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山摇灾祸警,全民应急必修程。
承梁躯干难中稳,软护头颅险处行。
关闸断源居正路,震停速向旷安坪。
物资常备勤精练,灯火千家共济盈。

附《七律·防灾减灾日感怀》赏析:
结合诗句内容及防灾减灾主题诗歌的共性特点,作如下解析:
主题与结构分析
首联“地动山摇灾祸警,全民应急必修程”
开篇以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地动山摇”)切入,强调防灾教育的必要性(“必修程”),呼应全国防灾减灾日“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的核心目标。
对比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千村薜荔人遗矢”的灾后惨状,本诗更侧重预防性警示。
颔联“承梁躯干难中稳,软护头颅险处行”
具体描述避灾动作:“承梁躯干”体现建筑结构稳固的重要性,“软护头颅”指向地震中自我保护技巧(如用软物护头)。
与李百合诗中“栽桑采药平忧患”的防灾措施形成互补,一重个体行为,一重社会协作。
颈联“关闸断源居正路,震停速向旷安坪”
提出灾时应急步骤:关闭燃气/电源(“关闸断源”)后有序撤离至开阔地带(“旷安坪”),与当代防灾手册的指导高度一致。
类似唐山地震诗作中“铁骨铮铮担道义”的抢险逻辑,但本句聚焦民众自救。
尾联“物资常备勤精练,灯火千家共济盈”
升华至常态备灾与社区共济,如“物资常备”对应应急包储备,“灯火共济”象征集体互助,与韩俊清诗“同心共命人人颂”的韧性精神相契合。
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平实直叙,少用典故,贴近现代防灾宣传的实用导向,区别于古典灾害诗(如元·释道惠“万灶无烟民尽饥”)的悲情渲染。
意象选择:以“灯火”“旷坪”等光明、安全意象收束,呼应“防灾减灾日”积极应对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