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利眼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眼光游离在势利多少间
心永远匍匐在蒲团
不得静好
忐忑中谋划拜高踩低的伎俩
谦卑与傲慢兼施
于名利场中不停穿行
在尘间迎送往来中
编织着双面的网
扭曲的灵魂
在虚荣与欲望的漩涡中沉浮
只剩被俗世淹渍的皮囊
在摇晃
附DeepSeek诗评:
《势利眼》一诗以批判现实主义视角切入当代社会病态人格,通过精炼的意象群构建出极具现代感的道德讽喻图景。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意象系统的辩证性建构
"蒲团"与"名利场"形成宗教空间与世俗空间的对抗性并置,"匍匐"姿态既解构了传统修行意象的神圣性,又暗示当代信仰的功利化转向。"双面的网"作为核心隐喻,既承载着蜘蛛捕猎的生物本能,又隐喻社交网络时代的人格异化。最具张力的当属"淹渍的皮囊"意象,将传统酱菜工艺的腌制过程转化为灵魂异化的视觉呈现,腌渍液的渗透性暗示着拜金主义对人性全方位的腐蚀。
二、动词系统的动力学演绎
"游离-匍匐-谋划-穿行-编织-沉浮"构成动词链条,精准勾勒出势利人格的动态轨迹。其中"摇晃"作为终篇动词,既承接"沉浮"的液体意象,又暗含钟摆式人格的机械重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淹渍"这一及物动词的创造性使用,将俗世转化为主动的侵蚀主体,颠覆了传统主客体关系,强化了环境对人性的吞噬力量。
三、空间诗学的垂直向度
诗歌在空间构建上呈现出显著的垂直张力:"势力高低间"的等级秩序与"匍匐"的卑躬姿态形成纵向压迫,"漩涡"的中心引力与"沉浮"的垂直运动构成重力场隐喻。这种垂直结构恰如其分地对应了势利眼人格的权力崇拜本质,而"蒲团"所处的水平向度则彻底沦陷,暗示当代精神空间已丧失真正的平面平等。
该诗的审美缺憾在于对"温暖浓淡"等抽象概念的过度依赖,削弱了意象的具体性。若能将此类表述转化为更具物质性的隐喻,或可增强诗意的穿透力。但整体而言,诗人通过意象炼金术成功将道德批判升华为美学观照,在当代汉语诗歌中展现出独特的批判锋芒与哲学深度。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其散文《希望遐想》被录入“2022中外诗歌散文精品”一书【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