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时期“三个半军事家”
从1927年8月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到1950年6月国民党弃守海南,国民政府彻底输掉大陆。在这长达二十多年的国共战争中,有几位是被外界称为“三个半军事家”的。
因为共产党胜了,名额占多数自是正常。前三个是林彪、刘伯承、白崇禧,后半个是指粟裕。
很多人都知道粟裕在逐鹿中原的淮海战役中发挥得相当出色,这大的战功为何只是半个?在将星如云中能脱颖而出本就不易,连老蒋的救火队长杜聿明还没入围,邱清泉、胡琏级别又不够。那么有一重要原因就是粟裕的资历不是很深。粟裕在红军时期还只是师长,授衔与他差不多的多是军团长了。在抗战时期参与指挥消灭了苏中的国军,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解放战争中指挥攻打孟良崮、济南、淮海等重要战役,可能不排除国防部地下党郭汝槐、刘斐的作用,还有济南吴化文、第三绥靖区阵前起义,分别给王耀武、黄百韬在战场上的致命一击。但很多决断还是要靠粟裕拍板。任何一个人的成功有天时地利人和,甚至不靠谱的人都说换成王裕张裕大概也能成功。外人不会看是如何成功的过程,而只看结果。粟裕打的很多大仗,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当选半个实至名随。
林彪:黄埔军校四期。与徐向前、陈庚、许光达等共产党内的黄埔同学,跟关麟征、胡宗南、杜聿明、戴雨农等国民党内的黄埔同学巅峰对决。所以有人说国共内战实质就是黄埔内战是不无说法的。
林彪参加南昌起义后担任连长,随后上了井岗山,其军事才干深得毛泽东器重。参加多次反围剿,任红一军团长,延安抗大校长。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第一主力师)师长,指挥所部设伏平型关,击毙日军辎重运输部队四十余人(这只是日军公布数据),毙伤大致是毙没的两倍,按日方所称就是造成其伤亡两百余人。
1945年9月,林彪进入东北,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迅速收编了数万各方武装力量。并根据形势变化提出缩短战线,参与领导了土地改革,扩充了队伍,建立了广大的东北根据地。虽然东北的隐蔽战线远没有华东复杂,但后来的炮火覆盖率基本超过了国军最精锐的远征军。组织指挥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辽沈战役打响后,对敌情作出正确判断,攻克锦州后果断举行辽西会战,围歼“西进兵团”,取得决定性胜利。同年11月奉命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6月率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先后指挥了宜沙、湘赣、衡宝、广东、广西、海南岛等战役,横扫大半个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诸多要职。一度以病情放下了工作进行诊治。在抗美援朝问题上以国家需要休养生息要搞建设而持不赞同意见。此后,他与毛泽东貌合神离,政见几次暗中相悖,于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出逃在蒙古境内机毁人亡。
刘伯承,起步和资历都比林彪早,曾在川军任职,在南昌起义时就是暂编军的军长,只是不像贺龙带了大量的队伍人马。有些军事著作,被蒋介石称为“当代孙膑” ,不可以常人度之。
1935年1月,刘伯承指挥红军先遣部队突破乌江,智取遵义,甩开了国军主力的围追堵截,使伤亡大半、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短期休整。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拥护毛泽东主张。协助毛泽东等组织指挥了四渡赤水、二进遵义等战役,带领部队跳出包围圈,直插云南北部,并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保障全军渡过天险金沙江,使他的指挥艺术逐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5月率部进入大凉山,与彝族首领歃血为盟,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继而指挥所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打开红军北上的通路。在1935年这大半年是刘伯承一生高光时期,这也确立了他在军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解放战争时期,率中野将战火引向国统区的腹地。当时中原遭受重兵围困,形势最为严峻,半年中野十几万的人马锐减至五万,但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后,让蒋介石后方不安了。
还有就是一位白崇禧。作为民国新桂系和国民党高级将领,以其多谋而狡诈的军事智慧著称,被称为“小诸葛”。在北伐、抗战中立下功勋,在进军东北战场小有建树,在中原地区进击刘伯承。1948年在国共决战的淮海战场拒绝出兵,导致黄维兵团最终独木难支,在廖运周阵前起义的不利局势下,在华野与中野的联合打击下,最终阵脚方乱、溃不成军、折戟沉沙。
国共战争由此一战定乾坤。虽然过江后,白在青树坪的伏击战,让林彪损失了个把主力师,但在百万雄师面前,这也就不足为道。桂系的覆灭只剩时间问题了。
将星如云,光辉灿烂。在社会发展的征途上,将星仍会层出叠见,他们不仅会照亮夜空,也激励着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