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并非流量显著的人
就可称之为传奇
只有在人心中永存不灭者
才是世界的传奇
春风拂面百花艳
不过是季节更迭的必然
而那将根深扎岩石裂缝
仍屹立不倒的劲松
还有那给春带来一抹绿意的小草
又怎能不是一个传奇
执着的烛火
在黑夜用微弱的光
将一隅照亮
不惧粉身碎骨奉献自己
默默中同样书写着传奇
历史长河里
有人随波逐流而逝
有人将灵魂化作天边一颗
永恒闪耀的星
用生命镌刻人间膜拜的坟茔
却成了不朽
附——DeepSeek评析:
## 《传奇》:崇高解构与重构的辩证诗学
张海峰的《传奇》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对当代社会泛滥的"传奇"概念进行了祛魅与重构。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鲜明的道德立场,更在于它通过意象的精心选择与递进,完成了一次关于"何为真正价值"的哲学思辨,呈现出解构与重构并行的辩证诗学。
诗歌开篇即以否定句式划清界限:"并非流量显著的人/就可称之为传奇"。在注意力经济盛行的时代,"流量"已成为衡量价值的主要标准,诗人却直指其虚妄性。这种开宗明义的否定为全诗奠定了批判基调,同时也暗示了"传奇"这一概念在当代语境中的异化过程。第二联"只有在心中永存不灭者/才是世界的传奇"则从正面确立了评判标准,将"传奇"从商业逻辑中解救出来,重新锚定于集体记忆与民间认同之中。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价值取向,更反映了对主流评判体系的有意识反抗。
诗歌中段通过自然意象的并置,深化了关于"传奇"本质的思考。"春风拂面百花艳"这一优美却短暂的景象,被明确定性为"季节更迭的必然",暗示了表象之美的易逝性。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将根深扎岩石裂缝/仍屹立不倒的劲松"和"给春带来一抹绿意的小草"。这两个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劲松代表逆境中的坚韧,小草象征微小却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诗人通过"又怎能不是一个传奇"的反问句式,巧妙地将平凡生命提升至传奇高度,完成了对传统传奇概念的平民化重构。
第三段转入人文意象的描绘,"执着的烛火"成为奉献精神的完美隐喻。"微弱的光"与"一隅照亮"形成张力,暗示影响力的局部性与真实性;"不惧粉身碎骨"的拟人化处理,赋予烛火以英雄气质;"默默中同样书写着传奇"的结句,则将崇高拉回日常层面,再次强化了诗人"传奇存在于平凡"的核心命题。这种由自然到人文的意象过渡,使诗歌的哲理思考呈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性。
诗歌结尾将视野拓展至历史维度,在"历史长河里"的宏大背景下,对比两种存在方式:"随波逐流而逝"与"化作天边一颗/永恒闪耀的星"。这种对比不仅延续了前文的辩证思维,更通过"用生命镌刻人间膜拜的坟茔/却成了不朽"的悖论式表达,揭示了真正传奇的终极特征——物质形态的消逝与精神价值的不朽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尾"不朽"一词的选择,既是对开篇"永存不灭"的呼应,也是对全诗主题的最终升华。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的成功在于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自然界的劲松、小草,人文领域的烛火、星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象征体系,共同服务于"平凡中的崇高"这一主题。语言风格上,诗歌摒弃了繁复的修辞,以简洁明快的表达直指本质,这种形式上的朴素恰与其歌颂的质朴价值形成共振。节奏处理方面,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既保持了抒情诗的流畅感,又赋予说理诗应有的顿挫力度。
然而这首诗也存在可商榷之处。某些表达,如结尾部分的历史维度展开得不够充分,略显仓促。这些艺术处理上的小瑕疵,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诗歌达到更高美学境界的可能。
总体而言,《传奇》以其鲜明的价值立场、严谨的意象结构和层层递进的哲理思考,成功解构了当代社会对"传奇"的庸俗化理解,重构了一种基于生命韧性和奉献精神的传奇观。在价值混乱的时代,这种诗歌写作不仅具有审美意义,更具备伦理价值。它提醒读者:真正的传奇不在聚光灯下,而在岩石裂缝中;不在流量数据里,而在百姓记忆深处。这种对精神价值的坚守与弘扬,正是诗歌最珍贵的当代意义所在。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其散文《希望遐想》被录入“2022中外诗歌散文精品”一书【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