增值15%以上。
当前股份制经济正从"资本联合"向"劳动与资本共同治理"演进,2023年科创板已有27家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这种演变印证了恩格斯"股份制是通向新生产形式的过渡点"的论断,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原则下,中国特色的股份制经济正在开创生产资料社会化的新实践形态。
第二章
简要分析“股份制经济”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公有性”?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私有性”?
股份制经济的“公有性”和“私有性”并非绝对对立,而是根据其股权结构、治理方式、政策导向和社会功能的不同情境动态显现。具体表现条件可概括如下:
一、“公有性”的显现条件
1.股权分散化与社会化资本
当企业通过公开募股形成广泛的社会持股(如国企混改、公众上市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时,资本具有“社会共同占有”属性。
**案例**:中国石油(国有股占86.35%)通过A股市场向公众发行股票,全民间接持有企业权益;科创板公司普遍股权分散,平均股东数超4万户。
2.公共目标主导的治理结构
国有资本控股或“金股制”设计下,政府通过特殊股权保留战略决策权(如国防、能源领域)。
**案例**:中国联通混改后国有资本持股36.7%,但通过“黄金股”机制保留对重大事项的否决权。
3.社会利益约束机制
强制信息披露、ESG(环境、社会、治理)标准和公共利益诉讼制度激活时,企业需兼顾社会效益。
**案例**:2022年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达34%,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中5.2万投资者获赔24.59亿元。
4.劳动者共同参与治理
员工持股计划、劳动代表进入董事会等制度推行时,体现“劳动与资本联合”的公有性。
**案例**:华为通过员工持股计划使10.7万名员工持有公司99.25%股权(虚拟受限股),治理权由工会代持。
二、“私有性”的显现条件
1.股权集中与私人控制
当少数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一致行动协议等方式掌握实际控制权时,资本私有属性凸显。
**案例**:美的集团创始人通过多层股权架构保持34.7%控制权;拼多多黄峥持股28.1%却拥有80.7%投票权。
2.利润最大化导向
企业决策以股东短期回报为核心目标(如高比例分红、资本套现),忽视社会外部性。
**案例**:2022年A股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占净利润比例达42%,高于国企的35%。
3.规避公共监管的治理模式
通过离岸架构、VIE协议控制等手段弱化社会监督,强化私人资本话语权。
**案例**:阿里巴巴2021年因“二选一”垄断行为被罚182亿元,暴露平台经济私有资本无序扩张风险。
4.代际传承的封闭性
家族信托、代持协议等安排固化资本私有属性,阻断社会化进程。
**案例**:碧桂园杨氏家族通过“离岸家族信托+慈善基金会”持有59.12%股份,实现财富跨代私有化。
三、动态转化的关键变量
1.政策规制强度
中国证监会2023年新规要求“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与破净破发挂钩”,抑制私有资本套利冲动。
2.社会化资本比例
国有资本、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等持股比例超过34%(一票否决权阈值)时,公有性显著增强。
3.技术革命冲击
数字平台经济中,用户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资料,催生“数据公有制”诉求(如政务数据授权运营机制)。
结语:制度选择决定属性偏向
股份制经济的属性表现本质上是制度设计的函数:
在“共同富裕”导向下,通过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2022年央企上缴利润1.8万亿元)、第三支柱养老金入市(2025年规模或达5万亿元),可强化公有性;
若放任“资本特殊权利”膨胀,则可能退化为私有性主导的财阀经济。
中国实践表明,股份制经济的属性光谱始终在“社会化”与“私有化”之间动态调适,其最终形态取决于生产社会化与所有制形式的协同演进。
第三章
简要分析“股份制经济”的产生发展过程。
股份制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伴随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不断演进的制度创新过程,其核心是通过资本联合实现风险分担与效率提升。以下分阶段概述其发展脉络:
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商业殖民催生资本联合
1.地中海贸易基因
意大利城邦商人首创"康孟达契约"(Commenda),投资者提供资金、航海者负责经营,开创收益共享与有限责任雏形。热那亚圣乔治银行(1407年)首次实现股权自由转让。
2.殖民公司制度化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发行股票筹资650万荷兰盾,确立永久性股份资本制度,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应运而生。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年)通过"特许状"将政治权力与商业资本结合。
### **二、成型阶段(19世纪):工业革命驱动制度成熟**
1.法律体系构建
1855年英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确立股东有限责任原则,1862年《公司法》完善股份转让制度。美国1811年纽约州《普通公司法》开启自由注册制先河。
2.铁路资本革命
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过股份制融资510万英镑,带动英国铁路公司10年增长300%。美国铁路公司股票占1860年纽交所交易量的80%。
3.金融工具创新
优先股(1836年英国大西部铁路)、可转换债券(1843年美国伊利铁路)等衍生工具出现,资本结构趋向复杂化。
三、全球化阶段(20世纪):跨国公司与金融深化
1.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1932年伯利-米恩斯提出"经理人革命"理论,美国200家最大公司中88%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道琼斯指数成分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从1950年的8%升至2000年的60%。
2.资本市场扩张
1980-2000年全球上市公司数量从2.3万家增至4.5万家,市值/GDP比率从23%升至142%。纳斯达克(1971年)开创科技企业股权融资新模式。
3.社会主义国家探索
苏联1922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引入股份制,1987年中国上海飞乐音响发行首只股票。东欧剧变后捷克"投资券私有化"将国有资产证券化。
四、中国特色阶段(21世纪):混合所有制改革
1.制度突破期(1978-1992)
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1983年)成为新中国首家股份制企业,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时上市公司仅14家。
2.市场规范期(1993-2012)
1994年《公司法》确立现代企业制度,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消除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差异。2012年A股上市公司达2494家,市值23万亿元。
3.深化改革期(2013至今)
混合所有制改革覆盖70%以上央企,科创板(2019年)试点注册制。截至2023年6月,中国A股上市公司突破5000家,总市值91万亿元,数字经济企业占比达37%。
五、数字化转型(21世纪20年代):技术重构产权形态
1.数字股权创新
区块链技术实现股权数字化登记(如香港2023年发行首只代币化绿色债券),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挑战传统治理结构。
2.数据要素确权
中国2022年构建数据产权"三权分置"制度,深圳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资产股权化交易。
3.ESG导向改革
全球86个交易所强制ESG信息披露,2023年A股ESG报告披露率达34%,绿色股权融资规模突破1.2万亿元。
历史启示:适应性效率的胜利
股份制经济历经500年演变,始终遵循"风险社会化—资源集约化—治理专业化"的逻辑主线。从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掠夺到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从家族控股到员工持股计划,其形态随生产力变革不断重构。当前在数字文明与生态文明双重转型中,股份制经济正通过"数据股权""生态资本"等新范式,继续扮演着社会化生产的组织中枢角色。
待续……
原创作品
作者简历
曹赟,男,汉族,1968年7月月15日日生 ,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曾参加对越自卫防御作战,荣立二等战功,因战五级伤残军人。公务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协会会员,河南楹联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黄土地文学杂志副主编,河南墨翰书院名誉院长、诗词专家,九州文学网南阳分网主席,燕京文学河南主席,豫宛文学会主席,山东文学诗词专家。作品屡在著名报刊杂志网络上发表,在各征文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