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莱茵河漂到科隆
文/多瑞
2019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我们乘一艘名为艾斯特拉号的内河游轮,从莱茵河漂到德国科隆。
到科隆的第一站,当然是那座科隆的标志性建筑——科隆大教堂。
吃过早饭,我们从艾斯特拉号停靠的码头乘大巴去到科隆大教堂时。那时,整个科隆还未苏醒,所以,我们是这一天到达教堂的第一批客人。因为人少,兰拍到了无人的教堂,她兴奋地告诉我,这是张可以做电脑屏保的照片。
而我的兴奋在于,我的华为手机竟然可以将高耸入云的科隆大教堂完整摄入我的镜头,并且还可以把肥肥的我,拍得略微苗条些许。呵呵,这对于一个胖子来说,是多么的欢欣鼓舞呀。
我不是教徒,这一生恐怕也不会去皈依任何教派。但当我仰望科隆大教堂时,却由衷地崇敬它,它是我见到它的第一时间,便让我想到“崇高”这个词的唯一建筑,“崇敬”一词当然地也随“崇高”而来。
科隆大教堂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是的,脚手架依然在,我们的照片可以作证。知道为什么西方的教堂会修那么高么?传说教堂建造的越高,上帝的子民就能更靠近上帝去接受他的荣光,去祈求他宽恕他的子民,并接受他的仁慈。好吧,让我在这里替我所有的亲朋好友领受他的仁慈与宽恕,而荣光永远只属于他。
记不得来科隆前那晚做了什么样的梦,但一定是个好梦,应该有烈烈的红色吧,有灿灿的金色吧。因为在我们就要离开科隆大教堂时,幸运地邂逅了红衣主教。他站在教堂的门口大声地与人交谈,惹得我和兰英玲琳小分队的队员,围着他360度地转了不止一圈。兰将貌似聆听红衣主教说教的我们那虔诚而又专注的样儿拍了下来,成为这趟旅程中最为难得的记录。主教手里的牌子上用德语写着——献给大教堂。不知他这是在表达自己还是在告知游客。虽然当我还是一个抱着小说幻想世界的少女时,红衣主教便在记忆里生了根。但却从未奢望过能与他如此距离地站在地球表面。他们对于我,如遥远星辰般的存在——看得见到他的光芒,却永远无法靠近。今次的一臂之遥,恐怕也是今生与他的最近距离。
红衣主教的正式称呼为枢机主教,他们是天主教会的“国会议员”,枢机主教由教宗处理教内事务,教宗过世后,新教宗由所有枢机主教选举,在枢机主教内选出新教宗,也就是只有枢机主教才能升任教宗。
记忆里最为深刻的红衣主教莫过于《荆棘鸟》拉尔夫神父了,因为他让我懂得,无论多么崇高的宗教,都难逃人性的根本对于它的左右与纠葛。他的故事让我有一开百开的豁然——这世上的事,若从人性为基础开始捋,线索怎么都不会太搅缠。
但我心中一直都深埋着对于主教大人们的敬畏,因为他们是为权力与地位而生的,他们不断地战胜着人的自然属性,活得克制而坚韧,这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不要给我说高处不胜寒这样的屁话,这都是到不了高处的人的自我安慰罢了。更不要对我说,你不想去高处,不曾一览众山,便不知何为小的态与大的势,便也没甚趣味,没得聊。
因为科隆大教堂的一切让我们太过陌生,而这陌生又裹着太多的惊喜与惊艳,让我们欲罢不能,竟忘记了集合的时间。赶到集合地点时,我们的小分队已经离开科隆大教堂,去往下一个景点了。幸得其他小分队的小红人(义工)立即收留了我们。但这样的幸运不会次次都会降临。在外旅游,还是跟紧团队,守时为好。
离开科隆大教堂,我们跟着小红人沿着科隆市古朴蜿蜒的街道,从历史悠久的市政厅路过。天气晴好,许多新人在这里喜结良缘。包括她们和他们——科隆市政厅也办理同性结婚登记手续,是世界上二十四个准许同性结婚的城市之一。小红人给我们看了几张同性办理结婚登记后走出市政厅时的欢喜场面。但这样场面我们没能亲见。
到科隆必是要喝啤酒、吃火腿的。艾斯特拉号游轮特意安排我们在科隆本地的饭店吃午饭,啤酒管够,火腿一大块,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吃完。
吃完午饭,我们可以选择乘车去杜塞尔科夫购物,但我们对科隆的印象超好,便选择留在科隆逛街。对我来说,科隆最重要的是香水,科隆香水博物馆是必须要去的。
科隆香水也叫古龙水,是一种含有2-3%精油含量的淡香水。1790年意大利人吉欧凡尼.玛丽亚.法丽娜,在德国的科隆推出这款让他想起意大利的清晨,雨后的群山中盛开的水仙和橙花。
古龙水有很多品牌,最为有名的是以其店铺名命名的4711科隆香水。我和兰费尽周折找到科隆香水博物馆时,才发现她离科隆大教堂不远。因为忘记预约,我们没有能参观到博物馆,只在她的大厅看了一下,买了一款香水。按照店员的说法,这里的香水比4711更正宗。据介绍,科隆香水博物馆是世界第二大香水博物馆(第一属于法国格拉斯忆初芳香水博物馆)。这间坐落在科隆大教堂附近的香水博物馆,搜集并展出了古龙水创始人家族对香水的贡献与历史,以及香水的制造过程等。
回到艾斯特拉号游轮,黄昏时从郊外的港口抵达科隆港,科隆大教堂和科隆霍恩佐伦大桥在我们的眼前交相辉映。教堂高耸的塔尖和大桥圆弧形的桥身,形成一种非常醒目的对立与和谐,让我的思绪顺滑地平移到生存的空间里、无尽的时光中,并存、转换的光与影、昼与夜……无数的联想从大脑沟壑里跳出来,顺着莱茵河漂向远方。
作者简介:吕嘉琳,笔名,多瑞。籍贯四川。曾在中国空军服役二十四年,退休前为政府公务员。现居成都。坚持文学创作数十年。其散文、影评等文学作品,曾在全国大赛中获奖。数篇作品在报刊、杂志发表。现为豆瓣阅读网、番茄网、蜻蜓FM签约写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