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在乡村大舞台独唱
文/庄木
我喜欢唱歌几十年了,学校联欢、单位联欢独唱过,也参加过不少大合唱,独自在乡村大舞台演唱还真是头一回!
这次到井陉县南平旺村参加民俗文化节,是省文研会组织的,要跟村民一起联欢。组织者让我来首独唱,展示一下我的歌喉。接到通知,我的确感到兴奋,同时也有点紧张。
我虽然练了好多年男高音,也录了几百条视频,却从未到乡村大舞台独唱过,所以紧张是难免的。我原计划在家好好练一练,又有朋友邀我参观蜜蜂养殖,到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我顾不上旅途劳顿,赶紧到河边练起来。我准备的歌是《我爱桃花我爱家》,是蒋大为老师的歌,一是有高度,二是有难度,尤其是最后的高音比较难唱。我把歌词背了几遍,一开口便觉嗓子发紧,高音总唱不到位。为了避开高音,我甚至想把旋律调整一下,反正一般人听不出来。这样试了几次,总觉得不按原旋律达不到效果,于是就硬着头皮继续练。
我唱歌喜欢只唱一半,也就是说第一段歌词很熟,第二段歌词较陌生,《我爱桃花我爱家》也是这样。我反复唱了几遍,第二段歌词时不时卡住,这让我倍加担心。如果在台上卡住,这该多对不起观众呀!如果在台上卡住了,这又该有多么难为情呀!乡村大舞台是没提词器的,即便有,我也看不清,谁让咱眼神不好呢!既然眼神不好,那就下硬功夫,非背过不可!
晚饭后,我一边看电视一边背歌词,简直跟着了魔似的。直至这时,我才真真感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得不虚!即使是背过了,跟着伴奏一唱,词又记不起来了。百练必成钢,我坚信这一点,于是关掉电视,关在卧室小声练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我简单对付了几口饭,水也不敢多喝,匆忙上路了。到了目的地才发现南平旺是个文化村,有农民诗社,有拉花表演团体,有名人题字,有古庙、古树,还有狭窄的街道。大舞台设在旧村中央,有个篮球场大的广场。广场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看热闹的乡亲聚了不少,有的来回走动,有的坐在场地边缘,有的嗑着瓜子、聊着闲天,期待着演出的开始。
我和其他一同来的演员到了舞台上,工作人员还没准备好电脑,台下又是锣鼓喧天,吵得脑仁儿都疼。想找个地方吊吊嗓子,却见舞台后面就是住户,根本没有安静地儿。忽然,我想到了舞台,于是走到中央放开嗓子唱起来,好在锣鼓声太大,早把我的声音淹没,所以影响不到舞蹈演员的准备,也不会被别人关注。我想试试话筒的音量,却连话筒都找不到,想听听音响的音量,工作人员却打不开电脑。好在村里演出没严格时间,啥时准备好啥时开始。
这时,我的嗓子开时发痒,禁不住咳嗽了几声。细算一下,我从家里出来已经三个多小时了,还没喝一口水,向工作人员要,人家说顾不上,我只好到户里借了一杯水润了润嗓子,好在没一会儿演出就开始了。
我是第二个上场的,伴奏一起,从容走到舞台中央。我细心听着伴奏,该张口时立即开口,耳边听到的声音还不错,这就让我有了信心,于是接着往下唱,顺利地完成了整首歌曲。
走到幕后,我仔细听着朋友为我录好的视频,觉得声音跟伴奏契合得还不错,这让我长舒了一口气。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向我祝贺,并夸赞我唱得好,让我很有成就感。
这是我退休后又一次提升,算是一次突破吧!我相信,有了这一次尝试,以后的演唱技艺会不断提高。我也深深地感觉到现场演出的不易,嗓子、脑子稍一出差,声音就会出错,听众就能听出来。所以,每个上台真唱的演员,在幕后是下了多大功夫呀!
整个演出结束后,村长让我们到胡同里吃饭。胡同不过两米宽,随意摆了些桌子凳。大概是乡亲们可以免费吃,所以把胡同挤了个水泄不通。我和其他演员试了几次都没能挤进去,只好退出来。等第一拨吃完,我们才勉强找到座位。几个村妇来回穿梭,把一盆盆素菜端上来,好像是冬瓜炖粉条,虽没肉却能看到豆腐,还有一道凉拌菜。我们出门早,大概都累了,凉馒头、凉糕吃得都很香,就算接受忆苦思甜教育吧!
没有报酬,没有鲜花,没有大鱼大肉,没有烟酒,我们同样为群众演出,这不值得称颂吗?到乡村演出是不应该摆谱的,也没人给演员摆谱的机会。村长忙得不亦乐乎,哪顾得上我们?我们吃过饭,悄悄离开了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