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飞渡更从容:在政策迷雾中锚定开放中国的坐标
【编者按】
当美国政客在"关税大棒"与"战略话术"间切换表演,试图用"特朗娇"式的政策摇摆迷惑国际社会时,黄浦江畔的货轮正满载"中国制造"驶向全球,进博会场馆的施工塔吊在晨曦中勾勒出开放中国的剪影。这种戏剧性的场景对照,恰是当今世界格局的生动注脚:在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掀起的政策迷雾中,中国始终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锚定开放合作的航向,为动荡的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力量。
美国所谓的"政策转向",不过是将25%的关税壁垒换成了隐蔽性更强的"芯片护栏""碳关税陷阱",本质仍是零和博弈思维的延续。当华盛顿忙着炮制"友岸外包"清单,深圳华强北的电子柜台已摆上自主研发的"中国芯";当布鲁塞尔热议"去风险化"议题,海南自贸港的零关税仓库正迎来第10万标箱的跨国商品——中国用市场的活力与创新的韧性证明:任何试图割裂全球产业链的政治操弄,终将在经济规律的浪潮中撞得粉碎。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应对变局的"解题思路":不是以牙还牙的对抗,而是以开放促改革的主动突围。上海自贸区的"压力测试"持续刷新外资准入纪录,中欧班列在亚欧大陆架起"钢铁桥梁","一带一路"绿色电站让南太平洋岛国告别"靠天吃水"——这些写在大地上的合作篇章,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发展成果。正如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的,中国扩大开放的每一步,都在为全球经济搭建"共富舞台",而非构筑"零和擂台"。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国的开放定力源自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从唐宋时期的泉州刺桐港到当代的海南自贸港,开放始终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基因密码;源自对发展本质的清醒认知:14亿人的超大规模市场,唯有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才能释放磅礴动能;更源自对大国责任的自觉担当:当全球面临通胀高企、供应链重构的挑战,中国选择用进博会的"东方之约"、广交会的"全球商机",向世界证明:真正的大国力量,不在于挥舞大棒的威慑,而在于张开双臂的包容。
今日之中国,正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姿态,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当某些国家沉迷于政策魔术妄图主导世界,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作答:开放的大门不会因外部风雨而关闭,只会在改革深水区中越开越宽——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在开放的浪潮中携手共进,人类才能共同抵达繁荣与稳定的彼岸。这,便是中国面对百年变局的坚定信念,更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坚守的正能量。
乱云飞渡更从容:在政策迷雾中锚定开放中国的坐标
张庆明
2025年4月的华盛顿,美国国会山正在激烈辩论《关键矿物安全法案》修订案,议员们为"排除中国企业参与北美锂矿开采"争得面红耳赤。而在万里之外的四川宜宾,宁德时代全球最大的电池工厂里,德国博世的工程师正调试着最新的钠离子电池生产线,车间电子屏显示:一季度对美出口储能设备同比增长47%。这种戏剧性的场景对照,恰似中美经贸博弈的生动注脚——当某些国家在"关税大棒"与"舆论迷雾"间切换戏码,中国始终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战略定力,在全球化浪潮中校准开放发展的航向。
一、破局:看穿"政策变形记"背后的零和思维
从2023年取消301关税豁免到2025年推出"去风险化供应链评估体系",美国对华经济策略正上演着"刚柔并济"的变形记。表面上,25%的钢铁关税降至15%,但附加的"碳足迹溯源费"让山东钢铁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23%;口口声声"降低对华依赖",却在2024年圣诞节前紧急豁免352项中国商品关税——沃尔玛货架上85%的玩具仍贴着"中国制造"标签。正如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指出: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本质是用"特朗娇"式的话术包装新型保护主义,妄图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制造"技术铁幕"。
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是观察这场博弈的最佳窗口。当美国商务部将12家中国AI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某芯片代理商的柜台上却多了自主研发的"昆仑2000"芯片,包装盒印着醒目的"中国芯·世界用"。店主老陈指着实时跳动的订单屏:"去年我们出口到东南亚的电路板增长60%,美国人封不住中国企业的创新力,更挡不住全球产业链的自然选择。"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45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7%,而美国同期对华贸易逆差收窄的背后,是美企在华采购成本上升导致的本土通胀加剧。
二、定力:在开放深水区锻造"反脆弱"体质
上海自贸区的"压力测试"场里,正在上演一场无声的开放革命。某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亚太区总裁站在智能工厂沙盘前感慨:"从申请到投产,127项审批压缩至23项,我们的新能源电机生产线比原计划提前6个月落地。"这是中国应对外部变局的生动实践:当美国推动"友岸外包",海南自贸港的"零关税加工增值"政策让汽车零部件增值率突破30%,吸引12家跨国企业将东盟总部迁至海口;当"去全球化"论调甚嚣尘上,成都青白江的中欧班列却在雨夜加开,满载着四川花椒、贵州大数据设备的列车,正通过中老铁路驶向万象,车厢外侧"共绘发展同心圆"的涂鸦在车灯下格外醒目。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制度层面。2025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新增235条条目,其中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生物育种等领域开放力度空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拆除的217项地域壁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区域医保结算系统覆盖13.6亿参保人,让长三角的外资企业员工在珠三角就医无需备案。正如欧莱雅中国区CEO费博瑞在进博会演讲时所说:"我们在上海设立的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去年产出37项专利,其中15项源自中国本土团队——这里的开放生态,正在孕育改变世界的创新力量。"
三、破局:以"发展公约数"重构全球价值链条
当美国联合盟友打造"芯片四方联盟",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却在非洲大陆结出硕果:尼日利亚的中企承建光伏电站旁,当地少女哈丽玛正用手机查看实时发电量,她参与的"中尼新能源人才计划"已培养2000名技术工人;在波罗的海之滨的立陶宛克莱佩达港,中远海运的自动化码头比原计划提前18个月竣工,起重机上的"中国红"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当地司机安德鲁斯竖起大拇指:"这里的效率,让欧洲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共赢。"
中国的开放姿态,更体现在对"发展型安全"的全新诠释。2025年曼谷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带来的"光伏扶贫地图"震撼全场:在青海共和的"光伏羊"基地,太阳能板下的牧草产量增加30%,2.8万牧民年均增收1.2万元;在南太平洋岛国汤加,中国援建的海水淡化厂每日供水5000吨,结束了当地"靠天吃水"的历史。这些跨越洲际的民生工程,与美国"印太经济框架"中悬而未决的基建承诺形成鲜明对比。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中国不是在搞'地缘政治博弈',而是在搭建'发展共富桥',这种务实担当,为动荡的世界注入了稳定器。"
结语:让开放的阳光照亮未来
站在深圳前海石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题词在暮色中熠熠生辉。远处的妈湾港,搭载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货轮正鸣笛起航,船舷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色大字与香港的霓虹交相辉映。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美国国会的政策过山车仍在继续,欧盟的"碳边境税"细则即将落地,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新一轮重构。但中国始终坚信:开放不是迫于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是融入血脉的文明基因——从唐宋时期的泉州刺桐港到当代的海南自贸港,从郑和下西洋的和平舟楫到"一带一路"的钢铁丝路,中华民族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
当某些国家沉迷于"脱钩断链"的政治游戏,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大国定力,是在乱局中坚守"以开放促发展"的历史规律;真正的责任担当,是在变局中打造"你中有我"的共同利益。 2025年的春天,上海进博会场馆外的玉兰花如期绽放,来自198个国家的参展商正带着期待奔赴这场"东方之约"——这朵盛开在世界经济寒冬里的迎春花,正是中国对全球化最坚定的承诺:不管外部风雨如何变幻,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在开放中携手前行,人类才能共同抵达繁荣的彼岸。
《观沧海·中国开放定力》
华府喧嚣蜀道忙,关税千般变又妨?
芯光破雾华强北,丝路牵云赤道旁。
千磨犹筑自贸港,万谤难遮破晓芒。
且看浦江春潮涌,千帆竞发向沧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