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抗战的地位作用和启示
文/李英玉
80年前,在邻国缅甸和滇西土地上,中国军队和滇西民众高举爱国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旗帜,与美英盟军和国际友人一道,相互支持、精诚合作,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最终将日军赶出国门,重新打通抗战生命线,取得了滇缅抗战的重大胜利,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一、滇缅抗战的特点
(一)位于横断山区特殊条件下的多样式作战滇西和缅北地域不是北方平原,而是世界著名的横断山区,高山、峡谷、密林、江河是作战的主要区域。一是作战环境最复杂。
在作战中,由于地形的复杂性与气候的多样性,中国军队不仅要与日军较量,还要与大自然作斗争,战斗异常艰巨。缅北地域纵横数千里,皆为浩瀚无边的原始森林,抬头不见天日,对面不见人影,毒蛇猛兽,聚集其间,稍有不慎,就可能丧命。怒江两岸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因山高谷深海拔落差较大,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同时又是瘴疠之区,极容易染上疾病。
怒江低谷炎热难忍,到了山顶却是白雪皑皑,昼夜温差极大,不少战士因缺衣少药冻死冻伤甚多。
二是作战海拔最高。怒江西岸为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和松山,高黎贡山平均海拔3780米,山势险峻,前进没有大道,只有连骡马都很难通行的羊肠小道,且下雨后道路湿滑,一不小心就会跌落悬崖,士兵在作战中体力消耗极大,是二战海拔最高的战场。
三是作战种类最多。滇缅抗战是二战中作战方式最多的一个战场,累计共有20余种作战方式。
城市防御作战,如同古保卫战;解围战,如仁安羌之战;人与自然之战,如缅北大溃退;丛林作战,如胡康河谷、勐拱河谷之战;空降作战,如密支那战役;游击战,遍及滇西;渡江作战,如强渡怒江;山地攻坚战,如仰攻高黎贡山和松山战役,城市攻坚战如腾冲、密支那之战;追歼战,如芒遮之战;拉锯战,如龙陵会战。
此外还有偷袭、空袭、阻击、巷战、迂回、穿插等多种作战样式,作战武器从原始的弓弩长矛大刀到现代化的飞机大炮坦克火焰喷射器生化武器等,古今俱全。
四是日军防御工事最坚固。日军占据滇西和缅北后,在各隘口筑有永久性、半永久工事,特别是在松山、高黎贡山上修筑非常完备的交叉火力网及能经受飞机重炮轰击的坚固防御工事,松山更是号称“东方的直布罗陀”。日军曾扬言“中国军队不死10万人,休想攻下松山”。
在战斗中,日军以逸待劳躲在坚固的碉堡和战壕里居高临下并配备了足够的粮食弹药而中国远征军人在明处,经常需要仰攻,粮弹全靠人背马驮,既消耗体力还要靠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到了关键时刻必须靠美国空军的协助。五是双方争夺最惨烈。
在松山战役中,敌我伤亡比例高达1:6.2,由于日军工事坚固远征军发动了多次进攻,伤亡过半,进展缓慢。
后由美国空军不断投弹轰炸重炮不断轰击,同时工兵在松山主峰下开挖4条地道,填装3吨TNT炸药采取空中、地面、地下相结合的办法,才将日军松山主阵地攻克。
在龙陵会战中,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龙陵县城及周围山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攻防战,包围与反包围相互交替,阵地得而复失,县城三易其手在方圆不到10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双方投入兵力达十几万人密集度之高,拉锯时间之长,战况之惨烈是抗日战争中罕见的。
在腾冲攻坚中,日军在城墙、街道、房屋、树木上修筑了坚固巧妙的工事号称“铁城”。中国远征军在美国空军第14航空大队的全力支援下空地协同、步炮协同、前赴后继、艰苦作战、最终攻克该城,全歼守敌。战后整个腾冲城全是瓦片碎土,完整的树叶一片不存是名副其实的焦土抗战。
(二)各种民族和华人华侨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共同抗战滇缅抗战是国内外反法西斯战争中参与民族最多、人数最多的各民族联合抗战。
日军入侵滇西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边境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腾冲、龙陵、芒市、盈江、瑞丽等地的傣、景颇、傈僳、佤等二十几种少数民族纷纷武装起来,或各自为战,或集中行动配合远征军游击作战。
滇西24家土司面对日军入侵的严酷形势,纷纷表示:为抗日虽肝脑涂地,分所当然,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组建起十几支民间抗日武装,不断打击日军。年过花甲的腾冲县长张问德出面组织民众抗日为敌后抗战做了大量工作,他领导的抗日政府一直在腾北高黎贡山腹地坚持游击战直至腾冲胜利光复。
爱国人士朱嘉锡在中共云南地下党朱嘉璧、张子斋等人的影响和鼓励下,组建了龙潞游击队,在滇缅公路沿线和芒市地域展开游击战,与腾冲地区游击队南北呼应,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
同时,广大华人华侨也积极投身到支援抗战的爱国行动中,先后成立了“全缅华侨救国总会”、“上缅甸救国总会”等组织,出钱出力,积极支援抗战。1938年,3200名南洋华侨机工毅然回国,他们工不畏天险、流血流汗同滇西人民共同修筑了滇缅公路,期间还有500名驾驶员和50余名修理人员承担了滇缅公路上的物资运输任务。爱国华侨梁金山捐资20多万卢比,在怒江上建造了钢索惠通桥,为滇缅公路的打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的“中华民国缅甸救国联合会”、“中国缅甸华人华侨后援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抗战捐献白银9000余两、15000万元、飞机一架、卡车80辆,世人称赞他为“国家的义士,民族的孝子”。
(三)中国军队与美英盟军联合作战的光辉典范中、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国在中缅印战场上虽然存在种种分歧,但最终能够求同存异,协调战略、共同御敌。
在缅甸仁安羌,中国远征军将士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出发,在战事吃紧,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仍仗义援手,出兵解救被困英军官兵7000余人以及被俘英军、传教士、记者数百人,轰动英伦,受到同盟国的高度赞誉。
在缅北和滇西反攻作战中,中美英三国共同拟定了反攻计划,中国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反攻作战的部署和指挥、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空中支援与配合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三国共同开辟了“驼峰航线”,修筑了中印公路,为作战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
中国驻印军的所有武器装备均由美国提供,美军5307支队与中国驻印军一直并肩作战,英军“钦迪特”突击队深入敌后突袭日军,驻印英军在英帕尔地区击退日第15军大规模进攻,并在局部地区发动攻势,与中国军队在缅北和滇西互相呼应,使日军在中缅印战场陷入盟军四面八方的打击之中。
缅北反攻作战的总指挥是美国将军史迪威和索尔登,军、师、团各级均有美国军官参与制定作战计划和联络工作。滇西反攻作战,美军联络参谋团人数最多时达4000余人,他们担负着指导训练、陆空联络、步炮联络、医务救护等工作。同时美军第10、第14航空队完全掌握了缅北、滇西战场的制空权,在战场上协助中国军队攻击日军设防坚固的据点及投送补给。中国同美英等盟国在滇缅战场上抛弃成见、友好合作、相互支援,极大弘扬了国际合作精神,为联合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反对法西斯树立了榜样。
二、滇缅抗战获胜的关键因素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影响由中国共产党倡导,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滇缅抗战产生了巨大影响。
1937年7月15日,中共提出并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这一《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1937年8月,中共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至此,由中共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爱国主义精神很快转化为抗战的强大力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政治力量不论党派,军事力量不分派系,各民族和社会各界共同奋起,矛头一致对外,齐心协力抗战御侮,共赴国难。
1940年朱德同志致电云南省云龙、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希望他“设法发动帮助越南、缅甸、印度之广大民众,起来抗战”。1942年2月10日,《新华日报》以“慰勉入缅国军”为题发表社论,鼓励支持远征军入缅作战。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戴安澜将军殉国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题赠挽诗、挽联,称赞他是“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
日军袭击惠通桥的第三天,《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各族军民加强团结,“击破侵略者的一切进攻”。在滇西缅北反攻之前,《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反攻缅北,收复缅甸,解放缅甸的战略要求,不仅是东方战略的要求,而且是世界战略的要求。”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滇西军民、华人华侨和社会各界人士团结一致、勇往直前、浴血奋战,最终取了滇缅抗战的辉煌胜利。
(二)滇西民众的大力支持滇缅抗战的胜利离不开滇西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云南即是全国抗争的大后方,又是对日作战的最前沿这一独特的战略地位,集中表现在滇西地区。滇西人民遭受日寇侵害的灾难最深重,反抗斗争最坚决,支援抗战最踊跃。在抗战初期,滇西人民用血肉修筑了滇缅公路,成为全国抗战的交通命脉。
在滇西缅北反攻作战中,原本已生活极端贫困的滇西人民在遭受日军疯狂掠夺两年的情况下仍然竭尽全力支援抗战他们献出自己最后的口粮,甚至生命。
反攻期间,先后有十几万中国军队及盟军进驻滇西。原本就地广人稀、生活贫困的滇西地区承担了绝大部分远征军的后勤供应。反攻部队的粮食是滇西人民省下的口粮而这些粮食几乎是无偿征购。为光复国土滇西人民不惜舍家为国、舍生取义,他们倾其全力支援军队,以极大地热情支持远征军作战。从准备渡江器材、运输粮草、运送弹药、抢救伤员、开挖战壕、修筑道路到安置阵亡官兵等繁重任务几乎都压在滇西人民肩上。
根据战后统计仅在滇西反攻的8个多月里保山市就征用民夫1542万个工日骡马119.4万个工日,驮牛32.3个工日民工牺牲3854人,骡马死亡4794匹,驮牛死亡1510头;供应军粮3350万公斤,马料456万公斤,马草953万公斤,猪肉23万公斤,柴薪1182.45万公斤,棺木1.335万余具方板7.9万米电杆5494根炊具6.818万件。滇西人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竭尽全力支援抗战的精神,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中国军队在极端困难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向苦心经营两年、修筑极其坚固的日军阵地和据点发起攻击,虽伤亡累累,仍前仆后继,奋勇直前,决不退缩。在滇西反攻作战中,反攻开始后不久滇西便进入雨季大雨滂沱,云雾低垂,不仅道路泥泞难行,且影响后方补给,部队有时一天只吃一餐饭,有时连续几天都只能掘野菜剥树皮充饥。就是在这种补给匮乏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远征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夺回了被日军侵占的滇西土地。
在惨烈的松山战役中,各级指挥官均身处一线就连炊事员、饲养员都要奔赴一线作战,许多士兵负伤多次依然不下火线。在腾冲攻坚战中,日军依靠城内坚固的防御工事拼死抵抗远征军同日军展开殊死的巷战、白刃战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但官兵们依然前仆后继、勇敢冲锋。在缅北反攻作战中,中国驻印军在自然环境极度复杂恶劣的热带山岳丛林中攀越绝壁、穿越原始森林,从日军守备部队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死亡地带多次实施迂回包围,从侧后奇袭日军,与敌重创。
中国军人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受到了盟军的高度赞扬。美国《皇冠》杂志在1944年11月刊载了缅北采访中国驻印军的一位记者的文章:“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在缅北的战斗中表现出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令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
参加滇西反攻战役的第11集团军美联络参谋组组长吴德对中国军队在滇西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斗志深为钦佩,赞扬说:“中国军队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战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的确没有当时中国军队将士的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就不会有滇缅抗战最终胜利。
(四)美英盟军的大力协助在整个滇缅抗战中,盟国对中国军队给予了极大支援,不仅提供武器装备、帮助训练、协助指挥作战、提供空中支援,还直接派遣地面部队参与作战行动。
在反攻发起之前,中国军队在盟国的合作与支援下进行了整训。整训后的部队配发美式装备,通信能力、机动能力、火力均大为增强,官兵体质、战斗技能显著提高。美军在中国军队军、师、团各部均设有参谋联络组,同时还为部队培训军医并在每个师配备了野战医院一大批美国军医随军服务。如果没有美军军医的及时救治,中国军队的伤亡会大大增加。在反攻时期有大批美军顾问协同作战,他们及时给中国军队出谋划策,并指导部队使用火箭筒、60炮和火焰喷射器等新式武器,这些武器在作战中均发挥了巨大作用。
美空军牢牢控制了滇西和缅北的制空权运输机常冒恶劣气候向作战部队投送粮弹战斗机则经常协助第一线部队攻击。如腾冲战役中,美军出动约60架飞机对腾冲城垣进行轮番轰炸,将城墙炸开13处缺口,为地面部队突破日军坚固的城垣防线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对密支那、松山、高黎贡山、龙陵等日军坚固据点的攻击中也起了较大的作用。盟军的有力支持与合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滇缅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滇缅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一)滇缅抗战是中国抗战的三大基本战场之一长期以来,对抗日战争一直有一个定式思维,即中国抗战由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组成。
从政治上来讲,这种划分符合国共两党抗战分工的情况,也符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抗战军事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太平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缅甸,在中国滇缅方向又制造了一个新的战场。中国被迫在敌后和东部战场之外,向新的西南方向投入大量兵力应对危局,从而形成敌后战场、东部战场和西南战场三个基本作战区。
西南战场具有一个独立战略方向的所有特征。在空间上,西南战场与前两个战场相互悬隔,保持相对独立;在敌军构成上,东部两个战场抗击着日军的中国派遣军,而西南战场面对的是日军南方总军所属的缅甸方面军;在面临的威胁程度上,由于日军陈兵怒江,兵锋直指昆明、重庆,中国大后方面临比来自东部战场更为直接的严重威胁,一度成为当时国民党重庆政府最感痛苦和威胁最大的方向。
在战略任务区分上,敌后战场担负着扰乱日军后方,滞留和牵制日军的任务,东部战场担负着阻击日军西进,从东面保护大后方的任务,而西南战场则承担着保持和贯通中国对外通道,从西南方向直接拱卫大后方的战略任务。
因此,滇缅战场虽然形成时间较晚,但其形成之日,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一个基本战略方向,其成败直接影响整个抗战全局。
(二)滇缅是守住中国西南国际大动脉的必争之地众所周知,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即将战略方针改为持久围困,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切断当时中国的国际通道,实现对中国的战略包围,逐步扼杀中国抗战。
为此,日军从1938年起,先后攻占广州、汕头、海南岛,并进军印度支那,切断了桂越公路和滇越铁路,封闭了中国除滇缅公路以外的所有对外通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保为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军队最重要的战略任务。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后,陈兵滇西,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为解中国抗战的燃眉之急,盟国只好开辟“驼峰航线”,并为此付出重大代价。正是因为滇缅战略位置在中国抗战中的极端重要性,中美英等盟国在滇缅公路被切断之日起,重新打通中国西南的大动脉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国才有了最大的战争投入,国民政府两次将最精锐的美械新军投放于此,后期中国抗战资源的使用也首先满足于这一战场需要,中国战略反攻的矛头也首先指向这里。
(三)滇西缅北反攻作战是中国正面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中国抗战有无战略反攻一直存在争议,但存在战略反攻,起码应当具备三个基本因素:一要具备战略反攻的天时地利条件;二要达成歼灭大量敌人和收复大量领土的战略目的;三是抗战自此出现拐点,开始向有利于我的态势发展。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全面反攻,日军顾此失彼,节节败退。为策应盟军进攻,国民政府也在积极部署,并将反攻的主要方向首先选择在滇西和缅北,有着自身重大的战略考量。
一是要打破日军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打通对外联络通道,获取援华物资,为后期抗战做准备;
二是要根除中国大后方的根本威胁,为下一步集中力量于东部战场创造条件。
三是由于当时东部战场日军兵力强大,且容易等到关东军和日本本土支援,若贸然反攻,失败风险较大。而滇缅战场位于亚洲大陆战场最西端,距离日军战略后方十分遥远,且兵力相对有限,胜算较大。
从1943年10月至1944年3月,在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中,中国军队共投入21个美械师,挺近2400余公里,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解放缅甸领土8万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3.8万平方公里,歼灭日军第18、第56师团大部,重创第2、49、53师团等部,击毙日军4.8万余人,顺利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滇缅公路的战略任务,赢得了西南战场反攻的全面胜利,自此之后,抗战的天平开始向中国倾斜,因此可以说滇西缅北反攻作战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
(四)滇缅抗战对抗战全局产生了巨大影响滇缅抗战不仅直接达成了作战目的,而且对中国抗战甚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是打通了抗战生命线。滇缅抗战的胜利,成功打破了日军对中国2年来的围困局面,随着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重新被打通中国战场封闭的状态被打破盟国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抗日前线增强了中国军队对日作战能力。
据统计,滇缅反攻胜利之前的1943、1944年间,经由“驼峰航线”空运的援华物资总共只有31.68万吨。而滇缅抗战胜利后,仅7个月就输入战略物资50余万吨。援华物资的大量涌入促进了中国新锐兵团的组建,加上从西南战场回国的十几万部队,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正因如此,国民党在1945年春制定了桂柳反攻计划,并取得了湘西会战大捷。日军惊呼:中国军队已面貌一新。
二是稳定了西南大后方。滇缅抗战的胜利,成功粉碎了日军从滇西入侵中国西南大后方,直捣昆明、重庆的战略企图,大后方侧背的威胁被彻底解除,国民党作战区域腹背受敌的情况不复存在,西南地区真正成为中国抗战稳固的后方基地。中国可以将更多的兵力转向东部战场,这种战线缩短、兵力集中对日后东部战场的反攻非常有利,战争主动权自此开始向中国倾斜,滇缅战场犹如抗战围棋盘上的要点,一步不利全局被动,一点走活全盘受益。
三是鼓舞了全国军心民心。滇缅抗战的胜利,扫除了当时美、英等国对中国的轻视,坚定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特别是滇西军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也改写了甲午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军队在反击外来侵略中难以获得全胜的历史,用实际行动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它与整个中国抗战的胜利一道,揭开了中华民族从 衰败走向复兴的新篇章。
滇缅抗战的胜利再一次向全世界表明: 中华 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可欺侮的民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 族。面对外敌入侵 中华民族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展现出了巨大 的民族凝聚力。
四是支援了美英盟军作战。滇缅抗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军西进印度,与德军会师北非的战略企图,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反攻作战。
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从东西两面对日缅甸方面军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和钳制,使其不敢贸然向印度进攻,也因中国军队对缅北、滇西日军的钳制和重创,大大减轻了英军坚守英帕尔和出击缅中的压力,为后来英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滇西、缅北反攻作战,同亚洲、非洲和欧洲盟军的反攻遥相呼应,使轴心国在东西方都陷入战略被动。至1944年7月,滞留于缅甸的日军达10个师团和1个独立混成旅团,极大的牵制了日军的作战力量,给美军在太平洋的反攻减轻了压力。滇缅抗战既对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又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奠定中国战后的国际地位。滇缅抗战的胜利奠定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盟中的国际地位。
有军事史专家认为,“这场战争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第一次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战”,而中国驻印军和美英盟军并肩作战歼灭侵缅日军,更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援助盟国进入异邦国土并获得胜利的一次大规模作战”。
在此之前,西方列强从来没有把中国看成一个值得尊重的大国,而是当作一个缺乏尊严的弱国。
早在美、英大西洋会议上,美总统罗斯福就提出了由美、英、苏、中来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设想,英国首相丘吉尔则不以为然。之后美英在讨论《联合国宣言》签名排序时,美国坚持中国必须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字,英国百般阻挠,甚至发生激烈争吵。由于美国的坚持,英国被迫让步,但把最初文稿里中国的排序从第二位移至第四位。
1943 年8 月的魁北克会议上,苏联反对中国与美、英、苏一起签署《普遍国家安全宣言》,而美国则在会议上全力支持中国,并强调即使因此达不成协议也在所不惜。
在美国的强硬态度下,苏联才不得不同意以四国名义发表宣言。依据这个宣言,中国才有权参与各大国之间为结束战争而采取的协调行动,有权参与筹建联合国。但如果不是因为1942至1944 年的滇缅抗战,中美两国并肩协作,中美两军协同作战并取得辉煌战绩,美国很难坚定支持中国,中国战后的国际地位也将受到影响。
六是为缅甸人民抗日武装斗争创造了条件。滇缅抗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缅日军,使其在缅甸的殖民统治濒临瓦解,统治力受到严重消弱,为缅甸各民族抗日武装联合起来,发动起义,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8月,在缅甸共产党的倡导下,抗日武装统一组织“自由同盟”成立,在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取得胜利后,1945年5月,缅共领导人昂山率缅甸国民军光复了仰光,其后又积极参与了锡唐河流域的对日作战,协助英军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缅甸。
四、滇缅抗战的启示滇缅抗战已过去整整80年。
80年来,沿着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的正义道路,沿着捍卫民族尊严、追求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英勇抗争的道路,中华民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80年前的滇缅抗战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淡忘,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时代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了借鉴。
启示一:牢记历史,方能赢取和平。我军统帅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敢于揭起伤疤才能更好地反思教训,敢于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我们赢得了滇缅抗战的胜利,但远比赢得战争更重要的是维护和平正义。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开展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纪念是为了缅怀先烈、缅怀千千万万死难的同胞,缅怀抗战中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军人和国际友人。纪念是为了牢记历史教训。
有人说,中国人历史包袱太重,悲情意识太浓,应当放下历史包袱,轻装前行。这句话似是而非。侵略战争毁掉了我们的家园,给我们带来贫困、饥饿、羞辱和死亡。
为了赢得抗战的胜利,全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即惨痛又辉煌的历史我们绝不能忘记。
纪念是为了伸张正义,维护和平。侵略战争是人间的暴行,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不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没有对历史的牢记,对侵略战争的反省,和平就会沦为空话,假话。
启示二:忘战必危,有备方能无患。抗日战争胜利80年来,虽然世界格局发生了空前激烈的变化,殖民主义的世界体系也已土崩瓦解,但世界并不太平。
战后,日本右翼并未认真反省历史,反思其法西斯罪行给亚洲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今天安倍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拒不承认侵略战争罪行,甚至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招魂,大摇大摆参拜靖国神社,极力修改和平宪法,不断加强军备,扩充自卫队编制,加强与美军事合作,就领土问题制造争端,极力充当某些西方国家围堵遏制中国的马前卒。前段时间,竟有日本右翼人员扬言,要重演当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
今天中国人民遭受武力威胁和战争祸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去除长期处于和平环境造成的松懈麻痹思想,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起,共同关注日本战略动向,防止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右翼势力重新掌控政局,按照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加强军事斗争准备,做到时刻警惕、有备无患,才能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启示三:落后就要挨打,富国强军协调发展方能持续。光有和平的愿望,没有实力是不行的。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国富不等于国强,有国无防、防而不固,结果将是国将不国。
二战期间,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敢于侵华,是因为其经过“明治维新”后,经济迅速复苏,经济、科技、军力、国民素质等发展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升。相反,近代中国清政府闭关锁国,GDP总量虽然占具世界的三分之一,但科技水平落后,国防工业基础薄弱,国防实力与日本相去甚远。
如今,我国GDP总量已远超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步入小康,但国防工业、核心科技、创新能力、国民素质离美日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强国之路依然漫长,要按照十八大部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定力,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在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深度融合发展。
启示四:睦邻友好,加强合作方能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缅甸是我国山水相连的传统友好邻邦,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不断加强对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对发展中缅关系、巩固西南边疆、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的国际世界风云变幻,某些西方势力正加紧对缅甸进行拉拢和渗透,企图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军事实力为威胁,以“人权”、“民主”为借口插手缅甸事务,丑化我国形象,破坏中缅关系大局,借机从印度洋方向围堵中国。
为此,我们要牢记日军从缅甸入侵我国的历史教训,深入贯彻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方针和 “亲诚惠容”外交理念,准确研判形势,充分考虑某些西方国家对缅的渗透拉拢搅局对中缅关系的不利影响,加强互利合作,防止因各种问题处理不当导致中缅关系出现倒退回落,积极塑造有利于我的地缘环境,始终确保中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李英玉大校,系保山军分区原司令员。1984年参加收复老山作战,历任野战军连长、作训股长、团长等团领导!
编辑:艾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