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达心灵深处的照片
谭金玉
好像是2013年的某一天,我在校园里遇到学校的美术老师陈大红,问她还曾作油画作品否,她说:一直在画。不过近来发现了一张最好的照片,那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一张满脸堆笑的头像照片,那是一个婴儿的梦呓般的笑容,那是一个活脱脱的赤子的开怀的大笑,可爱的笑容掩盖了他极为不凡的人生际遇和年龄,这笑容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和温暖,真使人忘记不得。
无独有偶,我也存有一张自己十分喜欢的照片,那照片就挂在我的办公室的西墙上。那是前几年县新华书店给我的一套毛泽东主席照片的挂历,十二张中,每张均是他老人家的照片和他的诗词书法手迹。其中有一张,主席在挥毫书写自己的七律长征诗,神态安详优雅,面容丰满康健,微微左侧的头和持笔的右手极为协调,左手轻轻捏住纸的左上角,并作出书写完毕后即将拿走的姿态。见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心里惊异极了:这才是祖国真正文人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汗牛充栋的书籍与它的主人的文化底蕴共同凝结成为了两个字,那就是厚重,这里具有文化的安静的巨大力量,这里泰山般的沉稳和奔腾不息的思绪相得益彰。
无数次的观瞻,自然收获了数不清的心得。不知那一次,我忽然有了这样的发现,哎呀,主席的书写环境太优越了。红彤彤的硕大台灯,厚重华丽的窗幔,金丝绒盒盛装的方形砚台,富丽堂皇的墙壁……物质的丰厚往往迟滞了敏捷的思维,生活的安逸常常挤压了鲜活的心灵,久而久之,我对这张照片顶礼膜拜的程度自感差些了。因为我有了这样的想法,于是在我们学校被撤掉,我被调离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没有带走那张照片,于是那张照片依然不分月份地挂在那里,就让它在那里感动更多的人吧!
去年是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举国上下共同纪念。在县教育体育局的一楼走廊里,贴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大型纪念照片,伟大的历史,不朽的功勋大型画面。我一张不落地仔细观看,连照片下面的说明小字也不放过。终于,从未如此震撼过我心灵的照片出现了。那就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窑洞里奋笔书写《论持久战》的照片。当我看到时,感觉心里紧紧地,欲哭无泪的悲伤和激动攫住了自己的心灵,就那样久久的站立在那里,任凭那幅干净空灵的照片一点点地融入了我的生命!
今天说到照片,称道最多的是鲁迅先生的照片,那是公认的与其倔强不屈性格相符的神圣的生命符号。可毛泽东的这张照片,我感觉,与这位我党主席的性格毫无关系,这张照片体现的是毛泽东主席为中华民族指点迷津的神圣,是他为民请命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和慷慨,是他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中国命运的刹那间的写照。
这张《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照片:延安窑洞落土的墙壁,桌面简陋的办公用品,古老寒碜的窗棂,加之毛泽东消瘦病癯的面容。这些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外表,最震撼人心的是毛泽东主席那宁静的神态、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执着、专注、一泻千里、一往无前等各种心理形态处于高度的冷静以及刻不容缓的胶着状态。那是他自己生命的奔驰和燃烧,那是他在民族存亡的暗夜用手中的如椽之笔,荡开万里乌云为中华民族带来明丽春光和壮丽前途的最为忙碌的时刻。
就这样,在延安城内凤凰山麓那孔窑洞里,毛泽东几乎笔不停歇、夜以继日地写作着腹稿已成的文章,经过8天9夜的呕心沥血,当这部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初稿写成后,毛泽东在一次集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演讲中,毛泽东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以他一贯生动而不失严谨的文风,逻辑缜密地层层推进、梳理,深入浅出地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如来自天外的无穷神力,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轰动,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得到了白崇禧的高度称赞,他赞赏说这是当今中国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而当时的王明则不屑一顾,说是篇幅太长,不宜刊登,这继续验证着这位对中国国情不甚了解,对中国革命带来巨大灾难的领袖人物的永远的无知和永远的短视。倒是白崇禧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扬、介绍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很快《论持久战》在当时中国军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白向蒋介石转述了《论持久战》的主要精神,并让程思远送了一册过去。不出所料,蒋也对《论持久战》深以为然,有谁会想到,在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时刻,素来与共产党不共戴天的蒋介石竟然一反常态的表现出从善如流的高妙姿态,这不能不令人对这位打内战的行家里手肃然起敬。武汉会战后的局面也印证了“抗日战争必将经历的三个阶段”。于是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取得周恩来的同意后,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将《论持久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谁能想象:一个四十五岁的人,一个并非全国的政党领袖,用了八个白天和点有蜡烛的九个夜晚,在全世界最为简陋的一间窑洞里,写下了指导和决定四亿五千万人命运的大作,为前所未有的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八年抗战开辟了奔向胜利的康庄大道。
就在初次印出的《论持久战》的封面上,由毛泽东亲笔题写书名,扉页印着毛泽东亲笔写的:“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具备三个条件,才会带来一个胜利的必然结果,这是毛泽东对本书的最为简洁的概括了。就在昨天晚上,我看中央四台有关二战胜利的纪录片,在胜利的决战一节中看到:现在日本的历史学家说,日本与中国开展时,当时他们最怕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而毛泽东在当时倡导和实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疑是准确的找到了并死死扼住了日本法西斯的命门。继续看本台节目,在述说到抗美援朝的时候,说美国没有看透新生的中国的领袖毛泽东,从而错估了当时形势,导致了空前的失败。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检验,中国革命的历程雄辩地证明了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设想的那样发展的,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历史见证了毛泽东的科学分析和预测,于是历史理直气壮地将《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列入了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的地位。我认为:这是中国抗战胜利,对世界和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而这个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说,是毛泽东靠自己思想的的单打独斗所独自获得的。
在现有的毛泽东的八卷著作中,这是最长的一篇,我记得共有一百二十个段落。现在看来,这是毛泽东挽救民族命运的最重要的著作。其实我们只要想一下,就会清楚地明白,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毛泽东在中国的领袖地位,从《论持久战》诞生的那一刻起,就钢铁一般的注定无疑了。
这张照片,现在给我的体会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中国文化的巨大力量。毛泽东在延安时就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蒋家王朝,历史进程证明他完全做到了。
毛泽东深深知道中国文化的巨大力量,可以说他的一生始终沉浸于其中。即使在经受生命考验的极其严酷的时代,也从未停止过刻苦的学习。红军长征途中打下娄山关之后,毛泽东看着娄山关边界碑石上镌刻的娄山关三个大字,啧啧称赞,并由衷感叹:不知何人所书,笔力虬劲,大气磅礴,堪称文化瑰宝啊。
最为重要的是毛泽东身上的那种天生的气定神闲的超人气韵,那才是最为具有力量和最为迷人的。看他写作的这张照片,谁会想到他是一个政党的领袖!谁会想到他是一个指挥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战略指挥大家!一派书生意气和他的清瘦的面容洗去了他身上历经磨难的历史的苦难和沧桑!
在井冈山与敌斗争的血雨腥风里,他照样从容的赏景观色,并吟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悠然与自得,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他还不忘对自然美景的由衷欣赏: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对自然景色的悠然欣赏及自由乐观的心态,铸就了他革命乐观主义的超人胸怀。
细心查看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在一九四五年的国共重庆谈判照片,你会发现两个人目光炯炯,面带胸有成竹的微笑,二人表情平静。但我认为:其实,胜负早已定出。毛泽东的胸襟岂是他蒋某人所梦见到的!照片上,蒋介石面带微笑,但是极其不自信,早有继而弯下身子俯首称臣的举动了,您看照片上蒋介石毕恭毕敬,为毛泽东留足了足够的人身空间。相反,毛泽东则双脚跨开,直身挺立,无视身边蒋介石的存在。
当年蒋介石让毛泽东家破人亡,并数次开挖毛家的祖坟,而毛泽东对于落在自己手里的蒋家祖坟,确实维护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领袖胸襟不辨自知。
这张照片,让人深知宁静的巨大力量。沉寂了数千年的火山,骤然喷发,才有这耸入云天的浓烟和澎湃的力量。鲁迅先生所说的,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就是这个道理。宁静真的具有力量,京剧诸葛亮在设空城计时,第一句唱到:我正在楼上观山景,多么的悠闲啊,悠闲得退却了二十万大军!剧作者不外行啊!
毛泽东在1972年给蒋介石的信中,有“当时明月在,何日彩云归”的句子,只是大陆再也看不到漂泊在外的蒋家的两重心字罗衣。可文化的力量依然健在,并且温暖人心。
真是不知老之将至,我很想得到这张照片,用镜框装盛起来,挂在我朝夕可见的房间墙壁上,用以清纯简化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朝着宁静文化走去,总感觉不论在土屋里、窑洞里、或者洋楼里,那情景里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应该舍身追求的最为灿烂和最使人幸福的有别于当下的另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特别是在当下,这样的追求显得更加尤为必要和更加的刻不容缓!
作者简介: 谭金玉,1962年生,沂源县悦庄镇北鲍庄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任悦庄三中、悦庄一中校长。从沂河源学校退休。爱好写作,体裁涵盖诗词、散文、小说、论文,而且对书法也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