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夏都
马诗途
站在二里头遗址的夯土台基上,五月的风裹挟着中原大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片看似寻常的黄土之下,竟沉睡着中国最早的王朝记忆。
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境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所在。其历史年代约为距今3800年至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二里头遗址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开中国古代都邑制度之先河。遗址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公元前18至前16世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其中,发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和宫城、都邑中心区主干道网以及官营作坊等重要遗迹,出土文物数万件。
在二里头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多项“中国之最”: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以及一件长70厘米的绿松石龙形器——被视为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此外,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充分展示了夏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高度发展水平。

穿过复原的宫殿区,那些排列整齐的柱洞令人惊叹。三千八百年前的建筑师们,竟已懂得用夯土筑基、以木构架。我蹲下身,指尖轻触温热的土层,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正是《尚书》中"茅茨土阶"的实物见证。历史书上的铅字在此刻突然有了温度,那些关于夏朝的争论忽然变得不再重要——文明的印记就真切地烙在这片土地里。
绿松石作坊的碎屑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我凝视着展柜里那件龙形器,突然被先民的审美震撼。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将坚硬的玉石雕琢出流畅的曲线,这种对美的执着追求,与今人何异?在制陶体验区,我笨拙地模仿着古人手法,陶轮上的泥坯却总是不听使唤。这让我想起《考工记》里"抟埴之工"的记载,方知所谓"文明",正是由无数这样的失败与成功累积而成。
暮色中的洛河泛着金光,对岸的现代高楼与遗址形成奇妙对话。我突然明白,我们与夏朝先民其实共享着同样的星空,同样对秩序的渴望,同样对永恒的追问。那些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不正是我们对未知既恐惧又向往的永恒投射吗?
离开时回望遗址,夯土层在夕阳下宛如一部打开的竹简。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但每寸泥土都在诉说:文明从来不是突然的爆发,而是无数双手在时间长河里共同的塑造。

【作者简介】马诗途,土家族。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024年入选中国诗歌名人堂。一个诗意的歌者,喜欢文字,但不颓蘼,偶尔腾出一片空间,释放自由的心,淡雅从容,且听风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