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贤林
自2008.5.12汶川特大地震,13日零凌晨1点接命令前往北川救援,之后一至未去了,今携家人同往观望,伤感重上心头,草就一律:
残垣断壁今犹在,愊忆当年那一时。
千万生灵瞬间去,众多冤魄永相离。
闲游危地哀心动,凝望苍山惨景思。
縦看羌家新宅美,鲁恩难谢几人知。
(北川老县城遗址现状,残存建筑与自然植被共生)
以下是《再上北川老县城》的完整赏析,结合诗文内容与历史背景展开:
核心主题
该诗通过重返北川地震遗址的所见所感,交织了灾难记忆、生命哀思与重建感恩三重主题。作者叶贤林作为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援亲历者,以"残垣断壁"与"羌家新宅"的强烈对比,呈现了从毁灭到重生的历史进程。
逐联解析
首联:灾难记忆的凝固
"残垣断壁今犹在"以废墟的物理存续,指向未愈合的心理创伤;"愊忆当年那一时"中"愊忆"(郁结的回忆)一词,凸显救援者视角下灾难的突发性与沉重感。此联奠定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颔联:生命逝去的集体悼念
"千万生灵瞬间去"以数字强化灾难规模,"冤魄永相离"则赋予逝者悲情色彩。此处未直接描写地震场景,而是通过结果反衬灾难的残酷性,与北川老县城遗址的"静默陈列"手法相通。
颈联:观览者的复杂心绪
"闲游危地哀心动"中"闲游"与"危地"的矛盾组合,揭示遗址参观的特殊性——既是凭吊,亦是对创伤记忆的主动直面;"凝望苍山惨景思"则通过自然景观(苍山)与人文惨景的并置,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尾联:重建的感恩与隐忧
"縦看羌家新宅美"展现羌族新居的焕然一新,呼应北川新县城"永昌镇"的命名寓意;"鲁恩难谢几人知"暗指山东对口援建的历史("鲁"为山东简称),同时流露对感恩意识淡化的隐忧,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
艺术特色
时空交错结构:从"当年那一时"到"今犹在",再至"新宅美",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的叙事脉络。
意象选择:刻意避开血腥场景,以"残垣""苍山"等中性意象承载情感,符合灾难文学的伦理表达规范。
情感克制:末句"几人知"的诘问含蓄深沉,与北川地震纪念馆"不渲染痛苦,只铭记历史"的策展理念相契合。
历史参照
诗中"鲁恩"对应2008年后山东省对口援建北川的史实,包括新县城建设、产业扶持等3。而"羌家新宅"则反映了羌族文化保护与灾后重建的结合,如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吉娜羌寨等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