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堂有清晖
——致母亲节
作者:李建(重庆)
暮色如宣纸上晕染的淡墨,悄然漫过雕花窗棂。案头新研的徽墨正凝着圆润的光泽,忽有一滴墨珠坠落,在素白的纸面洇开,化作一株凌空舒展的萱草。千年前《博物志》便载"萱草,食之令人好乐而忘忧",自《诗经》以降,华夏先民将母亲居处雅称为"萱堂",这柔韧的草木自此成为承载千年母爱的文化图腾,其清芬浸润着文明的肌理,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
檐角铜铃轻颤,摇碎了满庭月光。幼时总爱蜷在母亲膝头,看她悬腕临帖。羊毫在澄心纸上游走,墨迹如寒潭惊鸿,她低诵《女诫》"择辞而说,不道恶语"的声音,比晨露浸润过的古琴更清越。案头秘色瓷瓶里斜插的萱草,花瓣将落未落,花影落在《孝经》扉页,与墨痕交织成神秘的图腾。那时尚不知,母亲教我习字,原是将商周鼎彝上的铭文、魏晋碑帖里的风骨,化作清泉注入我的血脉。她指尖沾染的墨香,恰似萱草的清芬,在岁月里氤氲成中国人特有的精神胎记。
江南的雨季总带着诗意。母亲撑着湘妃竹伞送我入学,伞面雨珠沿着二十八根竹骨滚落,在青石板上敲出《广陵散》的韵律。她鬓边银簪微晃,簪头珍珠凝着雨气,恰似凝在萱草花瓣上的千年朝露。那把伞永远倾斜成守护的弧度,她藏青的棉布衫肩头洇出深色水痕,宛如《千里江山图》里晕染的云霭。这看似寻常的举动,实则是华夏文明中"庇佑"最生动的诠释——母亲以单薄的身躯,为我撑起一方不受风雨侵袭的天地,将《礼记》中"慈爱"的古训,化作浸透雨水的守候。
春去秋来,窗台上的萱草岁岁抽芽。母亲开始教我点茶,白瓷盏中,蒙顶甘露在热水里舒展,氤氲的茶香中,她说起陆羽《茶经》"精行俭德"的茶道。茶汤的琥珀色里,倒映着她眼角细密的纹路,那是时光镌刻的《金刚经》。原来母亲的爱,就像这一盏清茶,初尝时寡淡,细品却回甘无穷,越经岁月沉淀,越显醇厚绵长。她教会我的不仅是茶艺,更是在一斟一饮间,领悟《道德经》"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
而今客居他乡,每当月圆之夜,总会想起母亲在月下诵读《诗经》的模样。"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吟咏穿越千年,古人种萱草于北堂,原是想消解母亲的忧愁。我案头的萱草标本,叶脉间依然藏着故乡的月光,每当思念漫上心头,便觉母亲的目光,正穿透时空,温柔地落在我的肩头。这目光里,有孟母三迁的智慧,有岳母刺字的期许,更有千万中国母亲共有的深情——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文明传承的重任;用温暖的怀抱,守护着文化血脉的延续。
当母亲节的钟声在钢筋森林里响起,我忽然懂得,母爱从来不是单薄的情感,而是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厚重。它是萱草承载的忘忧期许,是青瓷蕴含的温润品格,是茶盏传递的淡泊情怀,更是《周易》"厚德载物"的精神传承。这份爱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化作《史记》里的世家传承,凝成《全唐诗》中的母爱诗篇,在时光长河中代代相传。
愿化身为烛,在母亲的岁月里添一缕光亮;愿作清风,拂去她眉间的倦意。更愿将这份深沉的母爱,化作文明传承的薪火,让萱堂的清晖,永远照亮生命的征程。这光辉,是甲骨文中"母"字的温暖轮廓,是青铜器上饕餮纹的神秘守护,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指引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本心,传承文明。
祝: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福寿安康!