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六里坪的风花雪月
肖爱民
我曾经工作在襄渝铁路六里坪境内的湖北汽车电器厂。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我们总装车间门口的路边。

他中等的个儿,方方正正的脸,浓眉下一双亮亮的眼。军帽上闪光的红五星,配着领口的“两面红旗”:英武,阳刚。
第二次,第三次……大凡我走出车间门口,几乎都能看到他匆匆过路的身影。再之后的邂逅,不约而同熟人似的抿嘴而笑,也不由自主相互多望一眼:穿在他身上的新崭崭、绿茵茵的军干服很合身;走路步伐的长短、迈开步子的速度,仿佛尺子量过、钟表算过,让人看得很舒服。
神使鬼差一般,他的形象进了我脑海。
旁敲侧击,终于了解了一点他的简况:他是修筑襄渝铁路六里坪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二团的一名新提拔的司务长,因我们厂的后方厂区,多年已成为铁二团新兵团的借驻营地,带新兵的他,每日穿梭于我们厂内外办事。
23岁的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工作满意,生活无忧,国有正式职工已转正,正准备发奋图强大干一番。芳龄青春择偶之际,身边免不了长辈、同学牵线搭桥,介绍过来的人职业种类不少,有文化、政界的,也有技术、教育方面的,“花”落谁家?耳濡目染的红色教育,使我对这些行业的人没有什么兴趣,而崇拜军人的情结越来越深。
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是一支“扛枪打胜仗,搁枪会建设”的英雄部队。战争年代,官兵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血肉之躯,创造、抢修出了一条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经济建设中,他们风餐露宿、沐雨栉风,让条条钢铁大道在峻岭绝壁、荒无人烟中不断延伸,让火车在险要贫瘠的大地上飞奔。他们还投身于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灭火……许多英烈遗骨,留在了铁路路基、国防公路旁、烈士陵园里……而今,他们正奋战在同样险峻的襄渝铁路上。
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他们开进我们当地的几年前——
那时我们这些刚进入均县一中的十二三岁的学生娃娃,看到到达丹江的一辆辆军车、一队队战士,惊喜又好奇。政治课上,老师教育我们:这支队伍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5751部队,他们为新中国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经济建设功勋卓著。在战争、灾害面前,在我们需要被保护时,他们视死如归冲在前。这些最可爱的人今天来到这里,是为了修建襄渝铁路,给我们的家乡造福。
同学们听了很激动,崇敬铁道兵部队、热爱子弟兵的情感开始在心中萌芽。
“我们均县一中很美,教室宽敞,教学楼全县一流,球场、实验室应有尽有,桃园、李园年年鲜果满园,大家在馨香弥漫中静静读书,大家爱不爱我们的校园?”
“爱!”我们异口同声。
“我们读书是为将来建设祖国,铁道兵的到来是为祖国建设,我们敬爱他们,就要有行动。为此,我们要搬出去,把这优美的地方,让给5751部队做建设营地。”
老师慷慨陈词,同学们兴奋激动。
为顾全大局,支援铁道兵修建襄渝铁路,我们怀着依依难舍及眷恋之情离开了桃香满园、文化氛围浓厚的均县一中,搬到了一所简易的街边学校——泰山庙小学,继续完成初中学业。
新学校迎来了新老师。一天,一位满面笑容的女老师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她是铁道兵部队一名干部的妻子,也是随军家属。铁道兵走到哪儿,她便带着孩子随到哪儿。既要带自己孩子,又要工作,还要支持丈夫修建铁路,吃苦受累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位女老师博学多才、和蔼可亲,对我们的教育乐此不疲,从未因繁忙劳累影响教学。从她身上,我们爱屋及乌,对铁道兵有了更多的敬意。
再往后,我们班有几个男同学参了军,并有几个女同学入伍直接进入铁道兵5751部队下属的0247部队。
人们说有梦就能成真,还说时候到了啥都挡不住缘分。

穿军装成了我的梦想,盼军缘却神奇得不可思议:那一晚,我来到同学姐姐家串门,这姐姐是铁二团的一名军嫂,是个助人为乐的热心人。刚落座,和我曾邂逅的那位司务长也到了这里,是领导安排他约军嫂同伴去陕西部队探亲。
啊!又和笑眯眯的他碰面了,身处这温馨的环境,距离感荡然无存!
我俩谈天说地,突然停电了,一片漆黑,热烈的交谈告一段落。司务长陪着他的首长妻子打着手电往回走,不一会又折回来,原来走时匆忙把东西落下了。
这时,突然又来电了,重新落座,接着叙谈。
“爱民,你帮拿下茶叶!”同学姐对我说。我是她家常客,熟知茶叶在外边的杂物房里。“给,钥匙,就是没灯,司务长,你用手电给她照明”。
我暗喜,第一次与心慕的人共同完成一件小事。手电光闪烁,心儿怦怦跳……还是这串曾拿过多次的钥匙,今儿,手发抖,怎么也开不了锁。
“我来开吧!”他语气和缓,不急不躁。
于是我尴尬地把钥匙给他,他把手电给我……大约10分钟,我心跳脸红,他似乎也音频不稳,仿佛我俩已有共鸣。我俩说了什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
我陶醉了,认定他就是我的白马王子!
同学姐姐眼尖管事,用笑话儿捅破我的心灵窗纸,他也脸红点头默许。我毅然把橄榄枝抛给这位热血军人。
从此,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心情阳光般灿烂,工作中劲儿总用不完。互爱情感如春天花蕾,在青春岁月专等芳菲。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余波冲击让我心存余悸:当时一直搞教育工作的父亲,处于“臭老九”行列还没结案,“问题家庭”的阴影一直没散。那年代结缘军人得经组织调查批准,违反了要遭军纪处分。
问题考验着我俩,我必须如实告诉他。一天,我终于鼓足勇气,对他说:“我父亲有‘历史问题’,如果组织不批准,怎么办呀?”
他沉思了好一会儿,像下了决心,表情也轻松了,说:“你阳光热情,对人心好,工作努力,爱学上进,利索能干,优点这么多,我不放弃你。组织不批准,等我转业,回老家成亲!”他不躲闪不逃避,一席话让我吃了定心丸。
终于,我单位领导找我谈话,说根据铁二团政治处的来函,同意你俩的恋情。
母亲心花怒放,盼着他到家里见见面。
父亲说,要让他做一件事,看看他有无定力。什么事呢?
原来父亲有笔存款要取回来,存款储蓄在一山区银行,因交通不便,需骑自行车前行,一天往返得赶夜路,时间紧张还不太安全,去一天在那住一晚,第二天回来就比较宽松。我埋怨父亲有点心狠,心疼他受累更怕他路上出问题。父亲说,看一个人成不成器,既看他有无男人血性,还得看他处理问题的能力,百炼才能出好钢!
他愉快接受任务,在凹凸不平的山间窄道上吃力前行。路两边山高林密,怪石嶙峋,行人稀少,风卷林涛还有野兽出没。他警惕性很高,一路做好了克服各种困难准备,身揣钱币夜行山路,竟然一天往返安全顺利地把取回的钱交给了父亲。
小时候父亲就注重磨炼我独立生存的能力,培养我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父亲也希望这个未来的女婿也有坚毅勇敢的精神。他不负托付,不但我爱他,父母亲也接受了他。从此,铁道兵一师二团“家谱”中,新增了张大辉一家人。
(肖爱民 2020年9月于车城十堰)

张大辉 肖爱民夫妇
作者简介:肖爱民,女,汉族,1955年7月生,湖北丹江口人。大专文化,无党派人士。历任知青、民办教师、工人、科员、2000年调十堰市茅箭区委宣传部,副科级干部。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新闻、论文等,曾分别被国家、省、市报刊、杂志、电台采用,有的获奖。著有《茅箭,我向您报告》《茅箭风物志》(名胜卷、古迹卷、物产卷)等。曾获“优秀共青团员”“优秀理论骨干”“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文明职工”“优秀通讯员”“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等荣誉。
槛外人 202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