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鼓响咚咚
作者:赵玉文
多年了一直是这样,正月二十四晚上,让大鼓来家里敲打一阵,心里适才舒服。
晚上敲鼓,原本是正月二十五火神庙会的一个项目,前一夜,由十多人组成一个鼓队,庙戏一结束,大鼓开始响起来,先在庙台敲一阵,然后开始转大街,使整个村庄一夜无眠,像除夕夜。流传几百年的民俗文化,已默默植入人们心里,每到此时,好多程序自然而就。至于什么时候入户擂鼓?说不清,自从恢复庙会以来,我家好像没中断过。鼓队入户不是白给敲,十多个人抬着闷重的家伙,寒天冷地,又黑灯瞎火来到家里,再施一顿力气,收点辛苦费理所当然,只是物价飞涨,辛苦费不能一成不变,仍需随行就市,记得开始时,给一把花生糖块即可,鼓队人嘻嘻呵呵好像受之有愧,后来两盒五块钱香烟,再后来变成一条,或五十元,再再后来就是一百元了,要问这个价格谁给制定?说不清,但有一点能肯定,不是鼓队人,给你敲了,即使你什么都不给,鼓队人一准不要,顶多背地说你抠门,以后再不会上门给你敲,是物价局吗?
笑话,才不管你陈皮子烂芝麻事,周瑜打黄盖,打的愿意打,挨的愿意挨,两厢情愿,倒是听说近两年过会,当村官的有些吃不消,几十场节目轮流上门“服务”,一场一百,着实让人头痛。而二十四入户敲鼓,户主们十分乐意,给钱多少自己心里估算,有上年的底数,结合市场经济,加上互相询问,便形成一个价格,有慷慨人还会掏出二百元打赏。话又说回来,鼓队不是每家都去敲,凡是去的户一是村干部,二是暴发户,三是有摊点人家,四是鼓队自己人,至于为什么家户愿意让敲?有什么意义?普遍认为,正月,鼓乐铜器在家响响,可增添节日气息,增强家庭凝聚力,契合正月迎新纳福的传统氛围。
因之,逐年来,恳请敲鼓的户越来越多,十多个鼓队人,有抬鼓的有敲锣的有拍镲的,浩浩荡荡十分热闹。打鼓的人最幸苦,需三四个人轮流干,且是多面手,铜器家伙都能操作,犹如一个全能运动员,而拍镲敲锣人就只能当配角,即使有人能拿起鼓槌,敲个慢板可以,挨到快板和急板时就乱了鼓点,手不听使唤。说起来,我二哥的打鼓虽不能说技压群芳却也数一数二,能把鼓敲得娴熟润滑,出神入化,他的左手功底尤为突出,翻鼓槌的动作让人望尘莫及,自然而然,他成了鼓头,只要村里有活动,总会叫他参加。近年来,鼓乐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扩展到婚丧嫁娶,成为重要的乡村文化符号,通过鼓乐,给人增添一种祈福纳吉意象,太平鼓,太平年,太平盛世,乡村的传统文化在熠熠发光。
任了鼓头的二哥责任性很强,无论上哪演出都会说道说道,强调一下纪律,不能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影响,正月二十四晚上同样,出发前告知大家,无论去谁家,都要规规矩矩,安安稳稳,给东西多少不能计较,愿意让多敲一会儿的不能嫌累,无论是敲鼓的还是打锣拍镲的主动换歇,不要跟着闲跑,鼓队人十分赞成,很敬重二哥。
将近十二点时,该去的户和曾经联系的户都已敲过,鼓队人正在街上歇息,低保户马旦从灯影里慢慢走过来,磕磕巴巴说,我------我手里还有三------三十块钱,能不能去我家敲敲?或许是大家累了,对马旦的话无动于衷。马旦显得窘迫,挠着头又挤出一句,我家有花------花生,你们去了随便吃随便装。这下人们有了反应,把目光一下投向马旦,好像等着听他下一句话,有人戏言,把你家今年刨的花生都献出来才给你敲。马旦再无言以对,怔怔地看着大鼓,仿佛要把它吞噬在眼里。我二哥赶紧解围,咱们大家再幸苦一下吧,马旦人不错。
马旦上前抓起抬杆说,我来抬鼓。
看到马旦的殷勤与可怜,鼓队人一下来了劲,给马旦家敲了鼓,大家都同意二哥的提议不要钱,只象征性抓了几个花生。人们嘻嘻呵呵离开时,有一人冒出一句,马旦的花生炒得有点欠火。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