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繁华才是春
—— 许地山素描
陈 慧 瑛
二十世纪现代文坛,以
飘萍转絮 畸零身世
许地山,福建龙溪人,原籍广东潮阳,名赞堃,乳名叔丑,号地山,笔名落华生,
许先生的一生,恰似一条弯弯曲曲跌宕起伏的河流——生后数月,中日开战,未及二载,台湾失守,是时其父为台湾筹防局统领 ,散财避地大陆,三岁时,先生随父寄籍漳州龙溪。九岁,随父赴徐闻任所,后又辗转阳春、江州、三水诸县。十四岁,再随父移宦广州,师从徐展云、龙积之、龙伯纯
1935年,因与燕大教务长司徒雷登意见不合,四十岁的许先生,南来广州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教授。同年冬,先生再赴印度,一年后回国,仍执教燕大。四十二岁,因胡适博士之荐,先生就任香港大学中文系学院主任、教授,任职六年。四十九岁秋日,先生病逝于香港,下葬于薄扶林道中华基督坟场。
先生的一生,是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奋进的一生,是座不暖席车马倥偬云水天涯的一生,因此,他虽不幸早逝,但属于他的近半个世纪的岁月,留下的是一片铿锵的回响和耀眼的亮色
文学哲学 花开并蒂
关于文学类,我拜读过先生的散文集《空山灵雨》、《杂感集》、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其中的名篇如《落花生》、《缀网劳蛛》、《春桃》等,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译著《孟加拉民间故事》、《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则是中西文学合璧的产儿。
至于学术著作,我涉猎不多,大约有《印度文学》、《达衷集》、《道教史》、《国粹与国学》、《扶箕迷信的研究》、《佛藏子目引得》等。
先生的著作,以1926年学成回国任教为界,前期以文学创作为主;后期以学术著述为主。
我的关注点在于文学。
因此,先生文学著作可归为两条:一是“爱”的宗教,一是“无我”。但他的理念,不是虚空,而是奋斗、进取,纵使失败,也义无反顾地再接再厉。先生说:“人生如蜘蛛结网,网难保不破,但照结不误,破了再补。”这一“补网人生观”,是积极入世的,也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
另外,先生的作品,特别是散文,既有洗尽铅华的朴实,如《落花生》,又有缠绵悱恻的温馨,如《笑》、《香》;既有俗世的男性阳刚、女性柔媚,如《无法投递之邮件》、《荼蘼》、《忆卢沟桥》;又有红尘中的哲学思索,如《海》、《七宝池上的乡思》、《蛇》;至于空灵隽永如诗的篇章,如《梨花》、《桥边》、《再会》等等,则比比皆是。先生的小说《春桃》,改编为同名电影。
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它的万花筒多棱镜般地闪烁异彩。宋庆龄、徐悲鸿、茅盾、郭沫若、柳亚子、郁达夫、老舍等,对先生的人品学识均有很高的评价。
不能不说的许南英
许南英先生是许地山的父亲。忠贞爱国、耿介正直又满腹诗文的许南英,对许地山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
许南英是台湾历史上第二十五位进士。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任清朝驻台湾筹防局统领的许南英,扼守台南,激于民族大义, 率部奋死抵抗,苦撑危局,还将多年积蓄充作官饷,奈何回天无力,台湾最终沦陷。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战争失利后,将台湾割让日本,富有爱国思想的许南英,不愿做亡国奴,抛弃全部财产,带领一家迁回大陆,在福建省龙溪县(即今漳州市)落户,认祖归宗。后来出洋,因欧战滞留南洋,病故于苏门答腊。
许南英不仅是一位抗敌名将,也是台湾一位著名的诗人,战前战后,他写了一系列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诗篇——
“雄心尽付东流水,莽莽河山抱杞忧”,是他歌咏抗敌民族英雄季篯的诗章;
“沙场白骨臣之壮,幕府青衫我独贤”,“血枯魂化三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蚕”,是
“不随桃李斗秾华,一勺清泉养绿芽。几度春风深酝酿,托根天地亦开花”,是借咏水仙以寄故土沦丧、国破家亡之悲凉;
“旅客他乡是故乡,到处溪山是主人”,“某山某水还无恙,谁毁谁誉任自然”,“合为诸生开望眼,相期祖国焕辉光”,是羁旅怀乡中爱国志士的情愫。
……
许南英大敌当前时的报国壮举、民族屈辱后的慷慨悲歌,是一代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许氏家族的荣光。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才华横溢的文学素养,对
赤子情肠志士心
由于父辈忠贞报国情怀的言传身教浸润熏陶,
1906年,先生进旅粤中学(原名随宦学堂),四年后毕业。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广州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富有进步思想的17岁的许地山,毅然剪掉辫子,投身革命活动。
1921年1月,茅盾、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该刊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既是杰出作家,又是杰出民俗学家的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后,时任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的许地山,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后,出于高度的责任感,先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并拒绝为国民党反动派主办文化宣传活动及撰写文章。
1938年3月至1941年,抗战爆发后,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香港,许地山和由内地来香港的文艺界进步人士茅盾、胡愈之、徐悲鸿、关山月、柳亚子、杨刚、萧红等,全力发动香港文化艺术界群众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尽心尽力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积极开展组织教育工作。
在祖国危难之秋,
就是一颗落花生
许地山的妻子周俟松说:“地山在生活上,一无嗜好,衣食简朴……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与广大群众交谈,对人真挚谦虚,对义务竭尽所能,对权利从来淡薄……”
在孩子的眼里,身为父亲的许地山又是什么样的?许地山的儿子周苓仲回忆一家人“经常追逐为戏,妈妈当母鸡,我们兄妹两个当小鸡,爸爸当老鹰,常常被爸爸捉住抱起来打屁股……”
地
许地山常穿自己设计的长仅及膝、对襟不翻领的棉布大衫,蓄着山羊胡子,又爱写钟鼎文或梵文,因此同学多戏称他为“三怪”,也有称他为“莎士比亚”、“许真人”的,他都微笑以对。平日里,他能文善诗,谈笑自如,有时讲普通话,有时讲闽南话,有时又讲广州话,风趣横生,和蔼可亲,人多喜欢跟他接近。
地
地
先生本色、谦和,没有名士的骄人气势,一生崇尚质朴无华、真诚内敛的落花生精神。
先生本身就是一颗落花生!
冰心轶事及胜友如云
地
1923年初秋,燕京大学有四位同学同船赴美,其中就有冰心和地山,说来也巧,冰心和后来的丈夫吴文藻相识,还是因为她请地山帮忙找清华的学生吴卓,地山却把吴文藻给找来。地山以后常对冰心说:“亏得当时的阴差阳错,否则,你们到美国后,一个在东方波斯顿的威尔斯利,一个在北方新罕布什州的达特黙思,相去七、八小时的火车,也许就永远没有机会相识了!”
1926年,冰心从威尔斯利大学得到硕士学位后,回到燕大任教。次年,地山也从英国回到燕大,于是接触机会较多。1928年,经熊佛西夫妇介绍,地山与周俟松相识,1929年,在朗润园美国女教授鲍贵思家里宣布订婚,是日,中文的贺词,就是冰心宣布的。冰心幽默地说:“这也算是我对他那次‘阴差阳错’的酬谢吧!”
冰心先生对地
可惜天妒忠良,地
不仅冰心先生,当年文艺界的翘楚,对地
老舍先生说:“……他明知道某某人对他不起,或是知道某某人的毛病,他仍然是一团和气,以朋友相待。他不会发脾气。……为了读书,他可以忘了吃饭。”
与许地山交往的文友,还有梁实秋、周作人、蔡元培、柳亚子、胡愈之、邹韬奋、陈寅恪、瞿秋白、泰戈尔等等。
正如漳州作
当
地
香港中华儿童书院五年级学生谭孟荪,为地山先生写了一首悼诗:
南中国殒了一颗文星,
但世人永存着不朽的《萤灯》。
我痛哭这位文化的伟人,
纪念爱护我们的导师“落花生”。
南中国殒了一颗文星,
《桃金娘》却是永生。
我痛哭这位新文艺运动的老战士,纪念爱护我们的导师“落花生”。
地山先生的过早辞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损失,也是他所有的文字知交和所有的学生永远的悲痛!
题 外 话
1915年冬至1917年夏,许地山先生曾居住漳州新华东街管厝巷。
今年,
我心惋惜:“这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呀,怎么说拆就拆了呢?那拆迁补偿在哪儿?”
痴痴地站在元南路上,看着补偿后的许家空房,我心怆然!近年来,我参观过漳州的许多城镇乡村,真是美丽处处变化天翻地覆;我瞻仰过平和县林语堂故居和芗城区林语堂纪念馆,那真是精工巧构、文彩斑斓、气派非凡。林语堂是文坛秀士,是漳州的名片,故乡人民崇敬他是应该的!但
当然,只要千秋人长忆,未必繁华才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