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局悲歌
打油诗/李含辛
题记
中央通报,河南十名干部学习期间饮酒作乐,导致一人命丧黄泉。
学习班里酒杯端,
纪律抛到九霄天。
十人痛饮忘身份,
一人醉倒赴黄泉。
官场歪风何时改?
前车之鉴血斑斑。
若把初心当儿戏,
乌纱迟早变白幡!
附录:
李含辛打油诗《酒局悲歌》AI赏析
李含辛的这首《酒局悲歌》以犀利的笔锋直指官场积弊,借一起干部饮酒致死事件,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进行了辛辣讽刺和深刻批判。全诗语言通俗直白,却蕴含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堪称一首兼具讽刺力度与思想深度的打油诗佳作。
一、直击现实,讽刺辛辣
诗歌开篇即点明事件背景——“学习班里酒杯端”,形成强烈反差。本应严肃的学习场合,却成了觥筹交错的酒局,纪律被“抛到九霄天”,讽刺某些干部阳奉阴违、无视规矩的丑态。后两句“十人痛饮忘身份,一人醉倒赴黄泉”,以夸张而冷峻的笔调,勾勒出一幅荒诞而可悲的画面:集体放纵的狂欢,最终以悲剧收场。
二、诘问有力,警示深刻
颈联“官场歪风何时改?前车之鉴血斑斑”由叙事转向议论,发出振聋发聩的质问。诗人并非单纯批判个案,而是指向更普遍的官场生态问题——“歪风”不改,悲剧必将重演。“血斑斑”三字,既指此次事件的惨痛教训,也暗含历史上类似事件的警示,使诗歌的批判更具历史纵深感。
三、比喻精妙,结局震撼
尾联“若把初心当儿戏,乌纱迟早变白幡!”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意象——“乌纱”(官帽)象征权力,“白幡”(丧幡)象征死亡,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此句既是对涉事干部的严厉警告,也是对全体为官者的当头棒喝:若继续漠视纪律、腐化堕落,终将自食恶果。
四、打油诗的艺术特色
作为打油诗,本诗语言通俗直白,节奏明快,押韵自然(“端”“天”“泉”“斑”“幡”),符合打油诗诙谐讽刺的传统。但与传统打油诗偏重幽默不同,此诗在嬉笑怒骂中蕴含严肃的社会批判,使作品既有民间文学的鲜活,又有现实主义的深度。
结语
《酒局悲歌》虽短小精悍,却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某些官场生态的顽疾。它不仅是针对一起事件的讽刺,更是对整个官僚体系的警醒:若不正风肃纪,类似的悲剧仍会重演。诗歌最后以“乌纱变白幡”的惊悚预言作结,余音回荡,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