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陈怀玉,是仙桃彭场共同村人,属羊。1931年7月10日,母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姊妹4人,上有一个姐姐,下有2个弟弟。
母亲说她19岁就来到叶家,先后在彭场华强织布厂、仙桃制药厂、仙桃市政府招待所等工作,披星戴月,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同时,她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重担,用无私的爱心温暖每一位家人。她把我们4个子女抚养成人,含辛茹苦。在困难时期,她自己挨饿也要尽可能让我们吃得饱一些,缝缝补补也要让我们穿得暖和、整洁一些。60年代最艰苦的日子里,父亲在通海口区担任区长、区委副书记,母亲却常常饿着肚子,过汉江到天门农村那边挖野菜、拣黄豆,还去餐馆拣过藕节,为的是弥补家里粮食的严重不足。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在道德品质和为人方面对我们循循善诱,发现不好的行为就立即指出,良好的家风家教在我们子女及孙辈身上闪现。
她教育我们要为人诚实厚道、要勤俭节约、要吃苦耐劳……她常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受苦受磨难的。”“人不要怕吃亏,力气去了有回的。……”
我记得2022年仙桃市档案馆组织摄影团队给我们家拍摄《百封家书传家风》家风家教短片时,采访时年92岁的母亲,问她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母亲不假思索地说:“我们俩口子一辈子没有红过脸,一辈子没有和左邻右舍扯过皮。”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夫妻和谐、邻里团结”的中华传统美德,令编导十分赞叹,称老人家的语言真接地气。
父亲在2008年出版的长篇回忆录《沧桑岁月》中写道:“我在通海口区工作十余年,有时到县里开会回到家里,从未见她对我发过牢骚,叫过困难,更没有因生活艰难和我发生过争吵,再大的艰难困苦,他都一人默默地传承受。”“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妻子身上可以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妻子是文盲,但她的德行却十分高尚。”
母爱如海。我常常想起,吃街道食堂那时候,我们常常领回蒸得稀稀的钵饭和青菜、黄豆,母亲知道我和妹妹吃不饱,把她自己钵子里的饭分一些给我和妹妹,并看着我们吃完,她却饿着肚子;上学那时候,母亲下班了还在辛勤地操持家务,我们兄妹四人在四方桌前的煤油灯下,每人一方做作业、温习功课;在各种物资都要票的时候,每过一段时间,母亲再困难都要给我们做一顿豆腐肉丝汤,或者煨一铫子脊骨藕汤,并且首先端给年迈的婆婆;我到武钢参加工作后,母亲常常托人给我带去咸鱼、榨辣椒、腐乳等她亲手做的家乡特色;我每次离开仙桃老家,她看着我出门,然后赶紧到阳台上的窗户探出头,往楼下行走的我打招呼,总是说:“到了打个电话来!”
父亲于2014年10月因患结肠非霍奇金淋巴瘤晚期病逝之后,母亲便一个人居住。平日,有仙桃的小妹照顾。
母亲十分爱干净、讲整洁。她90多岁了,头上白发仍然很少,背挺直。这几年,经常有人问起她多少岁,她总是说,31年的,90多岁了。人家总是说:“您家看上去头发不白,背不驼,真不像90多岁的老人。”每当这时,她内心都感到欣慰。母亲看上去还好,但几十年勤扒苦做,老来患上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病缠身,尤其是过敏性哮喘困扰了她数十年,为此多次住院,数次下达病危通知书。
母亲每次住院,我和弟妹都轮流回仙桃照顾一段时间。幸运地是,几年疫情,母亲居然没有被感染,逃过一劫。
我退休后这几年,经常回仙桃陪伴母亲,也几次把母亲接到广东孩子家过冬天。特别是母亲在仙桃家里发病住院,我都要从武汉、或者广东赶回仙桃,在医院陪护母亲。
在仙桃家里时,年迈的母亲常常晚上起来,给我拉盖好被子;也常常注视着我吃饭,说想起来我小时候的样子。
母亲进入90岁后,经常发病,每年都要住院几次。如去年2月1日至2月29日整整一个月,我在仙桃市中医院住院部陪护母亲,其中遭遇了2场大雪,大年除夕的年夜饭,都是我和弟弟在病房陪同母亲吃的。
母亲这次住院,倒腾了2个病室,病情反反复复难以恢复,几个医生以及主任多次要我们转院或者直接回家,甚至私下对我们,老人家“油干灯枯”,请你们做好思想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母亲先出院回家观察一段时间,不行再找医院。
母亲出院记录是,中医:喘病,肺肾两虚症;西医有6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症、肺源性心脏病、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高血压病3级(高危)、肾功能不全。
我和弟妹轮流在仙桃家里照顾了母亲一段时间,母亲的病情明显好了一些。于是,大家考虑把母亲再次送到广东我的孩子家去,那边暖和,可以缓和哮喘病的复发,于是,我和弟弟4月底开车带着母亲从仙桃来到广东孩子家,车上装着轮椅、氧气机和行李等,一路上走了三天,沿路带着母亲游览了岳阳楼、岳麓书院、南华寺等,分别在长沙、韶关住宿。
母亲在广东住了4个月,按时吃药,状况都还好,而且生活可以自理,自己吃饭、自己洗澡等。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母亲可能因为感冒,一度哮喘起来,马上用上了氧气机。没有想到,9月10日教师节这天晚上,我给母亲吃了药后,她说好多了。接着我就去小区门口的小超市买排骨,来回半个小时左右,我回到家看到母亲躺在床上,已经不会说话了,我一下子就懵了,赶紧开车送到医院抢救。没有想到,一个小时的抢救,还是没有挽回母亲的生命。
9月12日,我们子女等按照老家风俗彻夜守灵,举办了告别仪式。9月13日,我们护送母亲骨灰回到仙桃,陪伴父亲一起安葬在仙桃黄河故园。
母亲的最后弥留之际,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当想起都悲痛万分,自责不已。
母爱如海,是那样地宽阔、那样地深邃。母亲的一生,如同一本厚重的书,写满了勤劳、善良、无私和深沉的爱。
叶少雄简介
叶少雄,大学本科学历,武钢高级政工师,先后在武钢热轧厂、武钢党委政策研究室、武钢有限责任公司、武钢集团工作,曾任湖北省青年自学成才协会副理事长、武钢青研会副会长、《武钢工会工作》副主编,在各级媒体发表论文、通讯、散文百万余字,主编或编辑书籍十余本,其中《叶培元家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坚持志愿服务宣讲家教家风。近年来,获“武汉市最美家庭”“青山楷模”“青山区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