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路
文/山茶花开(湖南)
在时光长河的浅滩悠然踱步,诗,宛如熠熠生辉的贝壳,悄然嵌入我的人生之路,化作生命中无法剥离的一抹亮色。
儿时,诗是母亲轻柔哼吟的摇篮曲。仲夏之夜,繁星似细碎的钻石倾洒于夜空,如梦如幻。母亲静坐在雕花床榻旁,声音轻柔得如同微风轻触花瓣,低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质朴无华的词句,在母亲温柔嗓音的轻抚下,幻化成一幅如梦似幻的画卷:银白的月光如轻纱般倾洒在雕花床前,年幼的我仿佛穿越千年时光的长河,看到李白独立于异乡窗前,目光久久凝视着那轮皎洁明月,眼眸深处满溢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就在这一瞬间,诗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深深种下,开始萌动生根,期待着未来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中学时代,诗成为课本中一扇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诵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广袤无垠、黄沙漫天的塞外大漠。烈日高悬,无情地炙烤着大地,远处一缕笔直的狼烟扶摇直上,冲向澄澈万里的云霄;极目远眺,黄河尽头,浑圆的落日正缓缓下沉,那绚烂的余晖将天地染成一片雄浑壮丽的橙红色,一种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在心底蔓延。吟咏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能真切地体悟到他在月圆之夜,对远方亲人那份跨越千山万水、穿透时空的深切思念与美好祈愿,仿佛能伸手触摸到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情谊。品味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眼前不禁浮现出她独守空闺的孤寂身影,在秋风卷帘中,身形竟比那秋日黄花还要消瘦几分,从中我深深感受到她内心深处如潮水般涌动的相思之苦与无尽哀愁。诗,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古人丰富多彩的情感宝库,极大地拓宽了我心灵的视野,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青春韶华,诗是我最知心的密友。成长的烦恼如丝丝缕缕的蛛丝,悄然缠绕在心头;懵懂的情愫似初绽的花蕊,在心底悄然萌动。这些难以言说的心事,都被我一一付诸笔端,化作一行行青涩却无比真挚的诗句。无数个静谧的夜晚,台灯散发着柔和而温暖的光芒,我静静地伏案疾书,诗就像一位忠实不渝的伴侣,默默地陪伴在我身边,静静聆听着我的欢笑与泪水、憧憬与迷茫。我时而沉醉于模仿古人严谨的韵律,细细品味平仄之间奇妙的节奏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时而大胆地尝试自由诗的奔放形式,任由思绪在文字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自由翱翔,用灵动鲜活的文字描绘心中五彩斑斓的梦想,抒发对生活点点滴滴的独特感悟。
高二那年,我的文学之路终于迎来了第一缕曙光,处女作小小说《我和我的同桌》呱呱坠地,幸运地发表在了《辽宁青年》上。这篇满载着青春回忆与纯真友谊的作品,恰似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涟漪,让我内心深处的创作热情如熊熊烈火般燃烧起来。大四时,小小说《哥们》成功登上《读者》版面,这无疑是给我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此后的六年时光里,我怀揣着对文学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在小说与散文的广阔天地里辛勤耕耘。我的笔触犹如灵动的精灵,穿梭于岁月的缝隙之间,在《散文(海外版)》《微型小说选刊》《小说月刊》《中国青年》等众多刊物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每一处痕迹都是我成长的见证。
2017 年,我毅然决然地踏入现代诗的广阔天地。自此,我的作品如灵动的飞鸟,在文学的苍穹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数百篇作品先后在《黄河》《诗刊》《星星》《十月》《绿风》《湖南日报》《青年文学家》《教师》等刊物及网络平台上发表,每一次发表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盛大绽放,一次梦想的激情飞扬。2019 年,我又勇敢无畏地开启了古诗词的探索征程。在这片古老而深邃的文学海洋里,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先辈们留下的智慧养分,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收获了累累硕果。如今,我正系统而深入地学习绝句、律诗、词等传统诗词体裁,全身心地沉浸在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之中,不断收获着满满的知识与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凭借着对文学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持之以恒的坚持,我在文学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我荣幸地成为《青年文学家》《教师》的签约作家,得以与更多优秀的文学创作者交流共进;有幸加入中国诗歌学会,成为湖南省作(诗)协会、长沙市(音、作、舞)协等多个组织的会员,并担任长沙市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这些身份不仅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创作的鞭策。
一路走来,荣誉也纷纷接踵而至。2017 年,我荣获“湖南本土作家”称号,这是家乡对我的认可与鼓励;2019 年,在全国网络诗歌、散文比赛中,我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风格,一举斩获“优秀作家”“最佳诗人”两项殊荣;2020 年,小小说《背影》凭借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荣获《青年文学家》杂志比赛“特别奖”;2021年度获《青年文学家》“优秀作家”“优秀分会主席”“特殊贡献奖”;2022年全国网络“雅鹿杯”诗词大赛获奖;2023 年,诗歌《倾香》凭借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荣获湖南省第三届“金鸽”诗歌奖,并被石刻展示,永久留存。2024年再获《青年文学家》“优秀作家”。这无疑是对我诗歌创作的高度肯定。这些荣誉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我文学创作的天空,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回首我的诗路历程,从最初的懵懂好奇,到如今的深深痴迷,文学早已深深地融入我的血脉之中,成为我生命的灵魂所在。它见证了我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成长轨迹,记录了我内心深处每一次的悸动与思索。每一次创作的过程,每一篇作品的诞生,都是我人生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们紧密串联在一起,构成了独属于我的珍贵记忆长卷。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坚定地在文学这条充满魅力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前行,用手中的笔墨,细腻而生动地描绘生活的酸甜苦辣,让文学的璀璨光芒,照亮我漫漫人生的每一个角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
王昌德简评:这篇散文以“诗路”为脉络,以时间为序,细腻展现作者与诗歌相伴成长的历程。从儿时母亲的诗谣启蒙,到中学的经典诵读,再到个人创作的逐步成熟,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融入诗意描写,既展现诗歌对作者的深刻影响,又增添文学韵味。获奖经历与创作成果的罗列,凸显其文学成就,而结尾对未来的展望,更体现出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执着热爱与坚定信念,使全文成为一曲动人的文学追梦之歌。
刘建湘简评:作品以诗为线,串起人生四季。作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从童稚聆听到自主创作的文学旅程,将古典诗词的浸润与现代创作的突破娓娓道来。文中既有"李白月光"的千年回响,又有"网络诗赛"的时代印记,传统与现代在字里行间自然交融。那些获奖记录不仅是荣誉勋章,更是坚守初心的见证。散文最动人处在于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虔诚——如采撷时光浅滩的贝壳,在平仄间听见心跳,在分行处望见星河。这份以诗为舟、溯游人生的赤诚,恰是文学最本真的模样。
红柳赏析:《我的诗路》以真挚笔触回顾了作者与诗歌相伴的成长历程。从母亲吟诵的唐诗启蒙,到课本中古诗词打开眼界,再到青春时期以诗抒怀,文字始终是照亮生活的光。作者在散文、小说创作积累后转向现代诗,又回归古典诗词钻研,展现出对文学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文中既有发表作品的喜悦,也有探索诗体的思考,文章逻辑清晰,结构分明,没有华丽修辞,却用质朴的语言道出文学如何滋养生命——那些深夜伏案的孤寂、获奖的鼓舞、跨文体的尝试,都是诗路上踏实的脚印。这就是对文学的纯粹热爱!对文学最深沉的思考!
诗路潜行
文/黄俊文(湖南)
我从教已有三十五年了,站讲台的时间却只有二十五年。
记得初上讲台时,我不过二十出头,比起农村学生大不过七、八岁。由于个头矮小,面皮白净,混在学生中间,不容易被认出。那时教的是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几首古诗,我便按着教参上的分析,一字一句地讲给孩子们听。什么"情景交融",什么"托物言志",都是些现成的套话,我背得滚瓜烂熟,学生们也记得分毫不差。有一次,校长听我的课,我一紧张,两个课时的内容竟然被我30分钟讲完了。校长拍着我的肩膀,似笑非笑地说:“鬼仔呀,莫误人子弟呢!”害得我一整夜都睡不着。那时,考试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死记硬背的题目得分最高,我的教学也成绩不错,我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后来我调到了城区中学。城里的学生比农村孩子难应付些,他们不再满足于背诵标准答案,总要问些"为什么",时不时的弄出个“幺蛾子”。有一回讲杜甫的《春望》,说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一个戴眼镜的大个子男生突然举手:"老师,花怎么会溅泪呢?这不科学吧?"全班哄笑。我一时语塞,只好搬出"拟人手法"来搪塞。那男生似乎不满意,不肯罢休,又追问:"诗人为什么非要这样写?直接说'我哭了'不更明白吗?"我竟答不上来,只好说:"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这话说得连我自己都觉得空洞至极。
放学后,我独自留在办公室,查找资料。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么便捷。我好不容易找同事借到一本《杜诗详注》。注释上说,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被困长安,目睹国破家亡的惨状。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合上书,望向窗外。时值初春,校园里的花开了,粉白的花瓣在风中飘落,有一片粘在了窗户玻璃上,很像一滴凝固的眼泪。
第二天,我没有按教案讲修辞手法,而是给学生讲了安史之乱,讲了杜甫的漂泊人生,讲了一个诗人如何在乱世中保持赤子之心。教室里出奇地安静,连那个爱提问的眼镜男生也托着腮帮子听得入神。快下课时,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战乱中的长安城,满目疮痍,忽然看见路边一株野花在风中摇曳……再读"感时花溅泪"时,许多学生竟红了眼眶。
从此,我教学的方式变了。我不再满足于解析技巧,而是带着学生们走进诗人的生命。讲李白,我们就聊他的狂放与孤独;讲陶渊明,我们就感受他对田园的眷恋;讲李清照,我们就体会她晚年的凄凉。诗歌不再是考试的工具,而成了心灵的桥梁。也许是爱和课堂与写作联系起来,尤其爱和写诗联系起来的缘故,我的课堂没有学生睡觉。年轻教师喜欢和我交流。有些学生开始主动借阅《唐诗》《宋词》,有个女生甚至每周都要写点东西给我批改。相比她的文章,她的诗很显得稚嫩,但字里行间透着真诚,我很珍惜。
我喜欢写现代诗由来已久。从小就泡在图书馆,满脑子是诗词歌赋。有空就写点豆腐块。后来,我被几个平台聘为网络编辑和评审。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文学爱好者,其中,不乏优秀的写手,甚至可以称得上大咖。我受益匪浅,写作激情被激发出来,经常在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我在诗中记录下春日花开,夏日蝉鸣,秋日落叶,冬日白雪;我在诗中倾诉对友情的珍视,对亲情的憧憬,对生活的热爱。诗歌,让我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能够在文字的世界里尽情地释放。后来,我走上了管理岗位,和课堂、学生接触的时间自然少了。调离的时候,我没有告诉学生实情。最后一节课,我选择讲苏轼的《定风波》,讲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我有些哽咽。下课后,几个细心的学生围过来问:"老师,您怎么了?"我笑着说没事,只是被苏轼感动了。我真的很留念讲台,留念孩子们。
一次,某教师因病请假,我代语文课。走上讲台,我似乎又找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感觉。不知怎么,我这个人对讲台比较有感觉。刷刷刷,话匣子一拉开,很难停得住。我知道自己离不开讲台,离不开那些与文学,与诗歌相伴的日子。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到学校听课评课。看到教师从头讲到尾,而不顾学生感受,我会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耐心地和他们交流、探讨。
如今,我正在尝试研究魏了翁诗词。那天,我到学校去讲中华传统文化,讲魏了翁文化。课后,一个老师把我编写的《魏了翁诗词赏析》摆在面前,坚定地说:无论怎么难,我都会坚持,希望和您一样,成为带领孩子们走上诗路的老师。"我的泪打湿了眼眶。我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回到家里,我写道:"我希望/是一座桥/让孩子从文学的此岸/抵达心灵的彼岸/岁月染白了我的鬓角/而你,和诗行一样/永远年轻"我忽然觉得三十五年来的每一天都有了意义。那些疲惫和辛劳,那些抱怨和哀叹,此刻都化作了温暖的诗行。
诗是什么?我曾经以为,就是把漂亮的句子排列整齐。现在我知道了,诗是生命的震颤,是心灵的共鸣,是黑暗中不灭的微光。而诗路,就是带着一颗赤诚的心,把这种震颤、共鸣和微光,传递给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灵魂。
现在,我依然行走在诗路上,没有尽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诗歌记录人生,点亮心灵。
山茶花开短评:本文围绕作者教学生涯展开,质朴感人。从初讲古诗照教参,到因学生疑问深入钻研,教学方式转变自然且深刻。将个人写作经历融入其中,丰富了内容。文末对诗和诗路的感悟,从自身体验上升到教育层面,升华主题。字里行间尽显对讲台的眷恋、对诗歌教育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教育者在诗路上传递温暖与力量,引发对教育初心的思考 。
诗路难
文/唯楚有才 (湖南)
诗路难,难在无形。
是蜀道?是寒山石径?在稻香村里?在玉门关外?
被邀进《潇湘诗苑》投稿群后,懵里懵懂,写了一首七言,忽略平仄,犯了合掌,幸得周丹主席修改,选到《潇湘诗苑》网络刊里,引我上了诗路。一路上,周丹主席,梁子老师等诗友不断给予鼓励,可我还是不知诗路何形。
诗路难,难在无止境。
跃上葱茏四百旋,会当凌绝顶,八千里路云和月,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华文化五千年诗路,代代走,走到哪一代是尽头?诗路绝无尽头,有的人走了一段就下路了。
看到一幅春耕图,有感,便写了首《春耕恋》,沒标题,没告诉他是诗画配,发给周丹主席,沒料到周丹老师会在百忙中给了逐字逐句的剖析。看了剖析,我意识到,我不是这块料,犹豫了,不想再写了。这条路,我还能走几步?要坚持走到自己人生的终点,难。
诗路难,难在妙悟。
惟妙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然而传到当代,立意要创新:寄无言之意于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造句要创新:借鉴前人语,重塑出新意,化用俗语,点石成金。(见《中华诗词》2025第4期《立意和造句的创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要有妙悟,多难。
陈树照老师讲座中指出:人性的东西,感悟的东西,这些走进人内心的东西,才有生命力。也算是对妙悟的一种理解吧。梁子老师也曾告诉我:写牛的诗太多了,关键是写出新意。我写了听陈述照老师讲座有感,周丹主席给予整理,单独发到《潇湘诗苑》微信群里,鼓励我知难而进。然后,妙悟要有丰富的阅历,要有切实的生活体验,这些我都缺乏,从而,我一直无从妙悟。
诗路难,诗路难。
山茶花开短评:这篇《诗路难》情真意切。作者以自身写诗历程为线,倾诉诗路坎坷。从投稿犯错到获师友帮助,又因难以妙悟而迷茫,真实展现写诗困境。“难在无形”“难在无止境”“难在妙悟”层层深入,道出诗路挑战。虽觉艰难,师友鼓励又给其力量。文字质朴,却深刻反映众多写诗者心声,引发共鸣,让人看到其在诗路上下求索的执着身影 。
诗路
文/杨蒙(四川)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而真善美所对应的是我们人类的三大类高级情感,分别即是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求真,体现的是理智感;向善,体现的是道德感,而最后的美,自然就离不开美感。
克尔凯尔把精神境界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审美境界排在最初,可见审美境界是人们最基础的境界,而美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一个审美好的人不会做出荒唐事,因为美是综合的体现,是整体呈现的美感。美,是有部分与整体关系上有序统一的一种和谐。
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我认为诗歌最不可缺乏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美妙滋味。这便是我写诗歌算是入门以后的一种写诗思路,是即将伴随我一生诗路的灵感来源。来自生活的美感,便是我写诗主要的灵感。这样以美感作为灵感,才能让我写诗时,做到诗歌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美感便是源于客观事物而带有主观的一种存在,这取决于美感是与现实生活保持适当距离,又脱离实用性的一种心灵感应。诗歌固然也没有实用性,无关温饱,也不同于欲望享受的快感,但是给人们带来的却是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一场缺乏美感的人生是不圆满的,而一个不会写诗,甚至连诗都不会欣赏的人,便是缺乏了美的感受能力。美无处不在的,随时可以愉悦我们。所以我们的生活本可以都是美的,生活可以是——很小一景,却美成一幅画、可以莺啼鸟啭都成悦耳、更可以诗意无处不在。
我学过有一点美术,那是我初步认识的美,后来我又将美术里学到的运用到写作上。从此也爱上了诗与散文。
我所认为的一个人不断写诗与赏诗的过程,就是一生不断探索美的历程。因此,伴随诗歌的一路人生,才算做美满。
山茶花开短评:这篇作品见解独到。作者从美学大家观点切入,阐述美与人生境界的关系,进而提出诗歌需和谐美妙滋味,以生活美感为灵感能让诗源于且高于生活。文中强调美对人生的重要性,指出写诗赏诗是探索美的历程,将美术知识融入写作的经历分享也增添了说服力,整体逻辑连贯,展现出对诗路与美的深度思考 。
《潇湘诗苑》都市头条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 陈细彬 李斌 彭永征 李勇
社长、执行总编: 周丹
常务副社长:姚先辉
副社长:余晓琼
副总编: 赵湘莲 刘海明 梁先慧 柴平山 刘建湘 曾海雄 王昌德
审稿部:
律:姚先辉 词:赵湘莲 绝:梁先慧
现代诗兼诗评: 柴平山 刘建湘
楹联:曾海雄
散文 小说:周丹
古诗词诗评:刘海明
业务培训部兼审稿诗评:王昌德
收稿人兼一审:余晓琼
二审:姚先辉 赵湘莲 梁先慧
终审:曾海雄
《潇湘诗苑》投稿须知:
本刊欢迎正能量、高质量、有品位、有趣味的各种体裁美文。赐稿主编微信(山茶花开:frwzyx123)直接投稿。
著作权属于原创作者所有,文责自负,本刊概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对于优秀作者,本刊将推荐加入合作纸刊《青年文学家》杂志社作家理事会,其作品优先推荐在纸刊发表。同时,优先推荐参加本刊年度佳作奖、优秀作者读者奖、潇湘诗苑推广奖等奖项的评选,入会者优先推荐参加优秀青年作家评选,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