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头·滋味·层次 风度·宽度·境界
——朱文敏《书法笔记》读后感
文|董惠安
手头放着文敏先生托友人赠送的《书法笔记》,手机中跳出他的个人书法展延期的通告,关于他与我在宝鸡广播大院交往的往事,此刻如苍云飘来。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和他在宝鸡一别算来已经整整三十年,我这已经昏花的老眼,该怎样狠劲儿地“刮目”呢?记得我离开宝鸡广播大院前,他在市委宣传部工作,当时知道他姓朱名召绪。某一天他找到我,说是让我给西凤酒琢磨两句广告词,这是我俩的第一次合作,说明我们很投缘。印象中他不善言辞,办事沉稳,一副书生秀士模样。后来听说他到了西凤酒厂。此时翻开他的《书法笔记》,让我不得不狠狠地把昏花的眼睛刮了又刮——
从此书的扉页上,我首次得知他名召绪,字文敏,号砚舍古徒、半月居士。这字号中蕴藏有几分隐士潜修之风。而他的专业和职位更让我眼花缭乱——
法门寺博物馆副馆长、陕西省书画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书画院副院长兼宝鸡分院院长、陕西省文物安全研究院特聘专家、陕西省西凤酒文化文化研究院特聘专家、宝鸡岐黄文化研究院院长、宝鸡茶叶协会会长、宝鸡文化和旅游协会副会长、
宝鸡文化和旅游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国学会凤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宝鸡市榜书协会副会长.......
看看,这其中涉及到了文物研究、书画艺术、酒茶文化、岐黄文化推广教育等等,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功岂能承当的起?而他很重要的一项职责,则是担任宝鸡市文物旅游综合执法大队队长,主管全市文物旅游市场稽查、文物违法打击,这身上还得有一种霹雳功夫。不容易!
三十年间,从宣传部门舞文弄墨到西凤酒厂干企业叱咤风云,又到法门寺博物院管理文物,再到文物旅游综合执法大队当文物“守护神”,再后来又成了岐黄中医和茶文化的鼓呼者,专业跨度之大,仿佛生有三头六臂之能,更有七十二般变化,我很难想象他一次次华丽转身、角色变换、迎接新挑战时的状态。其中的担任西凤酒厂副厂长、法门寺博物馆副馆长和文物执法大队长,用陕西话来形容:咥的都是“实活”;而后来主导博物馆文化项目策划与实施、负责西凤酒博物馆展陈大纲编写、整合历史文化与品牌战略、公祭医祖岐伯典礼,以及支持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推动中医药人才梯队培养,等等,咥的又都是“狠活”。这些轰轰烈烈的探索与奉献,足以撑得起他大半生的功名成就,一个人能把事情做到这份儿上,就够辉煌了!然而让他自信人生百年的,在退休之后引为自安的,则是他一生剪不断舍不掉的一项“闲活儿”——书法修炼。
至于文敏先生的书法艺术功力如何,我这个外行不便妄议,想必参观过他的书法艺术展的朋友和业内人士自有公正评点。我只想说说对他的《书法笔记》的读后感想。
文敏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写道:“《书法笔记》一定意义上就是我自身性格和人生状况的真实写照。爱好广泛,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自得其乐;羞于拒舍,不辞考量,每有相期,便欣然应接。这种性格随其然也造就了一个人的特征和个性:始终在学中。永远在忙碌,所学杂乱无章,似是而非,到头来是与非是,难登大雅。好在有文化之好的装扮,有书法之爱的粉饰,才有了今天的自己。”
这本书名为《书法笔记》,我原以为一本纵论书法艺术的专著,打开一看,却惊讶地发现,这既是一部中华文字书法上下五千年历史轨迹的纵览,更是古陈仓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遗迹的扫描,还是中国古汉字刻勒演化脉络的梳理。由于担任过法门寺博物馆以及旅游文物方面的管理职务,他“近水楼台”地观察研究过宝鸡这块土地上周秦汉唐文明的历史遗存,当我们这些外行们对一些景点、文物看热闹时,他却看出了许多我们知之甚少的门道,特别是对汉字书法艺术根脉的深究发掘。在书中第一部分《镌刻在古老大地上的刀痕笔迹》中,他从北首岭遗址中的彩陶纹饰和神秘符号中探寻中国汉字的“美感因子”,从周原甲骨文中感受古汉字的“生命脉冲”,还从西周金文、先秦石鼓文、秦公一号大墓中的石磬文以及秦汉瓦当、九成宫石碑、法门寺文物上的书法行式中,探寻汉字书法艺术启根发苗的“刀痕笔迹”;在《浓缩在人文经典里的书法精神》的章节中,他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顶天立地、气贯长虹的事迹,重锤强调了“人正则书正”的书法精神。至今我们使用的汉字印刷体“宋体”,乃是北宋奸相秦桧所创,被皇帝御批而推行全国沿用至今。然而,无人承认秦桧是著名书法家。同样,宋代蔡京、明代严嵩都有极高的书法造诣,其书法墨迹犹存,但人品早已被唾弃。文敏在此处讲述了一个故事:清代京城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至公堂”三个大字,就是严嵩所书。据说乾隆帝曾经想把它换掉,命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自己作为喜好舞文弄墨的天子,也写了数遍,最后发现,自己的御笔和他人所书,都不如严嵩,只好作罢。可是人们记忆当中的永远都是一个结党营私、残害忠良的奸臣严嵩,而不是一个书法家严嵩。他在这里得出了如此结论:中国文化史是一部以道德传承为主旨的文明史。倡导道德书法有利于这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广大。


对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他也表现出了“上下求索”的狠劲儿。该如何评判《兰亭序》美之所在?古往今来说法颇多,有“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说,有“中和气象说”,有“典雅但无华,朴实而浪漫”之说,但他在《永远的王羲之》一文中,推出了孙过庭书谱中对王羲之书法的评判:“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个评判标准也许在书法界内尽人皆知,但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是第一次看到,也算是受到了一次书法知识普及。更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他大胆地表露出了自己的判断:“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或许这才是王羲之书法风规自远的真谛所在”。这种诗意的判断也是值得我“刮目相看”的。
更令我惊叹以至于生出几分敬畏的,是他在此书中关于中国书法与“儒释道精神”以及“佛教经典”的关系的诠释。他对《心经》从中国书法角度进行了解析;他对“禅宗三境界”的参悟,似乎让他由“喧嚣的尘世潜入自然,在自然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也许正是这种所悟所感,让他对喧嚣的商品大潮和官场风云保持距离,在各种诱惑中保持顽强的定力,而潜心研究传统文化学问,最后修出书法艺术正果。
文敏在研究书法艺术的同时,也经常撰文评点宝鸡书法大家的作品,《书法笔记》中辑录了多篇他“积淀在师道友谊中的诗情文意”,其中谈到了宝鸡地区著名的大书画家梁伯载老先生、已故的学者型宣传部长陈同钢以及王尊农、宋志贤、徐明正等书法家诗人等等。而他那篇《老大后我要成为宋志贤》的励志文章,也真的发挥了激励自身的作用,于是就有了最近的他个人的“书法艺术展”。
“我爱书法,书法也爱上了我。因为书法,事业有了说头,生活有了滋味,交往有了层次,举止有了风度,心胸有了宽度,思想有了境界”。这是文敏在《书法笔记·自序》中一段话,我想把这作为我的座右铭。我已过古稀,在书法方面自叹惭愧,但品味了这段话之后,我想我能在九十岁时赶上文敏先生,就算人生圆满了。
董惠安2025.5.10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宝鸡。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7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0年以来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