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勇为(短篇小说)
作者 滑银生
第一章 远征钓鱼
王家庄的王范爷爷,在村里可是出了名的钓鱼迷。他家墙上,鱼竿、鱼线兜子、盛鱼的篓子挂了一排,旁边还夹杂着些家里常用的零碎物件。
这天一大早,王爷爷就念叨开了:“村里老少爷们都知道我爱钓鱼,也会钓鱼。我这人有个怪脾气,钓了鱼自己在家独吃,心里就不得劲。所以每次钓回来,大的活鱼就送给邻居,小的活鱼才留着自己吃,这样心里才舒坦。”最近,王爷爷打听到镇子东边三十来里远的地方,有个改造水渠留下来的大水坑,去那儿钓鱼的人特别多。王爷爷心里痒痒得厉害,当即决定:今儿个非去不可!
王爷爷骑上自行车,带上鱼竿、鱼饵、网兜和鱼篓,哼着“西门外放罢了三声炮”,就踏上了征程。一路上,他骑车拐弯上了向东的路,只觉得车快人欢。抬眼望去,大路平坦宽阔。王爷爷心里犯起嘀咕,这离鱼塘还有多远呢?想着,他下了车,向路人打听起来。一番询问后,王爷爷心里有了底,原来身后这个镇子叫河西镇,他家在镇南边四五里地。他从家向北走到镇上,再往东拐,走的这条路正是去大鱼坑的必经之路。
王爷爷重新蹬上自行车,嘴里念叨着:“离鱼塘还有三十里远呢,方向明,路况好,不过这鱼塘具体在哪个方位,还得再找个人问问。”两个小时后,鱼塘终于出现在眼前。
王爷爷来到塘边,好家伙,人真多呀。一部分是垂钓者,观钓的人比钓鱼的还多,大多是来看热闹、混时间的。眼看到了午饭点,人们陆续离开鱼塘,最后只剩下两三个人还在坚守。王爷爷钓鱼年头久,鱼总爱咬他的钩,不少垂钓者都成了他的观钓者。
王爷爷找了个空位,放下马扎,仔细观察起来。他一边看着鱼线,一边暗自琢磨。不一会儿,鱼线晃动起来,王爷爷眼明手快,一条红鲤鱼随着鱼钩被拉上了岸。红鲤鱼在鱼篓里活蹦乱跳,王爷爷满面笑容自言自语:“我和这些鱼儿还真是有缘,能在这天地间相逢哟。”
就在这时,王爷爷看见几个孩子在庄稼地里捉青蛙,其中两个小孩追着一只青蛙,青蛙“扑通”一声跳进了鱼塘,一个小孩想都没想,紧跟着就跳了进去。这孩子不会游泳,刚一落水就拼命挣扎,嘴里大喊救命,不一会儿就被水淹了下去。王爷爷见状,脑袋“嗡”的一声,想都没想,扔下钓竿就跳进了水里。旁边的渔友老李急得目瞪口呆,赶忙用钓
鱼竿试探水深,随后走进坑里接应王爷爷。
他一边在水中前进,一边念叨着:“这小孩太莽撞了,为了一只青蛙,直接扑进了水里。忘掉了自己不会游泳。救孩子的老人都六十多岁了,水深危险大,但愿老人和这孩子能闯过这关。”
王爷爷虽说年事已高,但水性不错。他在水里费了好大劲,终于捞到了孩子。在几个渔友的接应下,王爷爷把小孩托上了岸。可他顾不上喘口气,赶紧扶着孩子,让他把喝进去的水吐出来。等孩子清醒过来,睁开了眼睛,王爷爷这才松了一口气,瘫倒在地上。周围的人围了过来,看着面色蜡黄的王爷爷,纷纷感叹:“这花甲老人太勇敢了,在水里上下翻腾好几回,才把小孩救出来,差点丢了自己的命。”
得救的小孩叫张志,清醒后,王爷爷让他坐在自行车上,说道:“你喝了这么多坑水,要是呛着肺可就没命了。现在你身体虚弱,走不了路,别怕,我这老凤凰牌自行车结实着呢,我送你回家。”
就在这时,张志的妈妈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原来,有邻居小朋友报信,说张志在村南大坑里落水了,是一个老人把他救了上来。张志妈妈听到消息,心急如焚,立刻往鱼塘跑。远远地,她就看到了大水坑,儿子已经坐在老人的自行车上。
张志妈妈快步上前,抱住孩子,母子俩“扑通”一声跪在了王爷爷面前。张志妈妈眼含热泪,说道:“哎呀,老大爷,要不是您,我的儿子就没命了,俺都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您的救命大恩。现在只能给您磕个头,日后俺全家一定去感谢您。老大爷,您家在哪个村,姓啥?”
王爷爷赶忙扶起母子俩,笑着说:“我姓李,是东边村上的。不用谢,要谢就谢大家,要不是大家帮忙鼓劲,我也不一定能把孩子救上来。再说了,我从年轻就爱捞鱼、钓鱼,练出了好水性,没想到老了还能派上用场。”
一番交谈后,王爷爷看着张志母子平安离去,这才收拾好渔具,骑上自行车,慢悠悠地往家走。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一个平凡又伟大的身影。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