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中窥豹说“安万”
文/王永杰
时间虽已过去了月余,但“安万剧院”在宝鸡周原演出的火爆场景却依然历历在目。当时心中想写一点感想的念头虽因诸多原因而一拖再拖,但总有些一吐为快的感觉。趁着“五、一节”假日的空档,冒昧地草就了一篇短文,以此求教于方家。
本人是个秦腔迷,春节期间区剧团持续五个下午的惠民演出,我一场未缺地全部看完;其后一个城中村五天六夜的奏腔演出活动,有西北各省名演光临的六个晚场,我也是场场必到。听到甘肃安万剧院要来宝鸡周原二村演出的消息后,我更是铆足了劲准备再多看几场戏,美美地过过秦腔瘾!不料却因它事及当时观众太多、剧场及途中道路堵塞等原因,四天八场的演出我只去了两次,并且只正儿八经地看了一场戏,不禁使人大失所望。为了弥补这个缺撼,演出结束后我又利用电话、登门寻访等形式与一些朋友们互相交流了看戏后的感想;并通过媒体上的报导,了解了各方对春节前就牵动人心的,“安万现象”的前因后果,及本次演出中台前幕后的相关情况的看法。管中窥豹对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有了一点浮浅的认识,现不揣冒昧一吐为快!
一、对“安万”突然火爆的原因分析
从去年春节前西安成功演出之后,安万剧院便一时声名鹊起,突然火爆网络等媒体平台,各种各样的观点枚不胜举。从自己在剧场中经历的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的亲身体验,和观众如痴如醉、欣喜若狂的热闹扬景中的所感所悟,及大多数观众街头巷尾的议论中,我觉得媒体上持肯定态度的主流看法,比较符合这个剧团的实际情况。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火爆的“安万现象”呢?综合各方面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文戏劲演、尽喉喊唱。西府甘陇的原味老腔以大嗓门吼出来的苍涼奔放、强悍无畏,尽显了老秦人基因中洒脱率性敢爱敢恨的家国情怀,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二是出场演员众多,再加上用心用力的演出动作,往往使演出场面呈现出灵动活跃热闹非凡的景象,很受文化程度有限的老年观众喜欢;三是出奇制胜,挑选了一些剧情新颖、风格独特的剧目,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振;四是安万独特的脸部形象及逆境中成才的励志故事,触发了相同经历之人的同情感;五是演出结束时安万带领演员深情谢幕,特别是那一声声“姑舅爸、姑舅妈”的亲切称呼,加深了“陕甘一家亲”的情谊;六是“戏剧搭台、经济唱戏、演出引领、观众亮相、多元互动”的现代化营销策略的推波助澜!七是“楚才晋用”多途径引进的许多颇具相当表演功底、且正值黄金年华的演职人员,使演出达到一定的水平;八是人们都想身临其境一睹“安万神话”的探究心理。
以上原因互相叠加,促使更多爱看戏与不爱看戏的人,均产生了一种现场一探究竟的意愿。这就引发了另一种“火爆”,即四面八方地观众同时赶赴演出现场,只为亲睹“安万”真容、见证“安万神话”的人山人海的火爆场面!本人虽只有完整地观看了倒数最后一天上午演出的《周仁回府》一本戏,但窥一斑而略知全豹,由此使我对安万剧团的演员阵容,和演出水平有了一定了解。
二、对“安万剧院”演出效果的肤浅认识
《周仁回府》一剧,是一本剧情结构简单的文戏,加上任哲中、李爱琴、卫赞成、杨升娟等著名演员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完美参照标准,给这部戏的演出增加了相当的难度。而由青年演员袁红女扮男装饰演周仁一角,领衔主演的这场戏却取了良好的演出效果。据我的估计,周仁在本出戏中的演唱时间,占到整剧的近二分之一左在。其中悔路一场中不但用大段的唱词,体现了周仁被奉承东出卖并以封官为诱饵,要他献出朋友之妻时,他既想搭救哥哥又想保全嫂嫂,而进退维谷的复杂心情;哭墓一场中又因遭遇杜文学错打,而向贤妻李兰英哭诉衷肠时的满腹委屈,均逼真而形象地表现了角色的“仁义”形象,体现了演员过硬的演唱功底。而其悔路中的“摇帽翅”“甩梢子”、哭墓中的硬倒地等高难度动作,不但体现了演员的过硬武功身手,且其身段、扮相、气质也近乎尽善尽美,大有当年李爱琴的神韵,及当红女小生杨升娟的风采,可以说是前途无量!而扮演杜文学,李兰英、胡秀英,及反派角色奉承东、严年的演员也均以优秀的外在形象及演唱功夫而给观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剧团团长安万本人的秦腔清唱《赞陈仓》,则声情并茂地表现出了阵仓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及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辉煌业绩。可惜因客观原因我没有看到其他演出,也不敢过多地枉加评说!
三、对安万剧院存在的一些潜在隐患及今后发展方面的一些建议
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我还从网络媒体及演出现场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一些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
一是对其庞大的演出阵容的看法
从演出现场看,安万的150多人的演出人员,主要配置于超大规模的乐队及豪华的“龙套阵容”。前者牵扯到许多专业性的问题,局外之人不敢枉言,但我却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他们那超豪华的阵容,演奏的艺术效果很难跟得上“一院两社”等专业剧团的水平。另一个是超豪华的“龙套阵容”有点违背艺术规律。因为戏剧的特点是“象征”,4个兵卒就代表了千军万马,舞台上转一个来回就代表了征程万里,一声嗩呐就表示了一段往事的叙述,没必要也不可能运用对等的人员及场面来表示人员的多少及扬面的宏大。反之则会因“龙套”人员太多而喧宾夺主,影响演出效果;并会因人员众多费用增加而影响演出成本,导致在演出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安万的“龙套阵容”一般要比其他剧团超过一倍,这显然不符合艺术规律及经济规律。
二是剧目内容及一些表现手法要压缩筛选、精益求精。演出剧目的新颖独特,本是安万剧院的一个亮点,但有些过去的演出剧本,不但内容上包含一些迷信色彩,且情节语言也比较冗长粗糙,艺术性较差。因而在剧目选择上要严格把关,将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观众,使演出更好地发挥高台教化的作用,为精神文明建没作出更多贡献。
三是场场演出结束后由团长带领全体演员向观众谢幕,表现了剧院对观众的一片深情,拉近了剧团与观众的距离,但常此以往却延长了时间,造成了观众的视角疲劳。从根本上说,一个剧团的演出质量,是否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关键是靠演出水平,不继续从根本上下功夫,仅仅靠几句“姑舅爸”“姑舅妈”的敬语,恐难于长久地达到所期待的目的!
四是抓住目前的黄金时期苦练内功。
客观的说目前安万的演出水准不一定能超过更多的专业剧团,只是依靠独特的营销策略,暂时获得了观众的亲睐。现在演出场场火爆,定单如雪片般纷至沓来。但其中有许多人是出于好奇心而订戏看戏,如果好奇心满足了,能否继续充当安万的铁杆粉丝,那则取决于安万的演出性价比能否切切实实地超过别人。想当年贠宗汉老师在舞台上一声“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慷慨激昂的金嗓子;近几年从甘肃进入省戏曲研究院的谭建勋在《斩姚旗》一句中那一波三折的“想当年走南阳仓惶逃命,王莽贼追得我日暮图穷,多亏了姚皇兄拼死救难……”的技术性用腔;郭明霞在旷野的高音喇叭上传出的“昨夜晚做梦真凶险……”;马友仙那满腔豪情塑造的韩英“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光辉形象,不但使观众当年如痴如醉几十年后仍铭记于心。如果能培养出这种高水准的名角名演,即么在激烈的演出市场竟争中则将具有相当优势。因此安万剧院应该充分地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在人才培养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多培养出一批象袁红这样的优秀演员。如果剧院中能有一些象贠宗汉,谭建勋、郭明霞、肖若兰、马友仙、李梅这样的名家,再加上现有的演出运营机制,那么安万将会具有冲刺西北秦腔老大坐椅的过硬实力,安万团长奋斗一生要实现的远大抱负,也将会进一步变为现实!
二0二五年“五一节”于宝鸡陈仓
作者简介:
王永杰,退休公务员, 多年来常在《陕西日报》等纸质报刊及新媒体平台发表文学作品及其它文章。有数十篇作品在全国性征文比赛及报刋、融媒获奖,并入选多部文学作品集。2023年8月出版散文集《又是一个春夏》。 现为宝鸡市作家协会、陈仓区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审核:董惠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