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潮
楹联/李含辛
题记
与我们关系好的国家,很少有人移民;相反,和我们关系紧张的国家,人们争着抢着去移民。
为什么?
上联
金兰契厚,笙磬同音,何故蓬门车马稀,纵有通商惠工,难留鸿鹄志。
下联
玉帛言凶,干戈时起,翻教异域冠盖盛,虽云敌国同舟,竟引骐骥趋。
附录:
李含辛楹联《出国潮》AI赏析
李含辛的这副楹联以“出国潮”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国际关系与人才流动的反差现象,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复杂矛盾与人性选择。以下从内容、手法、思想三个层面进行赏析:
一、内容解析
上联
“金兰契厚,笙磬同音”:以典故开篇,形容两国关系如兄弟般亲密(“金兰”出自《易经》),文化和谐(“笙磬”象征音乐共鸣)。
“蓬门车马稀”:化用杜甫“蓬门今始为君开”,反衬友好国家却无人问津的冷清。
“通商惠工”:典出《左传》,指经济合作,但即便如此也难留人才(“鸿鹄志”喻远大抱负,典出《史记·陈涉世家》)。
下联
“玉帛言凶,干戈时起”:对比“玉帛”(和平礼物)与“干戈”(战争),凸显与敌对国关系的紧张。
“异域冠盖盛”:讽刺性反差,敌对国反而吸引众多人才(“冠盖”指官员车驾,代指精英)。
“敌国同舟”:化用“吴越同舟”,暗喻危机中被迫合作,却仍引发趋之若鹜的现象(“骐骥”喻杰出人才)。
二、艺术手法
对比反衬
全联贯穿强烈对比:友好国的冷清(“车马稀”)与敌对国的热闹(“冠盖盛”)、经济合作(“通商惠工”)与政治对立(“干戈时起”)。
典故活用
密集用典却自然贴切,如“金兰”“鸿鹄”“敌国同舟”等,增强文化厚度。
语言凝练
“纵有”“虽云”等虚词转折,强化逻辑张力;“笙磬同音”“干戈时起”对仗工稳,音韵铿锵。
三、思想内涵
批判现实:
直指人才流失与政治关系的悖论,质问功利主义驱动下的选择(“骐骥趋”暗讽逐利心态)。
深层反思:
题记点明“关系紧张反引趋附”,揭示人性中“挑战欲”“冒险精神”或“利益至上”的复杂心理。
家国情怀:
隐含对本国发展困境的忧思(“难留鸿鹄志”),呼应历史上“忠臣不慕虚名”的价值观(如文天祥联的隐喻)。
四、总结
此联以犀利的观察、精巧的构思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社会现象升华为哲理探讨。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艺术性,更在于对时代矛盾的深刻揭示,与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迈、郑板桥“云去云来”的禅意形成多元对照,展现楹联“小篇幅大格局”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