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眼里,儿女不管到了何许年纪永远都是她的孩子
在儿女心中,母亲是温暖安全的港湾时时欢迎儿女进港
很感谢小女儿对母亲和父亲的情意
旧作一篇再次发表与文友共享共乐
音乐殿堂,荡气回肠
——欣赏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
文/龚如仲(Ralph)
2024年5月12日 是西方人的母亲节。出于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小女儿在过节的前一天特邀她妈妈和我到纽约林肯中心歌剧院欣赏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作曲和编排的歌剧《蝴蝶夫人》。观看意大利歌剧对我而言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但我观赏过纽约百老汇大名鼎鼎的英语歌舞剧《猫》。不过,那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事了)。我不看意大利歌剧的唯一原因是我不懂意大利语。
那天上午,我们早早地就从新泽西前往纽约了。在对久违了纽约城闲逛片刻后,我们就来到了位于纽约市中心的林肯中心歌剧院。林肯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会场,是一个集剧院、歌剧院、音乐厅、室外音乐厅为一体的文化殿堂,一个几乎是所有艺术家和音乐人都想往的地方。歌剧于当日下午一点钟开始,提前四十分钟,听众(也是观众)就陆陆续续地入场了。
刚踏入音乐厅的大门,我一下子就被其恢弘壮观的气势所震撼了:音乐厅高大异常,从下到上共分六层,第一层是主会场,也是乐池的所在地;从第二层起,除了普通座位,两边都有包厢。我没有想到,如此巨大的音乐厅竟然是座无虚席,观众爆满。
歌剧在高大帘幕缓缓升起后开演,全场鸦雀无声,静待欣赏这部首演于1904年、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歌剧。
《蝴蝶夫人》的故事背景讲的是一位日本女性与一位美国海军军官的爱情悲剧。其简要情节是: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在日本长崎娶了一位日本姑娘巧巧桑,但他并不是真心爱她,只打算在找到合适的美国妻子后就离开她。但痴情的巧巧桑很爱丈夫,并为其生子。不久,军官就回国了,巧巧桑只好孤身一人抚养孩子。等到军官三年后重返日本并执意要把孩子带回美国时,巧巧桑绝望了,她最后在蒙住孩子双眼的情况下自尽身亡。
且不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如何巧妙地把日本民歌《江户日本桥》《樱花》《狮子舞》的东瀛旋律与意大利音乐色彩融为一体,也不说他别出心裁地不追求歌剧剧情和外在的舞台效果、而着意于全力刻划女主人公巧巧桑的心理活动,我只想说一说那场歌剧所演出的指挥和主角。
剧情说明书上,摆在头一个最为显赫位置的是指挥家张弦(Xian Zhang),一个1973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的女音乐人。张弦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年仅二十岁时就担当起指挥中央歌剧院演出歌剧《费加罗婚礼》的重任。她以指挥系硕士身份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在辛辛那提音乐学院主修指挥博士。2009年,她在意大利米兰威尔第交响乐团任音乐总监,而如今她是荷兰国家演奏学院的音乐总监。您要知道,西方音乐界,名指挥家基本上都是些个须眉,要跻身于名指挥家行列中的巾帼绝非易事,可见张弦不同凡响。
除了吸引我的指挥家外,我也非常注意歌剧的男一号和女一号。演男主角平克尔顿的是智利顶级男高音歌唱家乔纳森•特泰尔曼(Jonathan Tetelman);而整个歌剧的灵魂人物、女主角巧巧桑的扮演者是1981年出生于立陶宛的女高音歌唱家阿丝米克•格里戈里安(Asmik Grigorian)。尽管我对意大利语一窍不通,但幸运的是音乐厅每个座位的前面都有一部语言提示器,备有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语的提示。在分上半场和下半场、为时三个半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我不停地一边耳朵里听着穿云裂石般高亢而迷人的歌声,一边紧盯着面前的英语字幕。倘若没有英语说明,我简直不知道舞台上诸多男男女女歌唱家们卖力咏唱的是什么玩意儿(恕我不敬)。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当扮演巧巧桑的阿丝米克满怀激情地唱完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后,台下的观众席上爆发出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方才得知,这一首咏叹调乃是普契尼歌剧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虽然说我在音乐和舞蹈方面是十足的外行,但纽约林肯中心歌剧院的这一场演出让我叹为观止,因为无论是演员的强大阵容,还是视觉、听觉的享受,或是舞台硬件与软件的超群都让我耳目一新。今年的母亲节过得很有意义,非常感谢女儿的良苦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