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道德经第六十章
以道治国 德交归焉
作者:憨子(刘彦强)
提要:
在第六十章里,老子依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他告诫执政者,不要去妄为瞎折腾,不要去祈求鬼神,也不要依靠什么“圣人”谋略,要坚持尊重治国规律(道),以道(规律)治国办事,不去瞎折腾,排除了鬼神和“圣人”的作用,人民才能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德交归焉),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无事。
将老子在本章的用于个人修养,就要求人们不要瞎折腾,不要迷信鬼神,不要迷信权威,要相信自己,这就叫“以道修身,德交归焉”。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①,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非④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⑤,故德交归焉⑥。
[注释]
①、小鲜:小鱼。 ②、莅:作为动词,本意为走到近处查看,引申为治理、统治、管理,来、到等意。莅天下:治理天下。 ③、其鬼不神:鬼不起作用。鬼,本义是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引申为怪物。神,本义是天神,泛指人们身体上的精神和虚无缥渺的神灵,引申为注意力、精力,表情,灵应等;作为形容词,意为异乎寻常的、不可思议的,如神速、神奇。这里做作用解。 ④、非其神不伤人:非,不唯、不仅:神,神灵。 ⑤、两不相伤:两,指鬼神和圣人。伤人,对人起作用。 ⑥、故德交归焉:归,归向。让人民享受德的恩泽。
〖译文〗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不要过多的搅动。用“道”治理天下,鬼怪就起不了作用,不仅鬼怪不起作用,那些神灵也对人不起作用。不但神灵不起作用,有才智的人也没多大作用。因为鬼神和圣人都不起作用,这就可以让人民安享德的恩泽,国家就会稳定无事。
【解读】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现代中国人传颂的治国名言,但人们在传颂这句话的时候,却忘了这只是老子举的一个例证,实际是老子在这一章里强调的是“以道治国”(以道莅天下)。
本章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烹小鲜”比喻治理国家,烹小鲜不能过多的搅动,治国不能妄为瞎折腾。第二个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强调以道治国,即按照规律治理国家。如果执政者能够遵守治国规律,任何妖魔鬼怪也不能损害国家民众。妖魔鬼怪不能起损害作用,也就没有必要祈求神仙圣灵起作用,也无需追求所谓有奇诡异谋的人来治理国家。第三个层次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推理,告诉人们坚持“以道治国”,尊重治国规律,抛弃鬼神和“圣人”,人民就可以安享道德的恩泽,社会自然稳定和谐。
纵观这一章内容,老子依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他告诫执政者,不要去妄为瞎折腾,不要去求神问卜,也不要依靠什么“圣人”谋略,要坚持尊重治国规律(道),以道(规律)治国办事,不去瞎折腾,这样人民才能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德交归焉),社会就稳定,人民就安居乐业。
现在我们讲这个道理好像大家都明白,但作为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人说出这样的道理,可以说是对整个社会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的振聋发聩!这不仅是讲个道理,而是需要冒天下大不违的勇气。因为在那个时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见《左传 成公十三年》),认为祭祀神灵是国家最大的事情,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怠慢了就是丢弃天命了,丢弃天命就要国破人亡了。但老子却在这里大声疾呼:国家安宁强盛这鬼怪神仙没有作用,所谓的圣贤智者也不起作用,重要的是执政者必须遵守规律,以道治国。想想看,当时的人们,尤其是各国的执政者会怎样看?他们会认为这老聃就是个异类,必欲除之而后快。难怪老子不好好的待在都城而要西出函谷关,他担心不见容于人。
老子强调以道治国,不要去祈求鬼神、依靠“圣人”(两不相伤),从而保证民众享受“以道治国”的成果(德交归焉)。但后世的执政者却常常背道而驰,相信天人感应,总是将国运寄托于鬼神和“圣人”的奇诡谋略,结果就是鬼神、“圣人”对国家和民众的两相伤害,好端端的一个大好河山常常被搞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终致王朝败亡。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西汉王朝衰亡。
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他驱逐匈奴,西开拓西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乾纲独断,毛泽东将其与秦始皇并称,谓之“秦皇汉武”。但我们忽略了汉武帝更为重要的一面,就是这个汉武帝,一改汉兴七十余年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以道治国政策,听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邪说,迷信鬼神,结果形成三次巫蛊之祸,处死太子刘据,逼死卫皇后,牵连包括功臣宿将在内的近四十万人,同时又穷兵黩武,加征赋税,闹得民不聊生,烽烟迭起,史称“亡秦之失”,导致好端端的西汉王朝由盛转衰。
还好的是汉武帝临终做对了两件事,一件是下“轮台罪己诏”,对自己的过失幡然悔悟并停止执行,二是选对了贤臣霍光辅政。霍光是权臣但不是奸臣,他坚持汉初成法,严惩贪官污吏,诛杀宣扬“天命”和谶纬妖言的眭弘,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昭宣中兴”。霍光与汉宣帝之后,继位的汉元帝迷信儒学,背弃“汉家自有法度”,使“天人感应”与谶纬邪说再次得以流行,“再受命”之类的妖言甚嚣尘上,导致鬼神与“圣人”夹持祸国映民。天下一度出现“东垂被虚耗之害,关中有无聊之民”的局面。汉哀帝时,谏议大夫鲍宣上书直言,以“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来陈述民间苦状。其中,“七亡”是:阴阳不和,水旱为灾;县官重责,更赋租税;贪吏并公,受取不已;豪强大姓,蚕食亡厌;苛吏徭役,失农桑时;部落鼓鸣,男女遮列;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死”是:酷吏殴杀,治狱深刻,冤陷无辜,盗贼横发,怨仇相残,岁恶饥饿,时气疾疫。鲍宣说的都是实情,足以表明汉初的“以道治国”基本被全部抛弃。
面对汉元帝、汉成帝抛弃“以道治国”导致的烂摊子,汉哀帝不知道从根本上恢复“汉家自有法度”,“以道治国”,相反却更加迷信鬼神和“圣人”。因为迷信鬼神,按照儒生夏贺良的“再受命”谬论,下诏书宣布改元更号,恢复全国各地的700多座宗庙,并且在京城每日每夜地请求祖先原谅,据说一年内就祷告了三万七千次。这当然如老子所说的不起任何作用。
因为迷信“圣人”,于是一个新的儒家“圣人”就粉墨登场,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王莽。这王莽一方面大肆鼓吹儒学,把自己打扮成儒学“圣人”,一方面借助儒学的“天人感应”与谶纬谬论,为自己篡汉做舆论准备。今人看王莽是典型的奸雄,但在当时却是举世颂扬的大贤,与其同时代,号称“论不诡于圣人”的著名大儒扬雄就写了一篇《剧秦美新》的文章赞颂王莽,说他“参天贰地,兼并神明,配五帝,冠三王。开辟以来,未之闻也。”为王莽篡汉造势。
公元9年,在鬼神与“圣人”两相夹持伤害之下,王莽顺理成章的取代刘氏建立新朝,西汉就此被忽悠灭亡。
纵观历史,西汉王朝并不是个例,相反,历史上的历代王朝都重复着西汉灭亡的故事,只是比西汉的灭亡更为惨烈。这是国人应该记住的教训。
将老子“以道治国”,神鬼圣人“两不相伤”的道理用于个人的处世也是一样的,即人生要一心一意的自我奋进,不要瞎折腾,不要迷信鬼神,不要迷信权威,要相信自己,这就叫“以道修身,德交归焉”。
2024年7月10日星期三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