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豫剧现代戏
《朝阳沟》的艺术成就
作者:刘全森
朗诵:大梅
亲家母,你坐下,
咱们说说知心话,
亲家母,咱都坐下呀!
咱们随便拉一拉!
老嫂子,你到俺家,尝尝山沟里的大西瓜……
这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就出自现代豫剧《朝阳沟》的大结局高潮时段,六十七年来,传唱大江南北,风靡长城内外,经久不息,余音袅袅……
《朝阳沟》是河南省豫剧三团推出的大型现代戏,1958.5.19日首演郑州,
编剧,杨兰春;
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
导演:杨兰春,许欣。
主要演员有:魏云,王善朴,高洁,杨华瑞,马琳,等三团演职人员。
该剧一经推出,走进广大乡村,推向众多城市,立刻引起轰动!观众如云,掌声雷动,人民喜爱,百听不厌,百看不烦!
《朝阳沟》还荣幸被邀请进京演出,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和首都观众的热切好评!
因为持久的热度和一浪高过一浪的剧迷热情,此剧在1963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映幕,成为第一部现代戏豫剧电影。
从那时到现在,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现今的社会更是百花齐放,剧种繁多,各种文艺汇演,众多文化传承,影视剧灿若繁星,出版物印刷品无以穷计!
但《朝阳沟》的无限生命力与别人无法逾越的现代戏高峰,成为一枝独秀,灿烂辉煌!
此剧能取得如此伟大的业绩,与三大因素密切相关,丝丝相扣!
一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被当代戏剧界称为“朝阳沟之父”的编剧——杨兰春先生,他1920年生于河北武安,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俗语俚句,对豫剧的传统流派,各种唱腔深刻领悟又自成一体,他才华横溢,既编又导,七天时间就把该剧搬上舞台,并成功举办了首场演出。
二是:演员整体基本功扎实,魏云的情感饱满,演技精湛,百回千转,声音圆润。
王善朴的举止沉稳,淳朴厚重,音域明亮,坚定有力。
高洁的注重发声,吐字清晰,刚柔并济,细腻委婉。
杨华瑞的演技娴熟,大开大合,嗓音独特,收放自如。
马琳的活泼可爱,音域宽厚,粗犷豪爽,声情并茂。
三是,音乐设计,王基笑先生深厚的乐理基础,对豫剧唱腔的大胆改进,融入了传统的乐器与现代的西洋器具,完美柔和,相得益彰,每个演员的唱词,唱腔,和乐谱的编写,注入内涵,介入感情因素,所以,观众听起来才那么舒畅悦耳,大饱音福!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一部观众长久喜爱的现代戏,一部引起几代人痴迷热爱的《朝阳沟》,她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艺术必须来源于生活,艺术必须和观众心连心,懂得观众审美习惯,写他们爱看爱听的喜闻乐见的身边故事,讲他们能听得懂的人情故事,善恶回报。
现如今,魏云老师和马琳老师已经西去瑶池了,留给热爱她们的观众深深的惋惜与永远的怀念。
杨兰春先生和王基笑老师也先后驾鹤远行。为了永远的怀念杨兰春大师,他的故乡武安县管陶乡列江村,现改名朝阳沟村。
河南登封市大冶镇曹村因是《朝阳沟》的创作原型地和杨先生曾在此蹲点体验生活大半年,为了纪念永远的“朝阳沟之父”,现也改名:朝阳沟村。
《朝阳沟》1999年入选建国50周年百部精品剧目。
让我们向经典豫剧致敬!
向为《朝阳沟》一剧做出伟大贡献的各位人民艺术家致敬!
滔滔黄河水日夜流淌;
悠悠豫剧音欢快向上!
让我们再重温二段《朝阳沟》的优美唱段: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
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
年轻人多理想展翅高飞,
农村是我们的广闊天地,
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
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
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
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呀,我也住不烦呀!
《朝阳沟》名播华夏!
新豫剧历久弥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