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旧文,以为系列
以为之三
在我们无锡,在唐代诗人中有点小名气的哪就莫过于李绅了,而且,李绅当的官也不小,宰相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是在中国人中最最普及的一首,特别是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乎是老幼皆知,连小孩和无文化的农民都可随口而出。大多数人相信,能写出这样诗句的“悯农”大诗人,他那么了解农民,那么同情农民,不用说,他一定很珍惜粮食,生活十分俭朴节约吧。事实是,李神却说的比唱好听,做的却严重“违反八项规定”!
李绅,字公垂,(公元772-846年)江苏无锡人。所谓“绅”是古代贵族扎在身上的腰带 ,丝绸较长,作飘带装饰用,是绅士垂在腰间的标志。所以李绅字垂公。据《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学生子张向老师请教礼仪,孔子讲过后,学生就把老师的话写到了绅带上,说这样就能时时看到老师的教道,遵循去做。后来,把重要的教导或圣言写在绅带上的行为被称为“书绅”,于是富贵加礼仪就成了“绅士风度”的代名词。
李绅和白居易、刘禹锡都是好朋友,他们三人同一年出生,李绅和白居易不光同年出生还是同年去世的,都活了74岁,刘禹锡少两岁活72岁。他们都是进士出身 ,李绅虽诗名不及他两,但他官名要比他们都大,当过宰相,和当时的另两位宰相兼有名的大诗人元稹、李德裕合称为“三俊”。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李绅《悯农》诗的后半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农民艰难的生存现实,但是,你李绅是当宰相级父母官的,光同情农民,为农民叹息有什么用!你又为农民做了些什么呢,你这个当官的无责任吗?
刘禹锡的《陋室铭》也是众所周知的,当年他到江州去当刺使,李绅在扬州设宴送别,名酒好菜山珍海味,排场很大,还请了歌妓表演歌舞……这使刘禹锡大为惊感。后来他作诗其中两句说:“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江州刺司肠。”就是说你李司空,对这种铺张浪费竟那样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而把我这个苏州小市长给吓坏了,肠都要断了!这就是成语“司空见惯”的来历。
实际上,李绅虽当过宰相和节度使,但从未当过宰相,且刘禹锡连续被贬在江南一带长达二十三年,与李绅大都时间在北方和京城,和刘禹锡在江南没什么交集。
但李绅在位时,喜用严刑峻法,得罪过不少人。特别据说是他参与党争,他还与韩愈两人为一些工作的的事闹矛盾不和。于是在后来社会上便给他编了很多不好的谣传。其一,说他喜欢吃鸡舌头,而且每天要杀鸡三百只,只吃鸡舌!在那个时代可能吗,有这么多鸡吗?其二,说他忘恩负义,对他一位族叔不敬,自己当了官后,竟让这位从叔在他面前降低辈份、自称自己为“侄子、孙子”,这可能吗!他有这个必要吗!
这些故事是真是假值得怀疑,然而在正史《唐书》和《新唐书》中,对李绅的评价却是很高的,特别是他当地方官时严法治理的地方,偷盗、匪患就少,社会安定。至于那些不好听的那些传言,实际都是唐代后的一些野史文学故事罢了!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