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为世上独一无双的中国名牌牛肝菌摇旗呐喊
作者:朱超群
今天(5月9日)下午,应宏博集团创始人石董之邀,我们文笔精华研究会组织了一批上海文化界知名作家,参加了这次聚会。我们这个团队,经过多年来脚踏实地、辛勤耕耘地开展工作,团结了许多上海文学界的文人,并通过横向交流,凝聚了很多文学创作的人才,在上海拥有一批知名作家、诗人,经常在一起参加活动。他们中许多作者,都是著作等身。其中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有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这些组织,都是省市级以上的协会,都是政府部门主管的协会。因此,我们的作家和诗人,在当地是很有实力的文学人才,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爱护。
今天,我们组织一批文人前来参加石董组织的聘用文学顾问的聚会。在组织邀请时,还有一批作家,他们或工作上班、或外地出差、或旅行等,没能参加会议。但是,这证明我们是个凝聚力很强的文学团体,我们的团队能联系到很多作家,何至20、30位,甚至更多。当然了,这个团体是松散的,只有当我们组织活动时,才能把大家组织起来,并且专题写作,集体出力。
我们在10多年的时间里,由我先后主编过20本在全国通过征文而出版的文集,还出版了多份杂志。今天所邀请的作家,他们大都在创作上收获颇多,出版了许多个人著作,有的影响力相当广泛,这里不一一举例。
今天,我们向石董和他的企业核心团队作个简要汇报,目的是告诉企业家们,我们这个团队,首先是以文学作品来宣传社会正能量的一批作家,然后,我们这个团队,可以和企业合作,以写文章的方式来宣传和提升企业形象。
下面,我们就作家的责任说4点:
一、我们热爱写作。
在座的许多作家文友中,有的曾经是工人,他们热爱写作;有的曾经是知青,到边疆建设兵团或农场工作,或到农村的生产队插队落户,而他们热爱写作;有的回城后不管分配到哪里工作,他们还是热爱写作;有的曾经在部队服役时就热爱写作,有的在进入机关或在单位里做干部,甚至担任企业的老总,或进报刊杂志社做记者或做编辑,他们的热爱还是写作。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最后大都回到上海,退休后住在上海,他们的最终爱好还是喜欢写作、热爱写作。
于是,我们这个团队应运而生,组织活动时,大家只要有空,就会相聚,就会交流,就会将自己的新书出版后分送给大家。他们都是自觉喜欢创作并为动力,希望写出一批传世之作留给后人的作者。他们的写作,是在为自己创造人生的辉煌。
二、我们创建了一个文学团队。
我们组织文友可以征文,在一个公园里,在一条街上看街景,旅游一个小镇或大城市,看山看水看名胜古迹,甚至紫滕花开花季节,也可以是一次征文的专题。我们要写出最美的文章,供人们去欣赏,去评判。有的写小说,有的写散文,有的写诗歌,他们通过写作,不仅为自己带来无穷的乐趣,还不断提升自己对文学写作的水准,然后加入各种协会。如加入区级作家协会,加入市级作家协会,加入国家级作家协会,成为其中的一员,他们成为在这方面的专家,能为大家服务,能为老百姓服务。他们甚至在写作上作出成绩,做出贡献,成为让许多喜爱文学的人们的敬重、崇拜。
我们的文学团队每年保持在50人左右。有人退出,有人进来,不断吐故纳新。虽然人员在不断调整和补充,但需要时,退出者也可以邀请参加团队活动。因而,看似不大的团队,其实深藏潜力,拥有很大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
三、我们永远宣传正能量。
文学创作中有各种流派,有写纯文学作品的,有写武侠小说的,有写暴力的,有写色情的等等。文学写作者中鱼龙混杂,不全是人们理想中的好人,值得敬仰的文化名人。但是,我们团队里的人都是遵纪守法的好人,和大家表达和作个声明。我们团队中人,都是写纯文学者,当然其中文体有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之分,他们都是写宣传正能量作品的文人。我们写文学作品,始终以宏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宗旨。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永远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
我们的作家,不论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复的有CIP核准号的出版物,还是香港书号,没有一本不是宣传社会正能量方面的书籍。我们可以自豪的宣称: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政府文学出版物的补充,严格遵守着国家法律法规。但我们有理想,有梦想,欲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都是这样做的,一直在这样做,有和已经做出成绩,取得丰硕成果。
四、我们参与文企合作有先例。
说到文企合作,可以追溯到2015年,由我主编、组织出版《文笔精华·第二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选集》这本书,就是文企合作成功的开端。那时,与嘉定区翥云艺术馆馆长兼一家公司老总联系合作事宜,双方确认后,我们向全国网易博客系统征文而获得成功。此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3000本,2000本在网络上由出版单位组织销售,1000本由我安排发放。这是一本非常珍贵的书,留下了一段文企合作成功的经验。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与“大陆公鸡牌崇明老酒”公司合作举办全国网络系统“大陆公鸡酒有奖征文”,应该又是一次文企合作的事例。征文从4月中旬开始,至6月底截止,争取在2个半月时间里成功进行。我们面向全国网络发出通知,承诺企业征文底线为500篇/首诗文,作品选择性发表后,将阅读点击率达到100万以上。现在征文不到1个月,已经收到有效征稿300篇/首以上,阅读点击率30万以上,在除微信公众号《文笔精华微刊》是发表征文作品外,分别在《西部风》都市头条、中国诗人作家网、《程家墩的故事》《云天驿站》《诗书画文》等公众号和美篇、抖音、小红书等网络视频上发表和进行多向宣传,有了大量作品后,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对作品择优批量转发,以求快速达到或超过100万读者阅读量的记录。
今天的聚会,我们能与石董带领下的宏博集团合作冠名“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全国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一定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提出如下建议:一是为纯文学小说散文诗歌作品的征集,二是为企业品牌写作宣传。我们将通过两方面作品的征集内容来评审,成书时一书两辑。即既支持作家诗人纯文学作品的写作梦,又为企业品牌宣传写出理想、合适、需求或极其优秀的作品。
那是一件一举两得之事,仿佛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写作平台,又为企业做了一次非常有益的广告。愿我们的文企合作,如评全国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那样能够获得成功,在全国获得深远影响。那么,如果能让中国龙文学奖这一奖项有连续性的话,有机会时我们希望能成立一家文化基金,专门为组织中国龙文学奖这一项目服务,那就太好了。
当然,关于中国龙文学奖这个奖项,已经评了五次,以后不论由石董的企业来做,还是将来为别家企业来完成,这是一项对每位文学追求者来说,是一件神圣而伟大的崇高事业。如果,我说如果,我们在文化事业的建设中最终能做成这件事,那么,历史必将记住:曾经有个文企合作的团队,联合起来组织了中国龙文学奖,并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并将留下一笔永远的文化财富,一笔永远的宣传社会正能量的精神财富,也必将成为政府文学奖项以外的一个孪生兄弟——它是一颗文学殿堂上的璀璨明珠。
2025年5月9日
注:此文为在5月9日宏博集团组织聘用文学顾问活动时的演讲稿。
【作者简介】朱超群,笔名黄安、黄亦安、黄安桥等。1957年8月出生,上海嘉定人,中共党员。系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龙文学奖”组委会秘书长等。现任《双城人文》杂志和《文笔精华》杂志总编。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诗歌集、名人传记等20部,计400余万字。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同学梦》,散文随笔集《人文情缘》,自传体写作谈《人文春秋》等。与作家、教授合著传记和诗歌集各1部。红色经典儿童绘本改编文字两部。在全国网络上组织征文、主编小说、散文和诗歌文集等20部、主编《西桥东亭》杂志、《嘉定文学》杂志、《双城人文》杂志、《文笔精华》杂志31期/卷,在网络上以文学团队为主。面向全国,主编过数千位作者诗文上万篇/首等。同时,在全国几十种报刊、网络上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等580篇/首,其中有几十篇/首作品在全国征文大赛中分别获得过特等奖、一、二、三等奖。
文企盛举 文韵新章
作者:梅常青
宏博厚谊胜春阳,石氏雄才引凤凰。
建极胸怀涵瀚海,为君气度纳沧浪。
琼筵尽显真情切,玉盏频斟雅意长。
今聚高贤同振翼,云天万里共翱翔。
——题记
五月的上海,宛如一位温婉的佳人,空气中已然浮动着初夏那丝丝微醺的气息。愚园路两侧,高大的梧桐树上,新叶初绽,宛如一把把翠绿的小伞,筛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这条古老的街道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五月九日下午三点,那温暖的阳光如同一把金色的利刃,斜斜地切过巴塞尔厅那熠熠生辉的金色门牌。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依次在签名处留下自己的名字,而后缓缓步入那充满期待的会议室。刹那间,一股奇特的芬芳扑鼻而来,那是牛肝菌特有的木质香气与墨香奇妙地交融在一起,仿佛在悄然诉说着一场关于菌菇与文学的美妙邂逅即将拉开帷幕。
下午三点整,上海各界的名作家、教授以及写作高手们纷纷陆续抵达三楼的巴塞尔大厅。这场备受瞩目的盛会,在宏博集团副总经理戴赵冰的主持下,正式拉开了帷幕。参会双方的嘉宾们相互介绍,彼此致意,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紧接着,宏博集团董事长特邀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主席朱超群出席,并举行了一场庄重而意义非凡的文学顾问聘用仪式。
现场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宏博集团公司在云南深山养殖牛肝菌的视频。画面中,黑牛肝菌宛如浓缩的夜色,深邃而神秘;白牛肝菌恰似凝冻的晨露,纯净而晶莹;而那最夺目的黑牛肚菌,更是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每位参会者的座位上,都摆放着两个鲜嫩的牛肚菌,那股沁人心脾的菌香味,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芬芳使者,轻轻撩动着人们的心弦。
主持人热情地邀请朱超群、徐一化、贝鲁平、袁德礼、顾建明、刘俊国等名家依次发言。他们或激昂陈词,或娓娓道来,各自分享了自己对于文学与企业发展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最后,集团创始人石建极进行了总结发言。石建极董事长深情地介绍道:“上海宏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在房地产、能源、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广泛投资的大型综合性现代企业集团。在其旗下的众多产业中,宏臻菌业尤为耀眼。宏臻菌业是全球唯一掌握全套、成熟野生牛肝菌人工栽培技术的企业,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牛肝菌的日产量可达约30吨。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稳定的供应能力,宏臻菌业成为了海底捞、沃尔玛等知名餐饮商超的唯一供应商。”
他进一步阐述道:“宏臻牛肝菌工厂化种植项目扎根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深山老林之中。如今,已拥有一至五个分厂,每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几十吨以上的鲜牛肝菌,并进行精细的生产加工。宏博集团和宏臻菌业综合实力强劲,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势头迅猛,宛如一艘在经济海洋中破浪前行的巨轮。与这样的企业合作,空间广阔,前景无限。”
石董还满怀信心地展望道:“宏臻菌业将深深扎根于武汉经开区,加快牛肝菌工厂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步伐。同时,积极延伸产业布局,涉足牛肝菌深加工、生物医药等全产业链项目。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必将助力武汉经开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互利共赢,共创辉煌发展。”
随着会议的圆满结束,石董热情地邀请我们共进晚餐。晚宴的餐桌上,佳肴美馔琳琅满目,每一道菜都仿佛蕴含着一个美好的故事。那道“宏安锦绣八小碟,精致细腻,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什锦菌菇土鸡汤”中,白、黑肚菌与滚热的土鸡汤在锅中欢快共舞,汤洇开琥珀色的光晕,鲜香四溢,仿佛应了苏东坡“雪沫乳花浮午盏”的美妙意境;“川味干烧大明虾”色泽红亮,麻辣鲜香;“美及灵菇牛仔骨”肉质鲜嫩,菌香与肉香相互交融;“甜鼓油白灼吊片”清爽可口,原汁原味;“古法蒸海青斑”鱼肉鲜嫩,入口即化;“金沙秘制蒜香骨”外酥里嫩,蒜香浓郁;“桑巴酱炒海蟹”充满了异域风情,蟹肉肥美;“宫爆鳝背”酸甜可口,鳝段爽滑;“鸡油四季蔬”清新爽口,营养丰富;“栗芋鲜奶露”香甜丝滑,回味无穷;“美点双辉”造型精美,令人赏心悦目;还有那独具特色的“黑色凉拌牛肚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最后的“岭南鲜果拼盘”,色彩斑斓,为这顿盛宴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席间,宏博集团创始人及夫人来到我们桌前,亲切地与我们交流,并热情地让我们尝尝凉拌牛肚菌的味道。大家纷纷举筷,品尝这道美味。那鲜美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大家都赞不绝口。我好奇地问创始人夫人,这牛肚菌里加入了哪些佐料。创始人夫人微笑着告诉我,有生抽、大蒜和花椒。原来,这简单的调料搭配,却能将牛肚菌的鲜美发挥到极致。
牛肝菌在宏博集团看来,不仅仅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更是一份来自大自然的珍贵礼物。它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如钾、铁、锌等),具有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抗氧化等诸多作用。而且,其低脂肪、低升糖指数的特性,使得它成为糖尿病或高血脂人群理想的膳食补充。
餐桌上的“什锦菌菇土鸡汤”尤其吸引我。看着锅里白、黑肚菌与滚热的土鸡汤相互交融,那鲜香的气息弥漫开来,仿佛带着我穿越时空,来到了王维笔下的空山新雨之中。那鲜香如春雷炸响,又如悠扬的乐章,在空气中回荡。
大家一边尽情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纷纷夸赞宏博集团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的确,在以往,我们购买菌菇时,选择往往是美国白针菌菇或者日本黑菌菇。而现在,宏博集团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创新,成功开发了自己的牛肚菌产业,为市场带来了新的选择和活力。
我不禁陷入沉思:宏博集团的宏业之途,恰似牛肝菌的生长岁月般悠长而坚韧。在这文化蓬勃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宏博集团以诚挚之心聘请朱超群先生担任文学顾问,这一举措无疑为文学事业增添了高远的志向与深厚的底蕴。文化之魂,犹如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照亮了文企产业链的发展之路。在这片充满希望和机遇的领域里,学韵悠悠,如丝线般将各个环节巧妙地融汇在一起,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绣华章。每一个文字、每一种创意,都在文化的滋养下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它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文企不断前行。
朱超群先生作为文学顾问,怀揣着对文化的满腔热忱,倾情助力这一盛举。他以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文学事业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在他的引领下,众多贤才纷纷响应,聚力同行,如同璀璨的星辰汇聚一堂,共同谱写文化产业的新篇章。
申城五月,风云际会。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季节里,各界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共襄文化盛事。他们以笔为剑,以梦为马,在文学的殿堂里尽情挥洒才情,共赋清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那一篇篇优美的篇章,如灵动的音符,将在画堂之中萦绕回荡,奏响文化繁荣的美妙乐章。
夜色渐浓,愚园路的梧桐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是无数菌褶在风中轻轻翕动。我轻轻地摩挲着口袋里的菌种盒,忽然间,仿佛领悟了石董席间那句“菌丝比互联网更早连接世界”的深刻含义。当文学遇见科技,当文化注入产业,那些看不见的菌丝网络,正悄然编织着一个跨越时空的文明共生体。就像此刻上海的夜空下,云南深山的菌孢与黄浦江的潮声,在某个培养皿里悄然相遇,共同孕育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作者简介】梅常青,1969年12月3日出生于安徽芜湖,现定居上海。华师大在职教师。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现代作家文学》微刊签约作家。上海散文研究会会员,《文笔精华》研究会理事、《双城人文》杂志副主编。作品散见于《作家文学》《安徽日报》《上海教育报》《上海散文》《新普陀报》《嘉定报》《卢弯报》《长征报》等几十多家报刊上。2018年两篇散文《守望2019》《月光》在“第五届相约北京”中国散文网征文获得一等奖。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